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09jh000639-29520 申報年鑑.pdf

From Wikimedia Commons,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 (768 × 1,054 pixels, file size: 81.49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1,591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

[edit]
申報年鑑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申報年鑑社編輯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申報年鑑
Publisher
申報社
Description

分回顧與檢討、新中國現狀、大東亞共榮圈現狀3編。附各州現狀、中國政府重要職員名錄、國定紀念日表、世界重要度量衡折合表、上海新舊路名對照表、本年鑑撰稿人略歷等

目錄
上編 回顧與檢討
中國與世界
一年間的國內大事
政治方面
一 戰時政治體制的整備
設置最高國防會議
中央行政機構的改革
地方行政機構的改革
二 行政院的人事調動
行政機構革新後的陣營
九月十日的改組
十二月三十日的改組
三 地方行政長官的更迭
華中各省長的更調
華北中各特別市長的更動
華北政委及省市長的調動
特區、行營長官的更迭
四 中央地方聯繫的緊密化
行政院全國地方長官會議
華北政委會省市長會議
五 華北的中央化
華北參加新運、全經兩委員會
國旗的統一
政委會設置駐京辦事處
王克敏晉京報告就職經過
六 司法行政會議
七 全國警政會議
八 全國衛生行政會議
九 新國民運動的推進
十 六界五中全會的召開
外交方面
一 國府宣戰與中日協力
參戰的經過
國府宣戰布告
中日共同宣言
中日兩國關於交還租界及撤廢治外法權協定之簽訂
二 各地租界的收回
各地日租界的交還
北京公使館區的接收
各地法租界的交還
各地公共租界的收回
三 治外法權的撤廢
四 中日滿國際交響
日本東條首相訪華
陳公博特使訪日
周佛海特使訪滿
日本青木大臣訪華
汪主席陳公博再度訪日
五 承認各國新政府
承認緬甸獨立
承認意大利共和政府
承認菲律賓獨立
承認印度臨時政府
六 簽訂中日同盟條約
七 參加大東亞會議
八 國民外交促進會之成立
軍事方面
一 軍事會議的召開
全國軍事長官會議
全國政工會議
全國高級軍政長官會談
二 軍事機構的調整
軍事委員會組織的調整
清鄉機構的變更
三 軍事工作與其他
清鄉工作
華北剿共
國軍協力作戰
渝方將士的來歸
軍事視察團出國考察
國旗附加標幟的除去
經濟方面
一 全國經濟委員會的改組與戰時經濟政策之決定
二 統制機構的設立及其工作
商統會之成立及其工作概況
糧統會的成立及其工作
棉花統制委員會及其設施
政府統制機構
華北物資物價處理委員會
三 物價問題與政府的對策
物價波動情形
當局的物價對策
四 通貨與金融的管理
新舊幣展開全面交換
軍票新發行的停止
儲券聯銀匯率的更改
儲券使用範圍的擴充
敵性貨幣的取締
新法幣的保護
日對華北蒙疆的貸款
對銀錢業的整肅
股票交易的恢復和證券交易所復業
糧食庫券的發行
五 新舊敵產的移交
舊敵產的發還
新敵產的接管
其他敵國產業
社會方面
一 華北急賑
首都華北急救會成立
上海華北急賑會成立
上海各界響應賑災
二 節約運動
新聞聯合會發起節約運動
上海市民節約運動會之成立及其改組
三 三禁運動
首都青少年之發動
上海青少年之響應
教育文化方面
一 會議與政策
第三次教育行政會議的召開
戰時文化宣傳政策綱要之頒布
第二屆全國宣傳會議的召開
二 中日文化的溝通
中日文化協會召開全國代表大會
參加第二屆大東亞文學大會
參加第三次大東亞新聞大會
三 教育文化機關的設立與恢復
國立浙江大學
中央研究員
國史編纂委員會
附:國民二十五年後國內大事
一 事變與東亞新秩序
(一) 事變前後之中國
(二) 從和平交涉到近衛聲明
日本的對華政策
友邦調停的失效
不以國民政府為交涉對手
建設東亞新秩序聲明
近衛聲明
二 事變後新政權之樹立
(一) 蒙古聯合自治政府
(二)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
