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11jh004684-92855 中西社會經濟發展史論.pdf

From Wikimedia Commons,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 (875 × 1,283 pixels, file size: 20.34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525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

[edit]
中西社會經濟發展史論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余精一著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中西社會經濟發展史論
Publisher
東西文化社[發行者]
Description

此編內容包括:史前史概論、三代奴隸社會說批判、三代封建社會論、秦漢至清社會性質和近百年社會性質等5章,詳細論述中國農業社會經濟發展的歷史

目錄
自序
第二編 中國農業社會史論
引言
(中國農業社會發展系統表)
第一章 史前史概論
序說
第一節 三皇原始群時代
神話時代
一 一盤古氏神話
二 三皇神話
二 傳說時代
有巢氏傳說•穴居•巢居
三 採集經濟
一 素食時代
二 肉食時代
四 自然生活
五 兩性分群
女人群(女子國)
男人群(丈夫國君子國)
六 長幼分群
小人群(小人國)
大人群(大人國)
老人群(白民國)
第二節 五帝氏族社會時代
一 傳說時代
一 燧人氏傳說
二 伏羲氏傳說
三 女媧氏傳說
四 神農氏傳說
二 半歷史時代
一 黃帝有熊氏
二 帝堯陶唐氏
三 帝舜有虞氏
三 圖騰社會
一 關於動物名稱者
二 關於植物名稱者
三 關於無生物名稱者
四 氏族社會
氏族社會本質
氏族社會遺蹟
一 知母不知父
二 子從母姓
三 奉祀後帝
四 帝王稱後
五 祭日從妣
古所稱國即是氏族社會
古所稱氏亦即氏族
古所稱姓亦為氏族
五 宗族社會
宗族社會本質
六 婚姻制度
一 無規律性交
二 輩行婚的血緣家族
三 彭那魯亞群婚
四 女性中心的暫時對偶婚制
五 一妻多夫制
六 男性中心的暫時對偶婚制
七 一夫多妻制
七 政治組織
一 無政府時代
二 半政治時代
八 原始公產經濟
小國寡民已具公有土地之條件
女媧時之平均土地
神農時之各勞其力
黃帝時之明民共財
禮運之公產世界
堯舜時動產私有之證
第三節 前期井田制度
孟子井田原文
胡適之反井田論
豆腐乾塊田制之證明
一 日耳曼馬克公社
二 斯拉夫圖狀村落制
三 古羅馬真正豆腐乾塊的百分田制
公田代耕法之證明
1 俄國密爾的公田制
2 古代墨西哥的公田制
3 古代秘魯的公田制
前期井田始於黃帝
第二章 三代奴隸社會說批判
序說
第一節 夏殷奴隸社會說
(關於李季中國社會史論戰批判者)
第二節 殷代奴隸社會說
(關於衛聚賢古史研究第三集者)
第三節 西周奴隸制國家說
(郭沬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為主要批判對象)
第四節 奴隸與奴隸社會觀察家分別
一 政治上的奴隸(貴族與平民同等待遇)
二 法律上的奴隸
1 奴隸無人格可以買賣
2 奴隸無家族權
3 奴隸無婚姻權
4 奴隸無代理權
5 奴隸無財產權
三 經濟上的奴隸(柏勞氏之說)
1 山川均之說
2 杜博洛夫斯基之說
3 加田哲二之說
奴隸通一切時代均存在
