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15jh003038-89590 經濟學概論.pdf

From Wikimedia Commons,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 (791 × 1,070 pixels, file size: 14.15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308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

[edit]
經濟學概論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馬寅初著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經濟學概論
Publisher
商務印書館[發行者]
Description

全書分7篇,對經濟學的定義、財富、商品、資本、價值、消費、生產、交換、分配等作提綱挈領的介紹

目錄
增訂版自序
第一篇
第一章 概論
第一節 經濟學定義
第二節 何謂財貨?
第三節 財貨與商品之區別
第四節 財貨與資本之區別
第五節 欲望
第六節 何謂效用?何謂反效用?
第七節 何謂財富?
第八節 本書分段研究之程序
第二篇
第一章 價值論(一)
第一節 成本說
第一項 何謂成本?
第二項 早先之成本說
第三項 邊際成本說
第二節 效用說
第二章 價值論(二)
第三節 邊際效用說
第一項 高申氏與吉奪氏之邊際效用說
第二項 與國學派之邊際效用說
第三章 價值論(三)
第四節 邊際效用說中困難各點之解釋
第一項 非一次用罄的物品價值之估計
第二項 沙漠中物品價值之估計
第三節 礦山一類價值之估計
第四項 各種費用重要之估計
第五項 物品效用不僅一種時以使用時效用最大者為標準
第六項 價值成立之條件
第七項 一套的物品之價值如何決定乎?
第四章 價值論(四)
第五節 邊際效用說與邊際成本說孰是乎?
第六節 邊際效用說與邊際成本說之調和
第七節 三派學說皆以自由競爭為先決條件
第八節 實際上無所謂真平價
第五章 價值論(五)
第九節 從邊際效用派生的各種問題(上)
第一項 邊際效用替代率
第二項 加權邊際效用
第三項 邊際效用均衡原則
第四項 邊際效用均衡原則在應用上之限制
第一目 不可分割之物
第二目 一次不能耗盡之物
第五項 邊際效用均衡原則之證明
第六項 由哲學上研究錢的用途
第一目 實物不可分割難於表現一物邊際效用之變化
第二目 貨幣代表社會邊際效用
第三目 人類理想社會目的之一為均富
第六章 價值論(六)
第十節 從邊際效用說派生的種各問題(下)
第一項 無異曲線
第二項 無異曲線所表示之質與量
第三項 完全替代率與不完全替代率
第四項 比較物價代物物交換
第五項 物品最適合的分配
第六項 總效用邊際效用與比較邊際效用
第七項 政府干涉之下最適合的分配不易達到
第八項 獨占情形下最適合的分配不易達到
第七章 價值論(七)
第十一節 靜態全部均衡
第一項 全部均衡與適者生存
第二項 再論經濟學中之替代法則
第一目 靜態全部均衡之意義
第二目 替代法則與全部均衡
第三目 互補法則與全部均衡
第四目 交易均衡
(一) 替工效應
(二) 收入效應(買者方面)
(三) 收入效應(賣者方面)
第五目 生產均衡
第三項 均衡的觀念
第八章 價值論(八)
第十二節 以數學公式說明靜態全部均衡
第十三節 宇宙的全部均衡
第三篇
第一章 消費論(一)
第一節 消費論之與起何以較遲?
第二節 消費與文化之關係
第三節 人類之嗜好如何養成乎?
第二章 消費論(二)
第四節 嗜好之推進
第五節 團體生活如何影響於個人之興趣與消費
第一項 團體精神
第二項 競勝的摹仿
第三項 競勝對於消費之影響
第四項 用錢的競勝
第五項 興趣的摹仿
第六項 普通的摹仿
第七項 各種摹仿於文化有何關係?
第三章 消費論(三)
第六節 消費繁複例
第七節 藝術作品之貢獻
第八節 機器與手工之相反與相成