成立之經過
對外工作
幣制改革
(三) 中華民國維新政府
成立的經過
維新政府之內政外交
(四) 臨時維新兩政府的合併運動
合併交涉
中華民國政府聯合委員會
反共救國大會之舉行
對吳佩孚之邀請
三 和運的展開與國府還都
(一) 和平運動的崛起
汪先生脫離重慶與艷電
曾仲鳴氏被刺
汪先生抵滬
實際和運工作之展開
國民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
(二) 中央政府樹立運動
南京三巨頭會談
青島會談
(三) 國民政府還都
中央政治會議開幕
華北政務委員會之設置
中央政治委員會
國民政府最初之陣營
國民政府還都典禮
四 國府還都後之內政外交
(一) 邦交之調整
中日調整國交條約之簽訂
中日滿共同宣言之發表
各國承認國民政府
參加防共協定
中日滿國際交響
(二) 調整金融與整理幣制
成立中儲銀行
調整金融
中日借款
整理幣制
確定軍票儲備兌換率
(三) 清鄉工作之推行
目標
組織
地域與時間
汪主席巡視清鄉區
(四) 新國民運動之展開
新運之意義
新運綱要
推進計劃
訓練青年
工作一般
一年間的大東亞戰爭
一 緒言
英美的焦急
四條反攻路線的考察
日本的戰略優勢
二 南太平洋方面
(一) 美軍反攻的回顧
(二) 基地圈外作戰
瓜島及布拿方面日軍的轉進
棱涅爾島海戰
伊薩伯爾島海戰
佛羅里達島海戰
聖特蘭島海戰
魯塞爾島空戰
龍加海面空戰
日機空襲美基地
山本聯合艦隊司令殉職
(三) 基地爭奪戰
侖特巴島美軍受創
新喬治亞島的爭奪戰
可倫班加拉島夜戰
培拉拉培島日軍奮戰
阿倫特爾島激戰
日軍的轉進
(四) 波根維爾島六次海空戰
波島形勢
序戰
第一次空戰
第二次海面空戰
第三次海面空戰
第四次海面空戰
第五次海面空戰
第六次空戰
美方損失總計
(五) 俾斯麥群島的戰事
美機空襲拉巴爾
馬加斯岬日軍的戰果
(六) 新幾內亞島上的激戰
那索灣美軍登陸
霍巴美軍登陸
芬希哈罕激戰
三 中太平洋方面
(一) 美機的空襲
南鳥島被襲
大鳥島被襲
(二) 吉爾具特群島四次海空戰
第一次空戰
第二次海面空戰
第三次空戰
第四次海面空戰
瑪泰兩島日軍殉國
兩方損失總計
(三) 馬紹爾島海面空戰
第一次海面空戰
第二次空戰
四 北太平洋方面
(一) 阿留申群島的爭奪
北方侵略路線
阿圖島山崎部隊玉碎
基思加島守軍撤退
(二) 北方的游擊戰
美潛艇炮擊北海道
美機空襲北千島
日潛艇奇襲亞德加島
日機空襲阿圖島
五 緬甸與中國方面
(一) 緬甸在大東亞戰爭中的地位
在軍事上的地位
在政治上的地位
在經濟上的地位
英美的對緬企圖
(二) 緬甸邊境戰況
阿恰布攻守戰
阿拉坎悲劇
日軍進占布其頓
日軍進占孟多
怒江之役
空襲與海戰
(三) 中國大陸戰況
日軍進駐廣州灣
幾次重要戰役
在華美空軍的行動
日軍解除東亞意軍武裝
作戰一年的結算
六 一年來日軍的綜合戰果
(一) 陸軍
南方及阿留申方面
中國方面
日軍之損害
(二) 海軍
戰果
日方損失
附:大東亞戰爭的歷程
一 從談判到開戰
(一) 美國的對日壓迫
(二) 日美談判的經過
(三) 大東亞戰爭的揭幕
二 震驚世界的七十二小時
(一) 日軍猛襲夏威夷
夏威夷的地理形勢
珍珠港之突襲
(二) 超越國際時間界線的戰爭
襲取關島
攻占韋克島
進擊馬尼刺
英美在華勢力的潰滅
馬來海戰
名符其實的第二次世界大戰
三 南洋群島之戰
(一) 占領香港
香港的地位
控制九龍
香港陷落
(二) 進襲新加坡
日軍的戰略
向馬來疾進
新加坡陷落
綜合戰果
(三) 攻略東印度
婆羅洲之役
空襲各群島
控制西里伯海的通道
切斷澳洲與荷印的聯絡
占領八里巴板
傘兵降落巨港
巴達維亞及泗水海海戰
日軍全占荷印
(四) 進擊菲律賓
菲律賓的地位
日機的空襲
空襲戰果
日軍登陸
馬尼刺陷落
美軍屈服
四 緬甸之戰
(一) 孟加拉國灣的強襲
英軍死守印度洋
海戰的展開
日機的強襲
(二) 第二次的奇襲
英海軍的退卻
日潛艇的遠征
(三) 緬甸陸上的戰況
日軍進占仰光
英軍大部潰滅
滇緬路被截斷
日軍綜合戰果
英軍反攻失敗
五 遠征阿留申與強襲中途島
(一) 阿留申群島之役
重創荷蘭港
占領基思加島與阿圖島
(二) 中途島之役
中途島的地位
日機強襲的戰果
六 南太平洋的歷次海戰
(一) 日軍勢力的伸入
(二) 珊瑚海海戰
(三) 第一次所羅門海戰
(四) 第二次所羅門海戰
(五) 南太平洋海戰
(六) 第三次所羅門海戰
(七) 龍加夜戰
一年間的歐戰