奴隸社會以奴隸占多數取得支配地位為必要條件
第五節 以農奴為奴隸之誤解
十項要點宣告了郭沬若「西周奴隸制國家說」之破產
郭沬若對於奴隸社會與封建社會之概念分辨不清
第六節 中國歷史上從無奴隸社會
馬乘風分析兩漢奴隸社會
官奴隸來源
私奴隸來源
官奴隸用途
私奴隸用途
認為中國歷史上從未形成奴隸社會的各學者:恩格斯 王伯平 佐野
袈裟美(部分否認)森谷克已
馬乘風駁斥爾漢奴隸社會說
一 從生產過程分析
二 從剝削形態分析
三 從人口比例分析
四 與希臘羅馬比較
1 從奴隸勞動這社會地位上來比
2 從經濟背境上來比
3 從奴隸來源上來比較
4 從社會分化上來比較
第三章 三代封建社會論
序說
中國古書傳說與恩格斯新說脗合之可驚
一 從血統結合到地域結合
二 從無公刑到公刑之發生
三 從部落到國家
四 從無租賦到賦之出現
五 惟有資產階級參政與地主貴族專政適成雙系文化之區分點
五帝三王之劃分界線
一 關於政治之本質者:公天正到家天正
二 關於政權之轉移者:禪讓到征誅
三 關於政長稱號之殊異者:帝到王
四 關於國號之有無者:氏名到國號
第一節 三代巳是鐵器時代
中國考古學者生產工具時代之六派主張
過去鐵器時代與現在鐵器發現是截然兩事
銅先鐵後之進化祇具相對性
鐵器發生於堯虞時代
一 夏代有鐵發現
二 商代有鐵發現
三 西周有鐵發現
四 東周鐵器牛耕
甲 春秋時代
乙 戰國時代
第二節 三代為農業經濟
一 夏代有農業發現
二 商代有農業發現
十六項要點擊潰了郭沬若殷代游牧經濟說
三 周代農業極為興盛
第三節 夏代的封建
駁染啟超對建始於周公說
一 直接的證據
二 問接的證據
一 主張三代封建社會說之新史學者:長野朗 熊得山
二 主張三代封建社會說之舊史學者:顧亭林 葉水心
第四節 商代的封建
第五節 周代的封建
一 西周時代
武王時代之第一次封建
周公時代之第二次封建
封建社會之五級
農奴之特質
一 人君操生殺予奪之權自由生命財產無法律保障
二 無遷徙自由
三 無職業選擇自由
農奴之負擔
一 力役租賦
二 無定期徭役
三 雜物獻納
二 春秋時代
封建疆域之擴大
大夫小封國之繼起
小國附庸於大國
春秋封建與歐洲封建情形無異
春秋為西周封建之續
土地屬於王
農民無土地
隸農即農奴
租賦徵收率增高
三 戰國時代
一 生產力之增加
二 商業與都市之發展
三 代幣之通行
四 土地私有之發生
五 農奴之解放與佃農之形成
六 封建之式微與郡縣之興起
七 貴族世卿與游士勢力之更迭
八 軍民之漸趨分治
第六節 後期井田制度
三代井田問題之疏剔
一 關於鼎文可證者
二 關於井田形式者
三 關於經文可證者
四 關於畝數異同者
五 關於宅地位置者
六 關於九區與十進的矛盾者
七 關於畝數分配之變例者
八 關於公田與助法者
九 關於三代稅制異同者
一〇 關於井田傳統之痕跡者
一一 關於財產制度之演變者
一二 關於井田之崩壞者
第四章 秦漢至清社會性質
序說
比較中西社會發展史時幾個重要原則
從中國歷史出發來觀察西洋歷史的方法論
第一節 秦漢至清封建社會說
郭浗若之封建社會說
歐洲封建制度中混含有私有土地成分
封建制度木質之分析
1 封建與商業相刓而不相成
2 封建又為軍制政制之複合物
3 封建制度遍於世界今日尚有存在者
4 陶希聖中西封建這大同點
5 土地領有與土地私有應嚴為區別
6 封建中之氏族社會成分
甲 歐洲封建之氏族社會性
乙 中國封建之氏族社會性
7 封建土地中含有公有土地性質
8 封建崩潰公有始變為私有
9 郭浗若氏之倒果為因
10 手工業行會非封建要素
第二節 西周至清封建社會說
鄧初民之封建社會說
一 西周封建社會內容之誤
1 領有認為國有之誤
2 封建與商業並進之誤
二 秦漢『另一形式』的封建社會說之誤
三 三國至隋唐『典型』的封建社會說之誤
