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13jh000019-45243 新國家論.pdf

From Wikimedia Commons,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 (891 × 1,331 pixels, file size: 8.65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236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

[edit]
新國家論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孟傑(Anton Menger)著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新國家論
Publisher
商務印書館[發行者]
Description

闡述國家及法律,民眾的勞動國家中之經濟生活及性的生活之制度,國家之組織及國家設立之途程等問題

目錄
第一編 國家及法律概論
第一章 結論
從來法律秩序對於貧人之不利
改造之嘗試 基督教
法蘭西革命及其結果
第二章 無政府主義
由人力之自由發動之調和 無政府主義 巴斯榻及傅立葉
現今法律秩序中之無政府主義的分子
用以自由契約為基礎之組織
撤廢支配的命令的國家
舊派之個人主義的無政府主義 葛德文 蒲魯東 斯忒拿
新派之共產主義的無政府主義
享樂手段以勞動及需要為標準而分配之
無政府主義之批評 其實行之困難
無政府主義適用時之困難
契約形式之缺點
集團組織
集團之經濟的缺點
無政府主義中所含有之真理
第三章 個人主義的國家與社會主義的國家
神國與人國
個人主義的國家與社會主義的國家
社會主義之語源
個人主義的國家之本質
社會主義的國家(民眾的勞動國家)之本質
社會主義的國家觀念之濫觴
第四章 社會主義的國家與共產主義的國家
社會主義的國家之目標
移轉財產權於國家
婚姻之改造不為社會主義的綱領之要點
享樂手段之分配在其產主義的國家為平等
享樂手段之分配在社會主義的國家為不平等
社會主義與現今法律秩序之接觸點
第五章 法律及國家之發生
國家秩序可取喻於建築物
關於國家之起源之歷史的見解
有機體的解釋
自然法的解釋
此等學說不能適用於私法
國家及法律乃由暴力而發生
自然的法律及思辨的法律
第六章 國際關係
現今國際關係之缺點
愛國心
貴族中流階級及貧民對於愛國之態度
愛國主義與社會主義
愛國主義的武力國家與無產者
經濟的世界國
第七章 個人主義的勢力國家與民眾的勞動國家
勢力國家與勞動國家
現今文明國之勢力目的與文化目的
民眾的勞動國家之勢力目的與文化目的
民眾的勞動國家若其勢力目的過多必有危險
第八章 民眾的勞動國家之動機
現今國家以利己主義為其主要動機
民眾的勞動國家亦以利己心為其主要動機
異說之社會主義派
社會主義不能改造人類之根本動機
第九章 法律與道德
法律與道德
道德之法則受宗教與輿論之制裁
宗教的制裁之衰推
組織輿論以為道德的行為之動機
第十章 自由之觀念
政治的自由與經濟的自由
民眾的勞動國家擴張政治的自由
貧人與富豪之經濟的自由
民眾的勞動國家之尊重自由
第十一章 平等之觀念
法律上之平等
民眾的勞動國家亦不能貫徹經濟的平等
國家之階級的組織
區別原因 兩親之職業 更高之精神的發達 選舉 任命 抽籤
民眾的勞動國家可減少經濟的不平等
第二篇 民眾的勞動國家中之經濟生活及性的生活之制度
第一章 公共福利與個人福利
公法與私法
現今國家秩序中之公共福利與個人生活目的之不當解釋
第二章 所有權
所有權與婚姻
社會主義的共同所有權
羅馬之所有權觀念在今日法律秩序已失效力
社會主義改造所有權
第三章 民眾的勞動國家之物權
財產組織之基礎為暴力
經濟的事情之無視
社會主義的物權之經濟的性質
消費物
利用物
生產工具
私法的服從關係
第四章 消費物
消費物之概念
消費物之私有權仍舊保存(使用權處分權)
所有權之獲得
占有
第五章 利用物
利用物之概念
利用物之分類
利用權
登記
第六章 生產工具
生產工具之概念
以生產工具為私有之權利之社會的重要性
民眾的勞動國家當排斥一切特權
第七章 主觀的分配製度
現今之所有權制度與社會主義的分配製度
主觀的及客觀的分配製度
分配製度與共產主義及社會主義之關係
主觀的分配製度之各類
一 自發的財貨分配
二 由於國家之財貨分配 其概念 勞動義務
生存權
個別生計與集合生計
今日及社會主義之欲望滿足之一般的性質
分配之一般的形式之例外
金屬貨幣與勞動貨幣
第八章 客觀的分配製度
客觀的分配製度與私法不能融和
客觀的分配製度
三以勞動全收權為基礎
以土地共有為基礎
第九章 債務法
現行契約法之缺點
社會的勞動乃由命令及契約上之服從而組織之
在民眾的勞動國家則由國家行之
中世以來政治的勢力亦化為國家的
多數之私法的債務關係之存續
由不法行為而生之債務關係
第十章 各種契約
一 僱傭契約 其社會主義的改造
二 買賣及交換契約
與文之勞動交換銀行
洛柏圖斯之提倡
三 信用契約
蒲魯東之人民銀行
四 協社契約
傳立葉 奧文 湯卜遜 亞美利加之共產村
第十一章 承續權
相續權對於社會組織之重要性
在社會主義的文獻中多不之顧
客觀的及主觀的分配製度之制限相續權
制限之結果
第十二章 婚姻
現行婚姻之本質
社會主義之改革案
一 自由婚姻及團體婚姻
二 國家的婚姻
三 復婚
批評
夫對妻之扶養義務
夫婦財產法
第十三章 親與嫡子之關係
在現行法律有養育嫡子之義務
民眾的勞動國家之養育
其費用之負擔
無政府主義者與社會主義者之意見
馬爾薩斯之法則及對此之社會主義的反對者
在民眾的勞動國家之雙親之義務
