File:NLC416-17jh001969-107519 近代中國史.pdf

From Wikimedia Commons,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 (825 × 1,131 pixels, file size: 32.68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655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

[edit]
近代中國史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郭廷以編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近代中國史
Publisher
商務印書館[發行者] ([上海])
Description

本書共2冊。內容為中外關係史。所定分期年代為16世紀至19世紀40年代鴉片戰爭後,與在歐美學者中流行的中國近代史分期相同。本書對鴉片戰爭記述較詳。著者在長篇引論中稱,多處採用了羅家倫的觀點

目錄
第一章 中英關係之轉變—律勞卑事件
第一節 商務監督與中英齟齬
(一) 監督之派遣(一八三三)
(二) 盧坤與律勞卑之爭執「舊章遵守問題」(一八三四)
(三) 封艙與兵船進省
第二節 事件之結束(一八三四)
(一) 律勞卑退回澳門:開艙
(二) 朝廷之意見
(三) 善後—整飭廣州貿易
第三節 義律與馬他倫
(一) 義律繼任監督(一八三六)
(二) 艦隊司令來粵(一八三七)
第二章 禁煙問題
第一節 道光前之煙禁與銀禁
(一) 煙禁
(1) 雍正時代—鴉片與鴉片煙
(2) 嘉慶時代—查禁進口
(二) 銀禁
第二節 道光初期之煙禁
(一) 塞源—斷絕來路(一八二一—八二九)
(1) 行商認保輪查
甲、 阮元的煙禁論(一八二一)
乙、 所謂葉恆澍案(一八二一)
(2) 紋銀偷漏與鴉片
甲、 黃中模奏(一八二二)
乙、 尹佩芬奏(一八二三)
丙、 失察鴉片條例(一八二三)
(3) 查禁銀出煙入章程(一八二九)
甲、 章沅奏(一八二九)
乙、 李鴻賓章程(一八二九)
丙、 絕英市議(一八二九)
(二) 塞源與遏流(一八三〇—一八三五)
(1) 遏流之必要(一八三〇)
(2) 查禁鴉片分銷章程(一八三〇)
(3) 加重買食罪名(一八三一)
(4) 快鞋與躉船
(5) 再申禁令(一八三二—一八三四)
(三) 內地種植之禁止(一八三〇—一八三五)
第三節 塞源遏流與正本
(一) 禁煙的歧途—馳禁論(一八三六)
(1) 盧坤奏片—馳禁試探(一八三四)
(2) 王玥奏摺—吸食馳禁(一八三六)
(3) 許乃濟奏摺—全部馳禁(一八三六)
(4) 粵督覆奏—章程九條(一八三六)
(二) 馳禁駁議—嚴禁論(一八三六)
(1) 朱樽與許球
(2) 袁玉麟折
(三) 驅逐躉船及煙商(一八三七—一八三八)
(四) 重治吸食—黃爵滋的主張(一八三八)
(1) 銀漏
(2) 黃爵滋折—銀與煙
(五) 林則徐的意見與辦法(一八三八)
(1) 章程六條
(2) 實行查辦
(3) 痛論煙害
(六) 簡派欽差與新議章程
(1) 加緊查拿(一八三八)
(2) 簡派欽差大臣(一八三八)
(3) 查禁章程(一八三九)
第三章 欽差大臣林則徐之措置
第一節 到粵與繳煙
(一) 欽差到粵
(1) 沿途傳牌與到粵關防
(2) 到粵奏報
(二) 訪查與繳煙論帖
(1) 調查詢訪
(2) 論行商
(3) 論夷人
(三) 拿究夷犯直顛地
(四) 圍困夷館—強制繳煙
(1) 包圍夷館
(2) 再論繳煙
(五) 義律繳煙
(1) 稟告繳煙
(2) 收繳經過
(3) 煙價問題
(4) 林鄧奏報
(六) 美荷與葡
(1) 美商稟請照常貿易
(2) 荷領事請發下澳紅牌