典型的封建社會之內容
一 實質的封建
1 豪族有土地
2 寺院有土地
3 國有土地
4 民有土地
二 形式的封建
典型的封建社會說批判
1 商業與商業經濟之淆亂
2 實質的封建與形式的封建之界線不分明
3 實質的封建概念之矛盾
4 形式的封建概念之模糊
5 豪族有土地依然不是封建
6 寺院有土地尤非真正封建
7 國有土地之誤解
8 私有土地之存續否認了這一時期之封建性
9 形式的封建就非封建
四 唐宋至明清的封建社會說之誤
1 顯非封建的民有土地
2 非豪族的大地主有土地亦非封建
3 誤為封建的中國道地的荘園制度
森谷克已唐宋以後荘園封建說之誤
一 民荘
二 官荘
三 寺荘
四 貴族荘
五 皇荘
第三節 前資本主義生產方法說
李季之前資本主義生產方法說
一 支解馬克思學說之謬誤
二 以商業社會解釋農業社會之荒唐
第四節 未成熟的封建社會說
森谷克已中國歷史一個半階段說
一 秦漢至六朝為官僚主義的封建制之成立時代
二 隋唐宋無明為官僚主義的封建制之發展時代
三 清為官僚主義的封建制之完成及崩壞時代
第五節 半封建社會論
社會構造複雜性之一般
半封建社會之意義
習用半封建名詞諸學者
馬克思
恩格思
列寧
維特威爾
李季
一 封建貴族政治與郡縣官僚政治
甲 沒落中之封建變相
秦漢之封建
魏之封建
晉之封建
南北朝之封建
陏之封建
唐之封建
乙 殘餘形式的變想封建
一 漢之郡縣守令
二 魏晉南北朝之士族門第
三 唐之藩鎮
四 遼之頭下軍州
五 元之事實上變相封建
六 明之封建勢力
七 後世之胥吏
丙 半封建的郡縣官僚制度
郡縣官僚之發生受國內專業商人出現之影響
郡縣官僚之發生為客觀的必然
中國舊官僚之半封建性
郡縣官僚之支配的地位
二 均田原則與土地私有
均田制度史略
一 均田運動從反而觀之適足以見土地分配之不均與土地兼併之盛行
二 均田政策僅以荒地無主之田為限並不侵犯地主已有這田地即不侵犯土地私有制度
三 均田制度是否實行頗有疑問假定其已實行亦不普遍而欠長久始終未在空間與時間上取得支配的地位
四 均田制度本身仍許土地買賣租憑或抵押不過法律上予以限制而已
五 土地買賣兼併之風依然盛行私有土地之斷續發展未當因均田制度而中斷
六 均田制度僅為兩晉南北朝隋唐間大以亂以後人口減少田地荒蕪時之變態政策
七 自唐宋迄於明清天正一統承平日久人口大增均田之制勢不能行土地私有現象必然仍復自由被擴展
三 一般農民中佃農之支配地位
歐洲封建土地演變為私有土地
歐洲之佃農
地主與佃戶發生於戰國時代
馬乘風漢代自耕農支配說之誤
漢代地主之分析
1 豪強地主
2 官僚地主
3 商人地主
4 官家地主
5 皇室地主
6 屯田管田亦佃耕之變相
歷代佃農均占支配地位
四 地主與佃農半封建生產關係之本質
地主與農民這分析
長野朗之地主封建性說
地主與佃農半封建關係之分析
1 地主這地位有類封君
2 佃農之地位有類人民
3 佃農依附地主受其庇蔭
4 佃戶可向地主借貸種子肥料
5 佃戶可向地主借貸資財
6 佃戶亦常有永佃權之保障
7 佃戶交納地租以實物為原則貨幣為例外租率常為百分之五〇
8 佃農提供無定的勞役
9 佃農亦有另納各項雜租者
10 佃農亦有節期送禮之義務
11 佃農欠租地方可控告依法應懲辦
12 佃農抗不交租地方官應嚴拿從重究處
13 官僚地主濫用政治權力榨取地租
14 地主甚至家置刑具非法虐待佃戶
15 主毆佃客至死不用抵命
16 甚至地主有非法典賣佃戶干涉嫁娶之事
17 佃農常被地主視同奴僕
18 佃農控告地主者有罪
19 主佃之間顯有垂久的不平等的身分關係
20 亦有佃戶受地主壓迫糾眾叛變者
21 鄉官役使農民有如仆隸
22 官吏對於農民虐待甚於奴隸
23 債主與債戶間亦適用不平等的原則