一 德蘇戰線
(一) 蘇軍第二次冬季反攻
斯太林格勒的悲劇
頓河與高加索山地之間
卡科夫與羅斯托夫的爭奪
北部戰區
雙方的損失
(二) 兩軍對峙期
(三) 德蘇戰爭第三年
蘇聯的作戰計劃
兩方的實力
夏季大會戰
一九四三年底的德蘇戰線
二 地中海戰線
(一) 北非戰事的告終
里比亞軸心軍的撤退
突尼西亞的爭奪戰
(二) 第二戰線的先聲
(三) 西西里之戰
西西里的跳板
西西里的地理形勢
西西里登陸戰
(四) 意大利之戰
從政變、投降到對德宣戰
亞平寧半島的戰事
島嶼的爭奪
地中海戰局的影響
三 第三戰線與噸位戰爭
(一) 英美對西歐的大空襲
空襲的作用
西歐遭受大轟炸
德國的空中守勢
(二) 噸位戰爭的結算
寶尼茲攻勢
護航與英美海運合作
協約國噸位的損失
附: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經過
一 從第一次大戰到第二次大戰
二 波蘭戰線
(一) 典型的閃電戰
(二) 蘇聯的介入
(三) 波蘭戰敗的原因
三 芬蘭戰線
(一) 蘇聯與波羅的海諸國
(二) 從談判島到戰爭
(三) 紅軍的戰略
(四) 蘇芬的和議
四 挪威戰線
(一) 爭奪挪威的戰略目的
(二) 德軍進襲挪威
(三) 英法軍登陸失敗
(四) 挪威戰爭之結束
(五) 丹麥的降服
五 西部戰線
(一) 西線的戰略形勢
(二) 初期的前哨戰
(三) 荷比的降服
盧森堡之占領
列日的陷落
荷蘭之降服
安特衛普陷落
比利時之降服
(四) 法蘭西戰線
(甲) 法國北部聯軍的敗退
卡萊的攻略
鄧扣克的撤退
(乙) 法軍的崩潰與休戰
魏剛防線的突破
貢比臬森林的悲劇
(五) 意大利參戰
六 巴爾幹戰爭
「無血」的戰爭
蘇聯與羅馬尼亞
德國的戰略布置
(二) 意希之戰
(三) 克里地島的爭奪
七 近東戰線
(一) 近東的戰略形勢
(二) 英國與伊拉克之戰
(三) 敘利亞戰事
(四) 英蘇進占伊朗
八 北非戰線
(一) 埃及之戰
(二) 英軍突入里比亞
(三) 羅梅爾的反攻
(四) 杜白魯克的圍攻
(五) 羅梅爾的二次反攻
(六) 軸心軍的戰略撤退
(七) 突尼西亞大戰
(八) 一個插曲
九 德蘇戰線
(一) 從協定到戰爭
(二) 德蘇的戰略
(三) 德蘇戰爭第一年
(甲) 從六月二十二日到十二月八日
波克的中路攻勢
莫斯科大戰
烏克蘭爭奪戰
亞索夫海之戰
北路攻勢
芬蘭前線
(乙) 東線的「冬眠」
(丙) 刻赤之戰與夏季攻勢
(丁) 第一年雙方損失的一個估計
(四) 德蘇戰爭第二年
(甲) 高加索攻略戰與斯太林格勒爭奪戰
從閃電戰到持久戰
高加索的天險與德軍的作戰
從西高加索到裏海
斯太林格勒的爭奪
(乙) 紅軍的冬季攻勢
如火如荼的「紅色凡爾登」之役
十 海上戰線
(一) 海戰的特點
(二) 大戰初期的海戰
(三) 七大海洋的噸位戰
一年間的世界政治
一 大東亞的新情勢
(一) 日本的內政外交
① 國內態勢的強化
政治革新的演進過程
八十一屆議會之舉行
內閣的局部改組
八十二屆臨時議會
國內態勢強化方策
行政機構的革新
八十三屆時議會
八十四屆通常議會
② 戰時外交的成果
對華新政策之實施
對泰越關係的增進
援助東亞各民族的解放
對歐美各國的外交
(二) 中日滿三國的團結
中國協力戰爭
日本助華復興
中日締結同盟
中滿關係的增進
中日滿與亞團體會議
(三) 泰越與日本的協力
日泰的協力
日越的協力
(四) 緬甸的獨立與參戰
大東亞戰爭後的緬甸
日本扶助緬甸獨立
緬甸的獨立與參戰
日緬新條約與緬甸國領土之擴大
(五) 菲律賓共和國的建立
大東亞戰爭後的菲律賓
日本扶助菲律賓獨立
日菲同盟條約之簽訂
菲政府成立後之新設施
(六) 印度獨立鬥爭的發展
① 從獨立聯盟到臨時政府
印度獨立聯盟的組成
江特拉•鮑斯的東來
印度國民軍的編成
自由印度臨時政府的樹立
對英宣戰及其他
② 英美控制下的印度
反英活動的激化
糧食恐慌的嚴重
印人負擔之加重
美國勢力的侵入
(七) 大東亞會議的舉行
大會的前奏
與會的代表
會議第一日盛況
發表共同宣言
大會的成就
二 軸心陣營間的聯繫
過去的回顧
德政府更迭駐外使節
日德意締結經濟協定
德意奉行羅馬會議
歐洲大憲章問題
三國混合委員會東京會議
希墨會談歐洲問題
意大利政變前後的德意協商
軸心陣營的刷新
強化軸心協力會議
三 協約國間的外交關係
過去的回顧
加薩勃朗加會議
協約國間的齟齬與艾登訪美
蘇波邦交的破裂
第五次羅邱會議
第三國際的解散
羅邱魁北克會議
莫斯科英美蘇外長會議
英美土開羅會議