第九節 理想消費之重要
第四章 消費論(四)
第十節 需要彈性與供給彈性
第一項 需要彈性
第一目 標準彈性或稱一對一的彈性
第二目 比較有彈性
第三目 比較無彈性
第四目 完全有彈性
第五目 完全無彈性
第二項 供給彈性
第一目 標準彈性又稱一對一彈性
第二目 比較有彈性
第三目 比較無彈性
第四目 完全有彈性
第五目 完全無彈性
第四項 彈性與替代品之關係
第一目 需要方面
第二目 供給方面
第六項 彈性與政府課稅之關係
第七項 彈性與獨占之關係
第一目 無成本之物
第二目 有成本之物
第三目 獨占出品之價格不限於一種
第五章 消費論(五)
第十一節 供求律
第一項 供求律的根據
第二項 契約為自由與平等之表現
第三項 供求律之執行
第四項 長期間的趨勢
第五項 供求律與首先觀念和藝術觀念
第六項 供求律的作用適應個人的利益乎?
第七項 契約自由與社會織織
第八項 財產之自由受限制乎?
第九項 獨占之取締
第四篇
第一章 生產論(一)
第一節 生產論在哲學上之基礎
第一項 重農學派與李嘉圖的經濟思想受自然之束縛
第二項 長爾薩斯之人口論
第三項 亞當斯密氏的思想跳出自然之束縛
第四項 亞當斯密與李嘉圖的思想之比較
第五項 人的方面五種原動力如何使經濟社會脫離自然之束縛
第六項 我們的哲學思想是不斷地片服自然改造自然
第二章 生產論(二)
第二節 何謂生產
第三節 生產的要素
第一項 勞力
第二項 資本
第三項 土地
第四項 企業
第四節 分工與分工之利
第五節 企業之組織
第一項 無限公司
第二項 兩合公司
第三項 股份有限公司
第四項 股份兩事公司
第五項 有限公司
第六項 外國公司
第三章 生產論(三)
第六節 生產要素
第一項 生產要素可以互換
第二項 生產要素與消費品相互決定
第三項 經濟問題起於稀少
第四項 因稀少所以有選擇
第五項 經濟問題與技術問題之區別
第六項 生產要素最適當的分配與其移動
第七項 生產要素移動時全憑物價制度
第八項 社會利益等於社會成本
第四章 生產論(四)
第七節 資本與資本物
第一項 資本之由來
第二項 資本與資本物之區別
第三項 利息與租金之異同及其計算方法
第五章 生產論(五)
第八節 土地與資本之異同
第一項 土地視同資本之理由
第二項 土地不能視同資本之理由
第三項 一般經濟學者對於土地與資本之分別法
第四項 余之意見
第六章 生產論(六)
第九節 邊際生產力之決定
第一項 關於各種要素生產力一般的原則
第二項 勞資之可變的一面與不可的一面
第三項 勞力之邊際生產力
第四項 資本之邊際生產力
第五項 數量之增加與質地之改良
第七章 生產論(七)
第十節 生產與消費——需要之分析
第一項 需要法則
第二項 再論有彈性之需要及無彈性之需要
第三項 需要表格與需要曲線
第四項 邊際需要價格
第五項 有效需要與可能需要
第六項 消費者剩餘
第七項 需要之增減
第八項 市場需要與表格需要
第九項 選擇的需要
第十項 彈性與邊際效用這關係
第一目 邊際效用甚大之物其需要彈性必大
第二目 邊際效用甚小之物其需要彈性必小
第八章 生產論(八)
第十一節 生產與消費——供給之分析
第一項 供給與存貨之區別
第二項 固定的供給與變動的供給
第三項 常定成本遞增成本及遞減成本
第一目 常定成本
(一) 常定成本之變動
(二) 常定成本為一種趨勢
(三) 常定成本下之供給表格與供給曲線
第二目 遞增成本
第三目 遞減成本
第四目 遞減定本變為遞增成本
第九章 生產論(九)
第十二節 投資儲蓄與消費傾向
第一項 投資等於儲蓄
第二項 但儲蓄不必等於投資
第三項 倍數之大小
第四項 所得之分配與消費傾向
第五項 第一次世界經濟大恐慌之原因
第六項 克恩斯之公共工程觀
第七項 儲蓄乎抑消費乎?
第八項 適度資本
第九項 中國距離適當資本太遠
第十章 生產論(十)
第十三節 自由競爭下與獨占制下之實際生產
第一項 成本的意義
第二項 單位成本
第三項 成本的分析
第一目 不變成本與可變成本
第二目 平均總成本
第三目 平均不變成本
第四目 平均可變成本
第五目 邊際成本
第四項 不變成本可變成本與總成本的關係
第五項 成本表
第三項 收益表
第七項 在自由競爭下成本與生產的關係