(3) 美人鴉片
(4) 澳門鴉片
(七) 燒煙
(1) 收繳完畢
(2) 銷毀經過
(八) 檄論英王
(1) 頒發經過
(2) 檄論原文
(3) 另一道
(4) 投遞方法
第二節 具結通商與交凶
(一) 英人離省
(二) 具結問題
(1) 論令義律具結:拒絕
(2) 美荷亦拒具結
(3) 夷人帶煙入口治罪例
(三) 英船進埔問題
(1) 林鄧催令英船進埔:義律拒絕
(2) 英船食物接濟困難
(3) 林鄧奏報
(四) 交凶問題—林維喜案
(五) 英人離澳
(1) 林鄧嚴論
(2) 英人離澳
(六) 永斷鴉片
(七) 九龍衝突
(八) 進行妥協—初次澳門協商
(1) 林鄧條件
(2) 義律答覆
(3) 林鄧二次條件
(4) 義律二次答覆
(5) 林鄧會論(最後通牒)
(九) 具結進埔
(1) 欽差堅持具結
(2) 英船請允進埔
(3) 義律請求闢謠
(4) 遵式具結之英船
(5) 飭令美領遵式具結
(一〇) 妥協破裂—二次澳門協商
(1) 義律允許盤驗
(2) 欽差仍令具結:拒絕盤驗
(3) 盤驗三難—不結不已
第三節 穿鼻海戰與封港(一八三九)
(一) 穿鼻海戰
(1) 英船續有具結
(2) 穿鼻及官涌之戰
(3) 衝突近因
(二) 封港
(1) 停止英國貿易
(2) 朝廷態度之決絕
(3) 義律欲求承平:林鄧批斥
(三) 英人被拘案
(四) 中英衝突中之澳門
(1) 義律請允運貨至澳:被拒
(2) 士密賓多往來書信
(3) 中國當局之措置與策略
(五) 嚴斷接濟—以守為戰
(六) 封關禁海議
(1) 會望顏折
(2) 林則徐折
(七) 治防
(1) 鄧廷楨之布置
(2) 林則徐之布置
(八) 英軍封鎖廣州(一八四〇)
(1) 美國領事稟告:林不信
(2) 義律通告粵民
(3) 督撫奏報
(九) 「夷務不能歇手」
(1) 政府態度轉變
(2) 林則徐最後意見
第四章 中英戰爭之第一期
第一節 戰爭初起與大沽會談
(一) 廈門投文
(二) 定海失守
(1) 英官文書
(2) 定海失守
(三) 英使到津
(四) 照會
(1) 英水師統領照會
(2) 英外相照會
(3) 北京態度
(五) 大沽會談
(1) 會談經過
(2) 琦善照會
(3) 琦善奏報
(六) 英船南返及浙江交涉
(1) 英船南去:懲處林鄧
(2) 浙江釋俘問題
(3) 浙江停戰問題
第二節 粵東談判與戰爭—琦善時代
(一) 琦善到粵與北京政策的轉變
(二) 琦善義律之初期交涉
(1) 初次談判
(2) 割海島與增口岸
(3) 「磨難」與「開導」
(三) 沙角之戰與穿鼻草約
(1) 沙角之戰
(2) 穿鼻草約
(四) 宣戰與琦善治罪
(1) 下詔宣戰
(2) 逮問琦善
(五) 虎門陷落
(1) 虎門之戰
(2) 停戰
第三節 粵東談判與戰爭—奕山時代
(一) 楊芳與奕山
(1) 楊芳措置
(2) 奕山奏報
(二) 廣州之戰
(1) 戰情探報
(2) 當事者奏報
(3) 第三者記述
(三) 廣州和約
(四) 退兵與撤防
(1) 三元里事件
(2) 退兵與撤防
第五章 中英戰爭之第二期:南京條約
第一節 閩浙之戰
(一) 朴鼎查到粵
(二) 廈門失守
(三) 定海再陷
(1) 定海軍備
(2) 仇英之裕謙
(3) 定海再陷
(四) 鎮海與寧波
(1) 鎮海失守與裕謙之死
(2) 寧波失守
(3) 三城夷情
(五) 朝廷之應付—沿海治防
(六) 浙東反攻之失敗
(1) 亦經之布置
(2) 反攻與失敗
(3) 慈谿之戰
第二節 自乍浦至鎮江—「剿撫」兩難
(一) 「撫議」之起
(1) 劉韻珂之奏請
(2) 耆英伊里布之赴浙
(二) 乍浦之陷:「設法羈縻」
(1) 英軍退出寧波
(2) 乍浦之陷:羈縻之必要
(3) 乞和
(三) 道光帝之優憤與苦衷
(四) 吳淞與上海
(1) 江南防務
(2) 吳淞實山失守
(3) 上海失守
(五) 耆英伊里布之乞和
(六) 朝廷態度之變化:議和密論
(七) 鎮江陷落