羅邱蔣開羅會談
羅邱斯伊朗會議
四 意大利的改變
墨索里尼辭職
巴特格里奧內閣之陣容及其措施
巴政權投降英美的經過
投降條件的內容
意大利的沒落
法西斯黨的重建
共和政府的成立及其措施
五 歐洲中立國的向背
法國
西班牙
葡萄牙
瑞士
瑞典
土耳其
六 中南美各國的動向
(一) 在美國支配下的中南美各國
(二) 中南美各大國的對外關係
墨西哥
巴西
智利
智玻領土糾紛
阿根廷
玻璃維亞的革命與美國
附:一九三六年後的世界大勢
一 引言
二 三國軸心的形成
(一) 意阿戰爭
(二) 德軍進駐萊茵區
(三) 土耳其設防海峽
(四) 德意接近於德奧協定
(五) 歐洲的兩大陣營
(六) 日本的國際關係
日本退出海軍會議
滿蒙邊境衝突事件
(七) 日德意締結反共公約
日德反共協定
日意協定
日德意反共公約
三 蘇聯與人民陣線
(一) 蘇聯的政策
(二) 西班牙內戰
(三) 法國霸權的衰落
四 美國與世界
(一) 泛美和平會議
(二) 美國的中立案
(三) 世界和平會議
五 德國的擴張
(一) 德奧的兼併
(二) 張伯倫的綏靖政策
英意協定
法意談判
英法談判
德意談判
(三) 捷克的解體
從蘇台德問題到慕尼赫協定
波洪分割捷克領土
捷克的解體
六 大戰爆發前後的歐洲
(一) 慕尼赫會議後的四強關係
(二) 米美爾歸併德國
(三) 波蘭與德蘇
(四) 反德陣線與英法蘇談判
(五) 德意同盟與德蘇協定
德意同盟
德蘇協定
(六) 但澤與走廊問題
七 歐戰的擴大
(一) 德蘇瓜分波蘭
(二) 波羅的海各國的劫運
(三) 無結果的和平呼籲
(四) 從北歐到西線
(五) 意大利參戰與法國降伏
(六) 巴爾幹形勢的變動
(七) 太平洋風雲與日德意同盟
(八) 希南兩國的崩潰
(九) 英國控制近東
伊拉克受英控制
敘利亞被英侵占
(十) 德蘇開戰前後的形勢
蘇聯外交的轉向
巴爾幹方面德蘇的衝突
日蘇中立條約之簽訂
德蘇交惡的加深
赫斯飛英
德土協定與德蘇開戰
英美蘇接近與英蘇協定
(十一) 羅邱大西洋會談
(十二) 關於伊朗的插曲
(十三) 英美蘇莫斯科會議
八 美國與戰爭
(一) 泛美聯防政策的實施
泛美和平會議與聯防計劃
泛美外長會議與聯防問題
租用英屬八島與美加聯防協定
美墨軍事協定
拉丁美洲各國對美的態度
(二) 美國的參戰步調
擴軍與備戰
對於協約國的援助
對於軸心國的敵視
(三) 德美武力衝突的演進
九 大東亞關係的演變
(一) 日美關係的惡化
(二) 日本的南進
日越協定
泰越糾紛
日法聯防越南協定
日與荷印談判決裂
美國的對日壓迫
(三) 從談判到開戰
日美談判經過
日美作戰準備
日本的對美通牒
(四) 大東亞戰爭爆發後的世界
日德意三國同盟條約
日泰同盟條約
中南美各國的動向
蘇聯的中立與日本的勝利
(五) 英印談判的失敗
印度獨立鬥爭的行進
克里浦斯赴印談判
英國提案之被拒
印度的反英暴動
(六) 緬甸的獨立鬥爭
十 英美蘇間的新關係
(一) 羅邱華盛頓會議
(二) 英蘇同盟與美蘇協定
艾登訪蘇
英蘇軍事同盟
美蘇協定
(三) 邱吉爾再度訪美
(四) 邱斯莫斯科會議
(五) 蘇聯的不滿與英美的敷衍
十一 德國的外交工作
(一) 薩爾斯堡會談
(二) 希特勒訪問芬蘭
(三) 中歐郵電交通協定
(四) 德與法意協議合作
十二 法國的悲劇
(一) 戰敗後的法國對德關係
(二) 英美對法的侵略
(三) 北非事變與法國的沒落
英美軍侵入法屬北非
德軍進駐法國自由區
達朗叛變
賴伐爾獨掌大權
分裂派間的暗鬥
杜隆港法艦自沉
法軍解除武裝
十三 七年來的世界變革
(一) 世界地圖的變色
歐洲方面
亞洲方面
非洲方面
大洋洲方面
北美洲方面
各國對於占領地的處置
(二) 政治經濟的變貌
從資本主義到全體主義
從帝國主義到共榮主義
國際經濟關係的變化
(三) 大英帝國的沒落
一年間國內外大事日誌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附:民國二十五年後國內外大事日誌
民國二十五年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民國二十六年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民國二十七年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民國二十八年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民國二十九年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民國三十年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民國三十一年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中編 新中國現狀
