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15jh000791-77753 生聚經濟學.pdf

From Wikimedia Commons,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 (775 × 1,077 pixels, file size: 5.5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182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

[edit]
生聚經濟學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陳家瓚著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生聚經濟學
Publisher
曉星書店[發行者]
Description

分3編,共15章。首編概述經濟的基礎觀念、個人經濟、國家經濟和國民經濟,以及國民經濟的發展等;次編論述與生產有關的生產要素、企業、土地、勞動、資本等問題;末編述及與流通有關的貨幣、信用、價格、所得等問題

目錄
第一篇 總論
第一章 經濟的基礎觀念
第一節 我們的生活
生活
共同生活
社會
國家
本能
衝動
衝動的種類
自己生存
子孫繁榮
同類的認識
活動
競爭
營利
衝動與本能
衝動是社會的
衝動是倫理的
社會的動物
道德的生物
第二節 欲望,行為,滿足
欲望
行為
行為的動機
欲望增進有兩種
第三節 價值
欲望的對象
自由天然之賜
有限的對象
關係上的有限
性質上的有限
人事上的有限
三種的不足
自然上的不足
技術上的不足
社會上的不足
提出報償
費用
利用
價值的定義
第四節 我們的價值生活
價值生活的意義
倫理與經濟
善與財
價值的增進
價值社會
第五節 經濟的意義
經濟由於有限不足而起
經濟行為
經濟財
經濟價值
經濟生活
有償的經濟的欲望
第六節 貨幣及貨幣價值
貨幣
貨幣價值
貨幣經濟
營利
貨殖行為

