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14jh006378-105278 物產證券與按勞分配學說體系.pdf

From Wikimedia Commons,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 (858 × 1,395 pixels, file size: 19.85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460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

[edit]
物產證券與按勞分配學說體系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劉傑著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物產證券與按勞分配學說體系
Publisher
抗戰復興出版社 ([出版地不詳])
Description

對閻錫山1934年11月10日在綏遠省一次大會所作「物價(產)證券與按勞分配」講話的理論研究。附錄名詞釋義

目錄
第一編 緒論
第一章 對於物產證券按勞分配應有的認識
一 一個革命者應有的認議
二 物產證券按勞分配的倡議
三 物產證券與錢幣革命按勞分配與民生主義
四 物產證券和按勞分配的社會基礎
五 物產證參按勞分配在經濟史上的評價和地位
六 我們對物產證券按勞分配學說應怎樣研究與接受
第二章 研究物產證券按勞分配學說的重要性
一 在抗戰政略上的重要性
二 在抗戰到復興上的重要性
三 在自求生存與拯救人類上的重要性
第三章 物產證券按勞分配的研究方法
一 方法研究的重要性
二 研究學術的方法之區分
甲 敘述的方法
乙 規範的方法
三 事的意義與分類
甲 事的意義
乙 人事的分類
四 研究事應採用的方法
五 事理的區分與意義
甲 母理
乙 子理
丙 母子理的關係
六 中與對
甲 中的意義及其運用
乙 中與母理及子理的關係
丙 對的意義
丁 母子理及中與對在事上的應用及其關係
七 事的三個方向
八 處理人事的三個規律
甲 該、是、能是處理人事上三個不可分離的把握
子 該是能的解釋
丑 該是能的運用
乙 三種不同的事態與該是能的運用
第二編 物產證券
第一章 社會恐慌
一 社會恐慌的現象
二 社會恐慌原因的探討
三 社會恐慌的演進
第二章 交易的形成與貨幣的產生及其演變
一 生產的分工與交易的形成
二 貨幣的產生
三 貨幣的演變
四 貨幣與生產交易的相互關係
五 貨幣的功能
六 關於貨幣的幾個名詞解釋
第三章 價值與價格
一 價值
二 價值的體現
三 價格
第四章 金代值貨幣的特質及其加於生產上的限制
一 金代值貨幣的特質
甲 二層物產制
乙 二重效用
丙 二重價格
丁 通貨膨脹與金融緊縮
二 金代值貨幣交易關係的比限物產限制生產
第五章 限制生產力發展之一般認識的辨正
一 資本缺乏生產不能發展的辨正
二 外貨傾銷使生產力不能發展的辨正
三 生產關係限制生產力發展的辨正
甲 生產關係限制生產力發展的論據
乙 生產關係限制生產力發展的辨正
第六章 金代值貨幣形成的四弊害及其崩潰之必然性
一 金代值貨幣形成的四弊害
甲 建反為產物而勞動之勞動原則反成勞動不為產物而為金銀
乙 違反產物愈多生活愈優裕之生活原則反成生產愈多生活愈困
丙 違反保障人民生活之政治原則反成限制人民工作減少人民生活
丁 違反互通有無之國際貿易原則反開商戰之路增兵戰之端
二 金代值貨幣崩潰的必然性
甲 社會恐慌於帝國主義者的相互鬥爭
乙 貨幣戦爭促成金代值貨幣的崩潰
丙 在各國傾銷剩餘物產下我國所受的威脅
丁 金代值貨幣必崩潰的論證
第七章 實行物產證券解救失業恐慌
一 錢幣革命的前夕
二 合理貨幣應具備的條件
三 物產證券的本質及其貨幣效能
四 物產證券之貨幣職能的詮釋
五 物產證券實現的可能性
第八章 物產證券的經濟性能
一 物產證券與生產
甲 物產證券能辟開造產途徑
乙 物產證券能以物價調節生產
丙 實行物證券與按勞分配才能迎頭趕上
子 各種生產制度下資本增殖率的比較
丑 物產證券按勞分配製度下的生產增進
二 物產證券與貿易
甲 物產證券制下的國內貿
乙 物產證券制下的國際貿
三 物產證券與物價
甲 物產證券制下物價穩定
乙 物產證券制下能統制物價
第九章 物產證券的社會功能
一 個人方面
二 社會方面
三 政治方面
四 國際方面
第十章 物產證券的實施
一 物產證券發行權的問題
二 物產證券發行辦法的問題
三 物產證券施行方式的問題
四 物產證券施行後幾個經濟融轉的問題
五 物產證券施行上關於國際的問題
第三編 按勞分配
第一章 生產與勞動
一 生產的意義
二 生產的類別
三 勞動
第二章 勞動與剝削
一 勞動的結果
二 剝削
第三章 資與產的區別及其轉變與歸屬
一 資與產的區別
二 資與產的轉變
三 資與產的歸屬問題
第四章 分配的意義及其區別
一 分配的意義
二 分配的區分
甲 按勞資分
乙 按需分配
丙 按勞分配
丁 勞資合一
第五章 現社會的分配辦法及其四罪案
一 現社會的分配辦法
甲 地租
子 地租的直接分配辦法
丑 地租的間接分配辦法
乙 工資形態的間接分配辦法
二 現社會制度的四罪案
第六章 消除四罪案的三途徑
一 強盜罪可消
二 殺人罪可消
三 擾亂罪可消
四 損產罪可消
第七章 分配製度的事理依據及其標準
一 分配製度的事理根據
二 分配製度的三個標準
甲 公道
乙 人情
丙 適於生產
三 定分配製度應取的方向
第八章 按需分配與勞資合一的檢討
一 按需配的不合理
二 按需分配不能行的辯正
三 「盡能取需」與「盡能取值」
四 按需分配與大同學說
五 按需勞配的不合於人生
六 勞資合一的合理性及其弊端
第九章 按勞分配的合理性及其永久性與廣大性
一 按勞分配的合理性
二 按勞分配的永久性與廣大性
三 按勞分配製度下的幾個顧慮及其補救辦法
甲 私產變資生息的顧慮及防止
乙 物產滯銷失業恐慌病之顧慮的消除
第十章 按勞分配的推行與實施
一 按勞分配的推行
二 按勞分配的實施
甲 按勞分配的土地辦法
乙 按勞分配製下的資本籌集辦法
第四編 結論
第一章 金代值資私有合湊而成的慘酷事實及其消除
一 金代值資私有合湊而成的慘酷事實
二 物產證券按勞分配對慘酷事實的消除
第二章 物產證券按勞分配的獨特性與關聯性
一 物產證券按勞分配的獨特獨
二 物產證券按勞分配的關聯性?
第三章 產證券與按勞分配的經濟革命及社會革命一
附 名詞釋義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民國二十九年[1940]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館藏信息
InfoField
MG/F822.9/111
主題
InfoField
票據
中圖分類
InfoField
F822.9
載體形態
InfoField
14,414,20頁

Licensing

[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20:21, 11 June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20:21, 11 June 2023858 × 1,395, 460 pages (19.85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物產證券與按勞分配學說體系 (1/1) by 劉傑著 (batch task; nlc:data_416,14jh006378,105278; 民國圖書.8; 物產證券與按勞分配學說體系)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