地理
位置及疆域
國境四至
國土境界
全國面積
全國各省區面積表
全國各市區面積表
全國島嶼數及其面積表
中國的地形
政治區劃
國民政府統制地域
(一) 國民政府直接統治地域
(二) 華北政務委員會統治地域
(三) 蒙疆聯合自治政府統治地域
各國在華割讓地租借地現狀表
各國在華租界現狀表
天文
民國三十三年節氣太陽出沒時分表
民國三十三年朔望兩弦時分表
民國三十三年的日蝕
民國三十一年中國星象紀要
氣象
氣候及氣象
氣候
雨量
風位
中國各月氣象概況
中國各地氣象要素表
一 各地溫度每月平均表
二 各地最高氣溫每月平均表
三 各地最低氣溫每月平均表
四 各地濕度每月平均表
五 各地雨計每月平均表
六 各地每月最多風向表
人口
民國二十四年之全國人口統計
民國廿四年內政部全國人口統計表
事變後和平區內之人口統計
五省三市戶口統計表
華北三特別市戶口表
各大都市事變前後人口比較表
南京市最近人口表
事變以來在華日僑增加表
華北日僑分布表
華中日僑分布表
黨務
一年來的黨務
一 第六屆中央執行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
(附錄一) 黨務組審查各項工作報告之意見
(附錄二) 第六屆中央執行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宣言
二 各種法規之擬訂與修正
三 各地黨部之增裁
四 黨員之徵收與訓練
五 宣傳綱要之擬訂與頒發
六 各種宣傳工作之推進
七 社會服務與社會事業之推行
八 倡導春耕運動
九 黨史史料之編纂與徵集
十 黨員撫恤事項
修訂中國國民黨政綱
中國國民黨現任職員名錄
一 中央執監委員會
二 中央黨部
三 各高級黨部
附一:過去黨務的回顧
中國國民黨之沿革
歷次全國代表大會概述
民國二十五年後之黨務
一 事變以前
二 事變以後
(附錄) 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
三 還都以後
舉辦中央黨務訓練團
(附錄) 黨員訓練綱要
第六屆第三次全體會議
(附錄) 第六屆中央執行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宣言
第六屆第四次全體會議
(附錄) 第六屆中央執行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宣言
全國黨務會議
(附錄) 全國黨務會議組織規程
附二:各黨各派概況
青年黨
國家社會黨
中國社會黨
已解消之各黨各派
共和黨
興亞建國運動本部
政治制度
民國政治制度的演變
第一時期
① 臨時政府組織大綱
② 臨時約法
③ 新約法
④ 賄選憲法
⑤ 初期的國民政府組織法
第二時期
① 民國十七年十月三日的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組織法
② 民國二十年六月一日的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
③ 民國二十五年五月五日之憲法草案
④ 民國二十九年三月二日之中央政治委員會組織條例
⑤ 民國三十二年一月十三日之最高國防會議組織綱要
現行中央政治制度
中央政治委員會
中政會之法律地位
中政會組織之沿革
中政會之現行組織
中政會之職權
最高國防會議
國防會議之設立及其職權
最高國防會議之組織
國民政府
(一) 還都後行政機構的變更
還都時的國府組織
三十年八月的改革
軍委會之調整
三十二年一月的改組
還都以來的三個組織系統
(二) 國民政府的職權
(三) 國民政府的組織
國民政府主席
國民政府委員會
國民政府政務參贊
國民政府直轄各處
五院
行政院
行政院之組織
行政院會議
行政院現設各部
行政院各部之組織
行政院各部之職掌
行政院前置各委員會
行政院各委員會之改並
行政院直轄各委員會及其他機關
立法院
立法院之組織
立法院會議