預防人口過多之社會主義的方法
第十四章 私生子
近代立法對於野合之態度
私適之結果
在違法時有刑法上之刑罰
此外則有扶養義務
法國革命之恐嚇政治家對於性的不道德之嚴格
代管
第十五章 刑法
勢力階級與刑法
個個之犯罪
一 對人之犯罪
二 對法規之犯罪
(1) 對於國家之犯罪
(2) 對於財產法之犯罪
(3) 對於親族法之犯罪
犯罪可消滅於社會秩序之外
第十六章 訴訟
現行法上之民事訴訟刑事訴訟行政訴訟之手續
民眾的勞動國家可適用行政手續於財產法之關係及親權法之關係
法廷救濟之存續
合併各種手續法為一
第三編 民眾的勞動國家之組織
第一章 國家之目的
國家本身無目的
以國民福利為國家之目的
利害階級之目的
一 最高元首之目的
二 貴族之目的
三 中流階級之目的
四 無產階級之目的
階級目的化為國家目的
國家人格說有利於勢力目的
神政的國家觀亦然
各國民之互相威協亦然
第二章 主權
成文法上之勢力關係之變化
主權之本質
主權之法律的解釋
君主主權與人民主權
國家主權
現今國家之主權之暴力的行使
民眾的勞動國家之主權之衰摧
第三章 團體
社會主義之共和國與君主國
拉丁民族對此問題之關係
今日之政治的共和國
日耳曼民族對於政體之關係
君主國之必然的變更
第四章 立法權
立法權與執行權
無政府主義與專制主義對於立法之關係
不受法律拘束之現今國家之活動
不受法律拘束之民眾的勞動國家之活動
立法之限界
議院內閣制度
二院制度
一般投票
宣戰
第五章 執行權
執行政
行政與司法
一 二者在現代法律之限界
二 民眾的勞動國家之執行權之組織治安官廳及經濟官廳
治安官廳
經濟官廳
無政府主義及社會主義之立場
三 向民眾的勞動國家之轉移 改法廷及行政機關為治安官廳與經濟官廳
強力的執行權之必要
第六章 地方團體
世界社會主義
國家社會主義
地方團體社會主義
集團社會主義
地方團體社會主義與現在狀態之連絡
其優點
主權在地方團體為無不要
社會主義的地方團體間之交換經濟貨財
現今法律上之國籍及地方團體籍
社會主義的住民權
對於地方團體社會主義之將來發達之一瞥
第七章 勞動者集團
比較的大地方團體之中間組織 區及勞動者集團
勞動者集團之組織
勞動者集團之民眾的改造
路易布郎及拉薩爾之集團社會主義
民眾的勞動國家若統一同業之勞動者集團
集團社會主義若統一同業之勞動者集團
第八章 宗教
啟蒙時代以前之社會狀態
其後
國家彷徨於宗教與經驗科學之間
宗教廢止之提倡
理性教之提倡
其實行之不可能
聖西門主義者之宗教
在民眾的勞動國家宗教減少其重要性
經驗的世界觀獲得勝利
然不迫害福音的宗教
宗教非個人之私事
經驗的世界觀之精神的促進
經驗的世界觀對於國家之重要
第九章 教育及科學
國民理想之必要
唯物史觀
國家理想之國民教育
教育與社會主義
專門教育
一般教育
一般教育之平均 由教育材料之簡省
由教育施設之擴張
科學之追求
勢力對於學問之影響
片面的真理
民眾的勞動國家之勢力關係
第四編 民眾的勞動國家設立之途程
第一章 近代社會運動之動機
近代社會運動之特性
人類之思考意欲及感情
人類之意欲與行為或原因與結果之不一致
外部的原因由精神活動而變為人的動機
宗教 國家及國民經濟對於人類行為有同等重要之原始的規律
宗教
法律上之勢力分子之優越
此優越之個個場合
勢力關係在現代變為有益於無產階級
今後勢力關係之推移
第二章 民眾的勞動國家實現之方法
由上及由下而生之法律與宗教之改革
基督教之建設由於自由合意之加盟
與此相似之社會主義的提倡
此建設方法不能適用於社會主義
君士坦丁一世以後之基督教之確立可為模範但不可使用暴力
第三章 民眾的勞動國家之實現之一般法則
此等原則之價值之限界
一 否認用革命設立民眾的勞動國家
二 中央權力不可過失
三 保障無產階級之直接利益
第四章 大財產之購買
以大財產之購買為實現民眾的勞動國家之準備方法
此方法之優點
關於購買之細目
社會主義的地方團體之建設
關此之政治的政策
第五章 民眾的勞動國家到達之路程
社會主義的秩序與私法的秩序之並存
私法的秩序推移於社會主義
一 對於豐富之社會主義的地方團體之課稅及未社會化之財產之買收
二 社會主義的法規之優越性
三 私權之改造
四 社會主義的生活秩序之擴張
對於社會主義的政治之好意
迅速調和私法與社會主義
第六章 結論
社會主義的世界觀之偏見
以之為獲得勢力之法之社會運動
無產階級之將來任務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民國十九年[1930]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館藏信息
InfoField
MG/D03/25
主題
InfoField
國家理論
中圖分類
InfoField
D03
載體形態
InfoField
11,219頁

Licensing

[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11:54, 11 June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11:54, 11 June 2023891 × 1,331, 236 pages (8.65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新國家論 (1/1) by 孟傑(Anton Menger)著 (batch task; nlc:data_416,13jh000019,45243; 民國圖書.7; 新國家論)

The following page uses this file: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