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12jh002374-92629 古代社會.pdf

From Wikimedia Commons,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 (891 × 1,202 pixels, file size: 14.31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488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

[edit]
古代社會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美〕莫爾甘著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古代社會
Publisher
崑崙書店
Description

目錄
原著者序文
譯者序言
第一篇 藉發明及發見面來的。理智之發達
第一章 種族上的諸時代
(一) 由階梯的下層發達而來的。人類進步
(二) 發明,發見,及制度
(三) 政治上的兩企圖
(四) 人類的經驗,是劃一的。
(五) 種族上的諸時代
(六) 野蠻時代,未開化時代,文明時代。
1 野蠻時代之低位期
2 野蠻時代之中位期
3 野蠻時代之高位期
4 未開化時代之低位期
5 未開化時代之中位期
6 未開化時代之高位期
7 文明時代
(七) 制陶術之所以為表示時代的﹒標進
(八) 劃分時代之第二理由
(九) 表示發達之階段的例證
第二章 生存上之技術
(一) 人類之徵服地球
(二) 人類食物之五種類
1 在受有局限的原生地上的﹒以果實及草根為食物的﹒自然生活
2 魚食生活
3 藉栽培而以澱粉性的東西為食物的﹒生活
4 以獸肉及獸乳為日常食品的﹒生活
5 藉田野農業而發生的無限的食物的﹒生活
(三) 家庭之形態
1 血族家族
2 pulaluan 家族
3 對偶家族
4 父系家長的家族
5 一夫一妻家族
第三章 人類之進步率
(一) 對於人類進步之諸路徑上的回顧
(二) 近世文明之主要貢獻
(三) 古代文明之主要貢獻
(四) 晚期未開化時代之主要貢獻
(五) 中期未開化時代之主要貢獻
(六) 初期未開化時代之主要貢獻
(七) 野蠻時代之主要貢獻
(八) 原始人類之微少的貢獻
(九) 幾何級數的人類進步
(十) 種族上的諸時代之相對的期間
(十一) 雅利安塞姆兩種族之出現
第二篇 政府觀念之發達
第一章 以性為基礎的社會組織
(一) 澳大利亞的諸階級
(二) 以性為基礎的組織
(三) 性的基礎之古代的性質
(四) 澳大利亞之諸氏族
(五) 八個階級
(六) 關於婚姻的規則
(七) 女性本位的家系
(八) 巨大的婚姻制度
(九) 各氏族內的男女二階級
(十) 階級上的革新
(十一) 氏族是基本的制度
第二章 易洛魁氏族
(一) 氏族之組織
(二) 氏族制度之普遍的存在
(三) 氏族之定義
(四) 女性本位之古代家系
(五) 氏族成員之權利,特權,及義務
(六) 選舉世襲酋長及普通酋長之權利
(七) 罷免世襲酋長及普通酋長之權利
(八) 遵守在同一氏族內禁止婚姻之義務
(九) 死亡者遺產相繼之相互的權利
(十) 援助,防衛,及傷害救治之相互的義務
(十一) 對於同族人員命名的權利
(十二) 收納屬於其他氏族之成員,作為自己所屬氏族之養子的權利
(十三) 氏族之宗教的儀式,審問
(十四) 公同埋葬地
(十五) 氏族會議
(十六) 氏族之命名
(十七) 氏族內人員人數
第三章 易洛魁胞族
(一) 胞族之定義
(二) 高級組織所依以組織的﹒近親氏族
(三) 易洛魁部族內之胞族
(四) 胞族之組成
(五) 胞族之效用及職能
(六) 社會的及宗教的效用與職能
(七) 胞族之效用及其職能之實例
(八) 綽克托部族中之胞族
(九) 契卡索種族之胞族
(十) 摩黑岡部族之胞族
(十一) 斯林吉德部族之胞族
第四章 易洛魁部族
(一) 成為組織的部族
(二) 依着使用同一的方言而構成部族
(三) 言語之分歧起源於地域之分離
(四) 部族之自然的發生
(五) 部族之自然的發生的實例
(六) 部族間之爭鬥
(七) 部族之特質
(八) 屬於部族之領土及部族之名稱
(九) 方言之專有
(十) 授與職權于氏族所先出之世襲酋長及普通酋長之權能
(十一) 罷免世襲酋長及普通酋長之權利
(十二) 屬於部族宗教上之信仰及崇拜