自然經濟
以努力估計價值
勞動
生產及交換
先占及贈答
貢獻
貨幣經濟之普及
第二章 個人經濟,國家經濟,國民經濟
第一節 經濟組織及經濟單位
經濟組織
氏族經濟
經濟單位
集化及分化
經濟主體
經濟組織無主體特殊經濟
綜合經濟
共同經濟
第二節 個人經濟及國家經濟
個人的意義
家族經濟
企業經濟
國家經濟
生產單位與消費單位
共同的欲望
國家經濟的主體及機關
家族經濟的主體
第三節 國民經濟
無主體的綜合經濟
統一的國民
國民經濟與國家經濟的差別
政治的經濟
社會經濟
國民經濟成立的條件
自然的條件
社會的條件
國民經濟活動的條件
分業
交換
國民經濟的定義
第三章 國民經濟的發達
第一節 國民經濟發達的條件
間接的條件
直接的條件
領土之發達
人口之發達
財產私有制度之發達
財產共有
經濟上之自由的發達
強制的共同
奴隸制度
第二節 經濟發達的順序
直接的發達條件
自足經濟與交換經濟
兩種經濟的意義
男女間的分業
交換之起源
物物交換
根據交換區分
根據貨幣區分
物物交換的真相
第三節 我國經濟發達的概略
中國經濟史
與西洋不同
漁獵經濟時代
農業經濟時代
工商經濟時代
分業
交換
自足自給經濟與流通經濟並行
秦漢以後,經濟狀況日形退化
清末至今,更釀成大患
各國既以自足自給為目標,我國更當做到自足自給
努力勤儉儲蓄
力戒般樂怠敖
第四章 經濟學的意義
定義
歷史的研究
社會的及倫理的研究
學派
倫理歷史學派
個人主義學派
自由主義說
有機體說
經濟學之分類
第二篇 生產
第一章 生產總論
第一節 生產的意義
生產是生出利用
自然狀態變化的兩種類
要根據人們之有無意志及活動
生產的定義
技術及技術上的生產
經濟上的生產
利用與費用
價值
經濟學上的生產
第二節 生產之歷史上的種類
生產有三種
自給生產
定貨生產
商品及商品生產
自給生產當看做消費
第三節 生產之實際上的種類
職業及營業
人口統計上的分類
職業的分類
狹義的生產
廣義的生產
產的職業
第二章 生產的要素
第一節 生產之根本的要素
發動的要素
實行的要素
受動的要素
第二節 生產之實際上的要素
土地與勞動
企業與資本
差異的要點
第三章 企業
第一節 企業的發達
無企業的時代
勞動行程與價值行程
主從的分業
動產之發達
資本的勞動之發達
手工業
資本的農業之發達
企業之成立
企業之起源
第二節 企業的意義
企業的定義
價值行程
剩餘價值
經營之分立
企業的任務
企業家的三種資格
第三節 企業的形態
企業的五種形態
個人企業
公司企業
公司的種類
法律上的異同
經濟上的異同
公司企業與個人企業的比較
股份兩合公司
有限責任公司
合作企業
團體企業
合同企業
加迭爾
托辣斯
第四節 經營的形態
大經營
中經營
小經營
其得失
性質上的四種形態
歷史上的順序
第四章 土地
第一節 土地的性質
技術上的三種性質
經濟上的兩種性質
面積及地位
氣候的關係
地味
物理的成分
化學的成分
無機物
有機物
耕耘
肥料
土地的固有性
土地的資本性
第二節 收穫遞減的法則
定義
例證
土地與勞動及資本的關係
第五章 勞動
第一節 勞動的意義及種類
定義
勞動的種類
第二節 勞動之增進
數量的增進
自然增加
出生數
死亡數
移民數
馬爾薩斯的人口法則
勞動者數
品質的增進
生產能率
刺激勞動心的四個要點
勞動條件的三個要點
勞動組織之發達
第三節 勞動的組織
種類
數量的不調和
兼業
協業
社交協業
集合協業
集業
單純集業
連鎖集業
同調連業
交調連業
結合協業
結業
品質的不調和
分業
職業上的分業
專門的分業
生產上的分業
技術上的分業
分類表
兼業的利益
協業的利益
分業的利益
根據分業的協業
勞動組織與資本的關係
第六章 資本
第一節 資本的本質
定義
同種的加倍
非資本
收益力
土地與資本的異同
資本性之附與
儲蓄與資本的關係
關於儲蓄的誤解
第二節 資本的種類及利弊
固定資本
流動資本
借貸資本
信用資本
企業資本
利息資本
利潤資本
資本壓人
資本主義的弊害
第三篇 流通
第一章 總論
第一節 流通的意義
定義
交換及分配
流通與生產的關係
交通
價值的移轉
交易
商業
第二節 市場
定義
需要供給
市場的種類
交易的種類
定期交易
交易所
第二章 貨幣及信用
第一節 貨幣的意義
定義
一方的流通
相互的流通
交換的要具
買賣
支付
交易的要具
第二節 貨幣的材料及其發達
貨幣材料應備的性質
貨幣之起源及發達
對內貨幣
對外貨幣
與物物交換的關係
原始的貨幣材料
稍稍進步的貨幣
金屬
商品貨幣
冶金術之進步
秤量貨幣
鑄幣之發生
通寶,通貨
鑄幣的材料
西洋之用金,是從與印度通商起
鑄幣與國權的關係
鑄幣高權
造幣特權
第三節 主位制度
定義
法律上的貨幣
法幣
單主位
復主位
金單主位之普,及與英國的關係
虛金主位制與金匯兌主位制
主位幣以外的法幣
制限法幣
輔幣
無制限法幣
自由鑄造
非自由鑄造法幣
跛行主位
第四節 格里遜法則及鑄幣制度
格里遜法則的定義
其實例
格里遜法則與復主位制度
與不換紙幣的關係
惡幣要取締
公差
輕量貨幣
無效貨幣
通用最輕分量
不收鑄費掉換
第五節 紙幣及銀行券
紙幣的定義
種類
兌換紙幣
不換紙幣
非法幣的不換紙幣
強制公債
法幣的不換紙幣
銀行券
定義
與貨幣的異同
發券制度
發券銀行的一行制與多行制
發券額的制限
兌換準備的制度
現幣比例準備制度
保證準備限定製度
保證準備伸縮制度
制限外發行
第六節 信用
信用交易
信用的定義
信用與信任的區別
消費貸借
貸替的對價
信用與貨幣的關係
信用與物價的關係
信用券
銀行
信用的種類
信用的利害
信用與銀行
第三章 價格
第一節 流通的原理
流通原理的說明
表解
外國貿易與國內交換
貨幣之利用
交換與主觀的判斷
第二節 價格的意義
定義
價格與貨幣價值的差異
第三節 價格的本質
價格是客觀的數量,不是主觀的判斷
價格不是比例
第四節 價格與價值
交換價值的謬說
價值是價格的一個原因
價格相互的比較
第五節 決定價格的原因
原因極複雜
需要供給的原則
有詳說之必要
(一) 需要供給的強弱
a. 利用的大小
利用遞減的法則
界限利用
界限分
利用遞增的法則
兩種法則之結合
利用不易的法則
全利用與界限利用
b. 費用的大小
可以從新生產的財與不然的財
容易新生產的財與不然的財
定時最高生產費長期最低生產費的法則
費用遞增遞減不易的法則
土地的產物與工業品
(二) 需要供給的數量
(三) 貨幣的利用及支付能力
第四章 所得
第一節 所得的意義
分配的定義
所得的定義
第二節 所得的淵源及種類
第一淵源
第二淵源
基於第一淵源之所得的種類
基於第二淵源之所得的種類
第三節 所得與價格
以所得為中心的經濟生活的區別
最終的標準,在所得的大小
貧富的意義
國民經濟的最大問題
所得即一個價格
價格與所得的差異
第四節 契約所得的特性
實力的強弱
契約所得的種類
互交契約所得
貸借契約所得
勤勞契約所得以上三種之實力強弱的程度
互交所得
貸借所得
勤勞所得
第五節 強制所得的特性
強制所得的種類
強制所得與價格的法則
第六節 餘額所得的特性
餘額所得的特性
『陵他彼利特』
第七節 關於分配的通說
所得的種類
地代學說
需要供給學說
第八節 地代及利息
餘額的原則
地代的特性
其他的租借費
利息
利息制限法
第九節 工資
工資的本質
協約所得
工資的特性
工資的種類
雇傭契約的特性有三
要由國家矯正
第十節 利潤
利潤的本質
利潤與工資的關係
社會問題
第五章 結論
價格及所得之調和
恐慌及其種類
其原因
生產過剩的意義
儲蓄及消費奢侈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1933]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館藏信息
InfoField
MG/F0/96
主題
InfoField
經濟學
中圖分類
InfoField
F0
載體形態
InfoField
160頁

Licensing

[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20:33, 11 June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20:33, 11 June 2023775 × 1,077, 182 pages (5.5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生聚經濟學 (1/1) by 陳家瓚著 (batch task; nlc:data_416,15jh000791,77753; 民國圖書.9; 生聚經濟學)

The following page uses this file: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