立法院之職權
立法院各委員會
立法程序
立法院內部機構
司法院
司法院之組織
院長之職權
司法院各機關
司法院內部機構
司法院會議
司法制度
法院組織
考試院
考試院之組織
考試院之職權
銓敘部改隸行政院
考選委員會之裁撤
考試之種類
辦理考試之機關
考試內容
考試院內部機構
監察院
監察院之職權
監察院之組織
彈劾對象
彈劾程序
懲戒
審計部之組織
審計部之職掌
國民政府其他各直轄機關
軍事委員會
軍委會之職掌
軍委會之組織
軍委會機構之調整
軍委會之現行機構
全國經濟委員會
經濟委員會之職掌
經濟委員會之組織
經濟委員會之內部機構
新國民運動促進委員會
新運會之職掌
新運會之組織
憲政實施委員會
憲政委員會之職權
憲政委員會之組織
憲政委員會之資格
物資調查委員會
物資調查委員會之組織
物資調查委員會之任務
物資調查之手續
華北政務委員會
華北政委會之組織
華北政務會之內部機構
華北政委會之職權
其他直轄機關
現行地方政治制度
(一) 省
民國以來省行政制度各期之演變
最高國防會議之調整
現行省政府之組織
省政府之職權
省政府之組織
各廳之職掌
(二) 市
市之性質
市之編制
市政府之組織
(三) 縣
縣之區劃及編制
縣之職掌
縣政府之組織
內政
一 內政組織之改革
(一) 中央內務行政組織
(二) 特區及省之組織
(三) 縣之組織
二 民政工作
(一) 縣之調整
(二) 特別區公署之改進
(三) 縣長之呈薦
(四) 縣政人員之訓練
(五) 保甲與人民自衛組織
保安隊
保衛團
(六) 國籍行政
① 取得國籍者
② 喪失國籍者
③ 回復國籍者
三 警政工作
(一) 警察編制
(二) 警察訓練
(三) 警察行政
(四) 警察司法
四 地政工作
(一) 遺失產證補領辦法
(二) 洲地爭墾事件之解決
(三) 地形圖籍之整理
(四) 土地登記之進行
五 禮俗
(一) 國民服制之規定
(二) 祠廟財產之保管
(三) 名勝古蹟之調查
(四) 先哲先烈之尊崇
(五) 優良風俗之提倡
(六) 國民曆書之編印
(七) 古物等保存會之籌設
六 統計
(一) 統計材料之調查
(二) 內政統計表之編制
(三) 戶口統計表之編制
(四) 衛生統計表之編制
(五) 警政統計表之編制
(六) 其他統計
七 衛生
(一) 衛生機關之設置及改組
(二) 衛生經費之籌撥
(三) 衛生人員之訓練
(四) 衛生人員之管理
(五) 普通衛生行政
衛生物品之試驗
污物之掃除
接管中國紅十字會
附:國民二十五年後之內政
事變前之內政
一 民政
(一) 組織之改革
內政部增設各科
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內部組織之規定
省政府合署辦公
縣政府裁局改科後分區設署
(二) 地方人事行政之管理
各省地方行政人員之審查及任免
行政督察專員經費編制及等級之訂定
各省地方行政人員之考試與訓練
地方行政人員之考績
地方人員之遷調
各省地方行政人員之撫恤
縣行政人員敘俸標準之重訂
(三) 縣之調整
增減縣治
厘定縣等
整理縣界
遷移治所
改訂縣名
增設實驗縣
(四) 各地方政府行政工作之稽核
(五) 自治之推行
地方自治之宣傳
自治事項之審理
自治事件之促進
自治法規之核定
(六) 處理人民控告官紳事件
(七) 積穀
(八) 保甲及人民自衛
(九) 選舉行政
(十) 國籍行政
喪失國籍者
取得國籍者
許可歸化者
回復國籍者
二 地政
(一) 各省市地政施行程序
(二) 土地賦稅之減免
(三) 整理土地公債之發行
(四) 地政人員之訓練
三 禮俗
(一) 國葬與公葬
(二) 寺廟及宗教團體之管理
(三) 古物之保管與發掘
(四) 改良風俗釐訂禮制
(五) 褒揚事項
四 警政
(一) 組織之釐訂與調查
各級警察機關編制綱要的頒布
市省會縣各級警察局暫行組織規程之制定
首都警察廳組織暫行條例
各省警察局之改組
(二) 警政人員之訓練
核准綏遠省利用警官專校現有器材改辦警官補習班
辦理警察教育講習班
分發第二十一期警校畢業學員實習
派員赴警校監試
延長警高實習期間
派員為警教班監考並驗印證書
辦理第二期特科高級班
訓練交通警察
訓練保安警察
(三) 提高警察待遇
(四) 取締不良事業
首都禁舞
禁煙
取締宰殺耕牛
查禁宰殺有胎母羊
(五) 外人在華攝影之管制
(六) 著作物註冊之核准
五 統計
六 衛生
(一) 衛生行政組織之改革
(二) 醫生之管理
(三) 藥品之管理
還都後之內政
一 組織之改革
(一) 中央內務行政組織