第一目 在自由競爭下決定生產量的原則
第二目 自由競爭下賣價的決定
第三目 結論
第八項 在獨占下成本與生產的關係
第一目 邊際收益及邊際收益曲線
第二目 無成本獨占事業產量的決定
第三目 有成本獨占事業產量的決定
第五篇
第一章 交換篇(一)
第一節 貨幣
第一項 貨幣之名稱與貨幣之重要
第二項 貨幣之幣材
第三項 貨幣與財富及資本之區別
第四項 貨幣之主要職分
第五項 貨幣之價值
第六項 貨幣數量說
第七項 將來顯謨法則
第八項 物價如何決定?
第二章 交換論(二)
第二節 貨幣制度
第一項 計量制與計數制
第二項 貨幣之本位
第三項 貨幣之單位
第四項 自由鑄造與限制鑄造
第五項 鑄幣之公差
第六項 鑄費與鑄利
第七項 紙幣與紙幣之種類
第八項 兌換紙幣或稱兌換卷
第九項 兌換券之準備
第十項 不換紙幣
第三章 交換論(三)
第三節 價格制度
第一項 市場經濟
第二項 價格制度如何決定生產之方向?
第三項 替代的作用及理論
第四項 自由競爭之下價格制度
第五項 獨占經濟下之價格制度
第六項 社會主義國家之價格制度
第六篇
第一章 分配論(一)
第一節 分配之基本原則
第一項 積極的計算方法
第二項 消極的計算方法
第二節 實際上的分配
第一項 實際上的分配隱而不顯
第二項 階級間的分配與階級內分配
第三項 社會的組織與分配之關係
第二章 分配論(二)
第三節 決定利息與工資之原則與決定地租原則相同一點
第一項 差別之說不限於地租
第二項 地租不但發生於等級不同之土地的差別,亦發生於等級相同之土地的差別
第三項 土地推廣非地租發生之原因,反之盈餘乃土地推廣之原因
第四項 決定地租之原則與決定利率及工資之原則同
第三章 分配論(三)
第四節 再論地租利息工資之異同
第一項 用圖表說明相同之四點
第二項 利息與工資在物價之內,地租則否
第三項 地租應歸地主所有否
第四項 地價為地租之資本化
第四章 分配論(四)
第五節 使用資本何以必予以利息?
第一項 剝削說
第二項 使用說
第三項 忍欲說
第四項 利息交換說
第五項 利息交換說忍欲說與生產力說不相衝突
第六項 實際上的利息
第五章 分配論(五)
第六節 利潤
第六章 分配論(六)
第七節 分配不均容易引起經濟恐慌(以美國為例)
第一項 全能戰爭促進美國的主產力
第二項 大戰停止急須尋覓新生產力的出路
第三項 在極端資本主義的國家貧富懸殊為恐慌之量大的原因
第四項 恐慌為什麼要采公共工程政策
第六項 美國為什麼要緊握中國的市場
第七篇
第一章 結論
第一節 本書各篇之連鎖
第二節 欲改善吾國農民生活,必開墾邊荒為粗放之耕種,在內地改種較貴之農品為集約之耕種
第三節 欲提高吾國工資減低利率必須增加資本
第四節 我國傳統的「安貧樂道」的舊思想應即拋棄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民國三十七年[1948]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館藏信息
InfoField
MG/F0/84
主題
InfoField
經濟學
中圖分類
InfoField
F0
載體形態
InfoField
18,282頁

Licensing

[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22:32, 11 June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22:32, 11 June 2023791 × 1,070, 308 pages (14.15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經濟學概論 (1/1) by 馬寅初著 (batch task; nlc:data_416,15jh003038,89590; 民國圖書.9; 經濟學概論)

The following page uses this file: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