24 歐洲半封建的主佃關係
第五章 近百年社會性質
序說
第一節 半封建社會說
陶希聖之半封建說
鄧初民之半封建說
『半封建』『半殖民地』『半資本主義』三詞之意義
確定經濟階段的兩個步驟
『半封建半資本主義經濟說』之誤
秦漢迄清半封建社會參謀部之真義
陶希聖半封建說之誤
鄧初民半封建說之誤
鄧初民『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社會說』之誤
第二節 資本主義初會說
(施復亮中國現代經濟史為主要批判對象)
郭浗若資本主義社會說
李季資本主義社會說
中國尚未形成資本主義社會
非資產階級代表的洪楊革命
中國資本主義發展之限界
施復亮之資本方義社會說
一 從歷史的觀點來看
1 交通業之資本主義化
甲 鐵路
乙 航業
2 礦業之資本主義化
甲 煤礦
乙 鐵礦
3 工業之資本主義化
甲 鐵工業
乙 紡紗業
丙 繅絲業
丁 麵粉業
戊 電氣業
二 從世界經濟的觀點來看
三 從商業資本及金融資本發展情形來看
四 從商品的市場價格上來看施復亮說之系統的批判
一 從歷史的觀點來看
1 鐵路
2 輸船
3 煤炭業
4 鐵礦
5 鐵工業
6 紡紗業
7 繅絲業
8 麵粉業
9 電氣工業
從商業資本金融資本的發展情形以及商品的市場價格來看
拆穿地域發展不平衡性之西洋鏡
國際貿易大勢可以代表城市不能代表鄉村
中國還談不上金融資本
現階段中國社會經濟發展之揉雜性
現中國社會之過渡性
第三節 次殖民地國家論
中國有史以來之大變局
康有為說
張之洞說
陳登原說
『歷史發展二元論』與『雙系文化』學說之鐵證
東西兩大文化交流後之現狀及其趨勢
一 關於經濟者
1 農業
2 手工業
3 商工業
4 資本主義與國家社會主義
5 財政
6 貨幣
7 金融
二 關於社會者
1 社會階級
2 家庭制度
3 婚姻關係
4 失業問題
5 生活情形
6 中西醫學
7 中西服制
8 陰陽曆法
三 關於法律者
1 中西法律之混合
2 法治問題
3 領事裁判權
5 監獄制度
四 關於政治者
1 訓政與憲政
2 官僚資本家與買辦階級
3 割據與貪污
五 關於宗教者
六 關於學術者
1 哲學
2 文學
3 科學
七 關於藝術者
1 繪畫
2 書法
3 音樂
4 建築
孫中山之次殖民地說
次殖民地對於帝國資本主義國家之三種機能
次殖民地國家說之內容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民國34[1945]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館藏信息
InfoField
MG/K207
主題
InfoField
經濟史 經濟史 史學理論
中圖分類
InfoField
F119
載體形態
InfoField
[24],492頁

Licensing

[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09:56, 11 June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09:56, 11 June 2023875 × 1,283, 525 pages (20.34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中西社會經濟發展史論 (1/1) by 余精一著 (batch task; nlc:data_416,11jh004684,92855; 民國圖書.6; 中西社會經濟發展史論)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