(1) 英艦入江
(2) 鎮江情形
(3) 鎮江失守與揚州贖城
(4) 英軍告示
第三節 和議與條約
(一) 再度乞和
(1) 又一密諭—專意議撫
(2) 耆英再四乞和
(3) 牛鑒乞和
(4) 朝廷之誠意
(二) 英軍進抵南京
(三) 南京「談判」
(1) 初步交涉—停戰
(2) 條款之商決
(3) 會訪
(四) 談判中之北京政府
(五) 法人之行動
(1) 調解之不成
(2) 法船入江
(六) 南京條約
(1) 條約之簽訂
(2) 「萬年和約」
(3) 善後章程
第六章 南京條約之後
第一節 和約之抨擊
(一) 董宗遠之四患論
(二) 劉韻珂之十慮八患論
(三) 夏燮之得失論
第二節 批准與履行
(一) 條約之批准
(二) 初期償款
(三) 英國撤兵
(四) 台灣事件
(1) 被俘英人正法
(2) 交涉經過
(3) 事件之解決
第三節 戰後之政府
(一) 撤防復員「凱撤」
(二) 整頓軍備
(三) 懲處大員
(四) 善後—耆英與伊里布
(1) 分任善後
(2) 耆英的意見
第七章 商約與口岸
第一節 中英商約及續約
(一) 耆英朴鼎查之交涉
(1) 稅課與香港通市
(2) 香港會議
(二) 五口通商章程
(三) 虎口條約—通商附點善後條款
第二節 中美商約:使臣進京問題
(一) 「利益均沾」:中國態度
(二) 美使之來與中國態度
(1) 國書
(2) 預拒進京
(三) 到粵之後
(1) 進京問題
(2) 粵督奏報
(四) 欽差之來:談判
(1) 耆英二次赴粵
(2) 談判
(3) 條約簽字
(五) 望廈條約
(1) 耆英奏報
(2) 軍機大臣覆奏
第三節 中法商約:天主教馳禁問題
(一) 使臣未到以前
(1) 真假兩領事
(2) 耆英論法國之地位
(二) 談判
(1) 中國之疑慮
(2) 澳門談判
(3) 天主教馳禁問題
(三) 黃埔條約
(四) 天主教馳禁
(1) 「貼黃述旨」
(2) 張掛告示
(3) 明降諭旨
(五) 耆英之外交策略
第四節 其他諸國
(一) 中葡協議:澳門問題
(二) 中比協議
(三) 中瑞商約
第五節 口岸開市
(一) 廣州—首先開市
(二) 廈門—鼓浪嶼居住問題
(三) 上海—初期困難
(四) 寧波—市場不旺
(五) 福州—領事住城問題
第六節 鼓浪嶼舟山之收回
(一) 賠款清交
(二) 鼓浪嶼之收回
(三) 舟山之收回
(1) 英方條件
(2) 舟山交還與廣州入城問題
(3) 英與法
(4) 交還條約與接收經過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194-?]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館藏信息
InfoField
MG/627.64/637/:2
主題
InfoField
中國歷史 中外關係
中圖分類
InfoField
K25
載體形態
InfoField
632頁

Licensing

[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11:17, 12 June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11:17, 12 June 2023825 × 1,131, 655 pages (32.68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近代中國史 (1/1) by 郭廷以編 (batch task; nlc:data_416,17jh001969,107519; 民國圖書.10; 近代中國史)

The following page uses this file: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