(二) 地方行政組織
二 民政工作
(一) 吏治之整飭
(二) 省治遷回運動
(三) 縣之調查
(四) 民政會議之召開
(五) 地方行政人員之訓練
(六) 積穀與救濟
(七) 自治與保甲
(八) 禁煙
(九) 國籍行政
① 換領取得國籍證書者
② 取得國籍者
③ 喪失國籍者
(十) 江蘇通志之編纂
三 警政工作
(一) 警察編制
國民政府警察系統表
(二) 警察經費
(三) 警察訓練
(四) 警察行政
(五) 召開全國警政會議
(六) 警務視察
四 地政工作
五 禮俗
(一) 紀念日之訂定
(二) 尊崇國父
(三) 古物保管
(四) 寺廟之登記及管理
(五) 褒揚事項之辦理
(六) 國民歷之編印
(七) 風俗之改良
六 統計
七 衛生
(一) 病院之調查
(二) 組織之釐訂
(三) 衛生人員之訓練
(四) 對於成藥與藥商之規定
(五) 衛生人員之管理
(六) 防疫之進行
(七) 藥典之改進
(八) 衛生運動之舉行
(九) 內政部直轄醫院治療人數
內政部直轄各級病院診療患者人數比較統計表
外交
外交政策
外交機構
一 外交部
組織
人事
經費
二 附屬機關
駐滬辦事處
各省特派交涉員公署
僑務局
三 駐外使領館及辦事處
駐日本使領館
駐朝鮮台北領事館
駐滿洲國使領館
駐越南通商代表辦事處
派遣駐歐使節
現行外交機構系統圖
外交部駐外使領館重要職員及經費表
各國駐華使節一覽表
外交大事概述
一 大東亞戰爭後的中國外交立場
二 對日外交的躍進
國府特派專使訪日
中日成立借款協定
日本答訪使節來華
主席赴日訪問
中國參戰與中日完全協力
日本東條首相來華答訪
日本駐華使館機構的革新與大使的更迭
陳特使訪日答謝
青木大東亞相訪華
主席再度訪日
中日同盟條約之簽訂
三 中滿關係的發展
汪主席訪滿
滿答禮特使來華
滿特派使節來華
周特使訪滿
設置駐滿領事館
四 與各國邦交的改善
西班牙公使呈遞國書
德意兩國大使呈遞國書
丹麥公使向主席致敬
洪牙利公使呈遞國書
保國公使呈遞國書
泰國承認國民政府
我國承認各國新政府
參加大東亞會議
五 各國在華租界的交收及治外法權的撤廢
日本專管租界的交還
北京使館區行政權的接收
英美法專管租界的接收
各地公共租界的接收
各國在華治外法權的撤廢
六 重要人事更動
駐日大使的更迭
駐滿大使的調動
外交部次長的更調
(附錄) 國民三十二年間的重要外交文件
一 中日兩國關於交還租界及撤廢治外法權之協定
二 日本交還在華專管租界實施細目條款
三 日本交還北京使館區行政權實施細目條款
四 日本交還廈門鼓浪嶼公共租界實施細目條款
五 日本交還上海公共租界行政權實施細目條款
六 法國交還津澳滬專管租界實施細目條款
七 法國交還上海專管租界實施細目條款
八 法國放棄上海公共租界行政權照會
九 意國交還上海公共租界行政權實施細目條款
十 在華日本臣民課稅條約
十一 中華民國日本國間同盟條約
附:國府還都後之外交大事
一 邦交之調整
(一) 調整中日邦交
締約會議出席委員
締約會議經過概略
(二) 承認滿洲國
(三) 承認緬甸國
(四) 歐洲各國承認國府
(五) 與各友邦互派使節
二 中外交涉
(一) 簽訂滬西警權協定
(二) 撤退駐華外國軍隊
(三) 廢除劉公島租界協定
(四) 接收上海法租界中國法院
(五) 聲明渝法間借款合同無效
(六) 關懷荷印華僑利益
(七) 交涉滿洲國管理匯兌
(八) 簽訂京城總領事館鄰接地之交換契約
(九) 接收文化資料及房產事項
(十) 參加東亞會議
東亞家畜防疫會議
日本大阪市興亞厚生大會
第二次東亞經濟懇談會
滿洲國協和會全國聯合協議會
(十一) 參加國際防共協定
三 外務行政
(一) 關於僑務事項
撫慰日鮮華僑
辦理日鮮各地華僑登記
參加全日華僑總會會員大會
(二) 關於調查事項
調查在外華僑
調查駐華外領動態
調查外艦動態
調查在華外人工廠
調查外國教會產業
(三) 關於取締外人事項
通令制止歐美各國僑民私購民地
拒絕日人山本權八擬購江浦縣圩地
批駁華中蠶絲公司請租李厚生基地
制止日商博東公司在聖林開礦
禁止外商加入商會
(四) 辦理出國證及護照
出國證明書
護照及簽證
(五) 辦理外僑規劃國籍事項
四 交際聘問
(一) 招待日本慶祝還都使節團
(二) 籌備國府答禮使節團赴日答禮
(三) 招待西班牙經濟視察團
(四) 參加日本紀元二千六百年慶祝典禮
(五) 特派使節赴滿修聘
(六) 汪主席訪問日本
(附錄) 國府還都後之重要外交文件
一 中日基本關係條約
二 中日滿共同宣言
三 汪兼院長與近衛首相共同聲明