(十三) 依酋長會議所代表的最高政府
(十四) 在某種情形中部族設置領袖酋長
(十五) 氏族政府之連續的三形態
第五章 易洛魁聯合
(一) 聯合制之自然的發生
(二) 共通部族及共通言語之基礎
(三) 紐約州易洛魁部族之殖民地
(四) 聯合之形成
(五) 聯合之構成及其原則
(六) 世襲酋長五十名之創設
(七) 分配於各部族間的世襲酋長之數
(八) 由世襲酋長所組成之聯合會議
(九) 行政會議
(十) 行政會議處理事務之方法
(十一) 全場一致之必要
(十二) 哀悼會議
(十三) 新世襲酋長起用之方法
(十四) 領袖行政宮之胚種
(十五) 軍務總指揮官
(十六) 易洛魁部族之智能
第六章 屬於加羅汪尼亞種族的其他諸部族之氏族
(一) 亞美利加土蕃之分類
(二) 印第安部族之氏族制,他們的家系
(三) 荷敦洛騷尼亞諸部族
(四) 達科他諸部族
(五) 上密蘇里諸部族
(六) 墨西哥灣諸部族
(七) 坡泥部族
(八) 阿爾衰琴諸部族
(九) 密士失必諸部族
(十) 落機山脈諸部族
(十一) 太西洋諸部族
(十二) 亞大巴斯喀﹒阿怕赤部族
(十三) 西北海岸之印第安部族
(十四) 舍力士、舍哈甫定、及科特勒部族
(十五) 勺勺尼部族
(十六) 村落印第安
(十七) 南亞美利加﹒印第安部族
(十八) 氏族組織或許普遍於加羅汪尼亞種族全體
第七章 阿茲忒克聯合
(一) 關於阿茲忒克社會之誤解
(二) 阿茲忒克部族之進步程度
(三) 拿荷阿特拿克部族
(四) 拿荷阿特拿克部族之移住
(五) 墨西哥部族之建設
(六) 阿茲忒克聯合之建設
(七) 領土占領之範圍
(八) 人口之估計
(九) 氏族及胞族之存在
(十) 酋長會議之存在及其機能
(十一) 關於酋長會議之機能之推測
(十二) 領袖軍務酋長之在職期間及職能
(十三) 蘿提組馬之選舉
(十四) 蘿提組馬之罷免
(十五) 關於軍務酋長之職分之推測
(十六) 阿茲忒克諸設施之民主精神
(十七) 武力的民主制
第八章 希臘的氏族制
(一) 希臘諸部族之初期狀態
(二) 氏族組織
(三) 政治的體制之必要
(四) 關於新政治的體制之企圖
(五) 國家之成立
(六) 格羅脫之希臘氏族觀
(七) 類似易洛魁氏族的氏族制
(八) 氏族員之親族關係
(九) 氏族成為社會的及宗教的勢力之中心
第九章 希臘之胞族、部族、及民族
(一) 胞族之特徵
(二) 氏族與胞族在宗教上之任務
(三) 部族之組成
(四) 部族酋長
(五) 民族之組成
(六) 軍務酋長之職分
(七) 軍事的及司祭的職分
(八) 英雄時代之政治,是武力的民主政治
(九) 亞里斯多德對於basileia及軍務酋長(basileus)所下之定義
(十) 雅典之民主政體
(十一) 氏族制之遺物
第十章 希臘政治的社會之制度
(一) 為政治的基礎的﹒氏族社會之缺陷
(二) 提秀斯之法制
(三) 階級變革之企圖
(四) 執政官員
(五) 梭倫之立法
(六) 從氏族到階級之政權的轉移
(七) 克來斯忒尼之立法
(八) 政治的社會之成立
(九) 阿提喀之德姆制或市區制
(十) 德姆制之組成及其權能
(十一) 地方部族及區域
(十二) 阿提喀聯邦
(十三) 雅典之民主政治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民國18[1929]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館藏信息
InfoField
MG/K02
主題
InfoField
古代社會
中圖分類
InfoField
K02
載體形態
InfoField
16,456頁

Licensing

[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06:09, 11 June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06:09, 11 June 2023891 × 1,202, 488 pages (14.31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古代社會 (1/1) by (美)莫爾甘著 (batch task; nlc:data_416,12jh002374,92629; 民國圖書.7; 古代社會)

The following page uses this file: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