四 外交部與宣傳部為中國參加防共協定共同聲明
五 民國三十年十二月八日主席聲明
六 滬西越界築路區設警之臨時協定
僑務
國民政府僑務施政概況
世界華僑人數
日本華僑人數表
日本朝鮮華僑人口增減表
越南華僑人口增減表
民國三十年馬來各地華僑人口表
中國各口岸華僑進出口人數表
大東亞戰爭後的華僑動態
近年華僑的遭遇
國內華僑團體
日本華僑團體
日本華僑學校調查
日本朝鮮華僑學校調查
國內僑務期刊
海外華文報紙
立法
五權制下立法權的基本概念
立法機關之組織及其職權
立法院組織系統表
立法程序
① 法規制定標準
② 立法程序及議事規則
法案審議概況
(一) 法律案
(二) 條約案
(三) 宣戰案
還都以來立法院通過的法案
(一) 法律案
① 立法院第一年歷次大會會議通過法律案第一覽表
② 立法院第二年歷次大會會議通過法律案一覽表
③ 立法院第三年歷次大會會議通過法律案一覽表
④ 立法院第四年歷次大會會議通過法律案一覽表
(二) 條約案
立法院歷次大會會議通過條約案一覽表
(三) 預算案
立法院第三年歷次大會會議通過預算案一覽表
(四) 宣戰案
立法院第三年歷次大會會議通過宣戰案一覽表
(五) 其他條件
① 立法院第二年歷次大會會議通過其他案件一覽表
② 立法院第三年歷次大會會議通過其他案件一覽表
還都前法令的適用及參戰後立法程序的省略
① 中央政治委員會會議通過重要法案一覽表
② 最高國防會議歷次會議通過法案一覽表
附:民國二十五年後的立法
事變以前
組織及人事之變遷
民國二十五年後立法院通過之重要議案
(一) 法律案
(二) 條約案
(三) 預算案
民國二十五年後立法院工作統計
還都以後
立法組織及人事
立法工作之進展
(一) 法律案
(二) 條約案
(三) 預算案
(四) 其他案件
司法
司法制度
一 五權制下司法制度之根本概念
二 現行司法制度
(一) 司法機關之組織及其職權
司法院及其直屬機關
① 司法院
② 行政法院
③ 公務員懲戒委員會
④ 統一法令解釋會議
⑤ 司法院法規研究委員會
各級法院及各級檢察署
① 地方法院
② 高等法院
③ 最高法院
④ 各級檢察署
⑤ 各級法院各檢察署共同組織
司法行政部及其直屬機關
① 司法行政部
② 司法行政部法官訓練所
③ 司法行政部駐滬辦事處
④ 司法官審查委員會
⑤ 監獄官審查委員會
⑥ 甄拔律師委員會
(二) 司法機關之功能
司法審判制度
① 刑事訴訟及審判
② 民事訴訟及審判
行政審判制度
公務員懲戒制度
法令解釋制度
司法工作
一 司法行政會議
司法行政會議之組織及會議情形
重要議決案之內容
二 實施戰時司法制度
制定各種戰時法規
實施擴大檢察制度
三 收回法權運動
收回法權之司法組織
司法人員與外交人員合作參加收回法權之交涉
四 其他司法工作
司法審判及行政審判工作
公務員懲戒及特赦
(附) 最近一年來重要懲戒案
司法行政
司法機關重要職員名錄
一 司法院及其直屬機關
二 司法行政部及其直屬機關
三 各級檢察署及法院
四 各監所
附錄
一 戰時民事特別法
二 戰時刑事特別法
三 戰時房屋租賃特別法
四 戰時科處罰金暫行辦法
五 司法行政部撤廢治外權事務局暫行組織規程
六 最高法院收發文件月報表
七 最高法院刑事案件收結月報表
八 最高法院民事案件收結月報表
九 民事第一審案件統計表
十 民事第一審終結案件種類及其結果統計表
十一 民事第二審案件統計表
十二 民事第二審終結案件種類及其結果統計表
十三 民事第三審案件統計表
十四 民事第三審終結案件種類及其結果統計表
十五 刑事第一審案件統計表
十六 刑事第二審案件統計表
十七 刑事第二審案件統計表
十八 行政法院工作報告表
附:民國二十五年後之司法大事
事變以前
① 組織司法處
② 令設縣地方法院
③ 組織指紋調查委員會
④ 設立法醫審議會及改革檢驗辦法
⑤ 調查保護管朿狀況及慎重少年案件審理
⑥ 改進法院會計制度
⑦ 成立法官訓練所調訓現任法官
⑧ 改進監所
(附) 二十五年蘇州上海兩地改進監所狀況
⑨ 加強律師管理
⑩ 其他司法行政
①① 推廣公證制度
①② 實施提存制度
①③ 合併分地兩院事務
①④ 司法審判事項
①⑤ 法令解釋事項
①⑥ 行政審判事項
還都以前
還都以後
司法行政
① 司法組織概況
② 司法人事行政
③ 司法財務行政
④ 監所之監督及改進
⑤ 改善管收與防止再犯
⑥ 考核各級法院成績並催繳報告
⑦ 視察各地並考察外國司法狀況
司法審判
① 民事第一審案件統計表
② 民事第一審終結案件種類表
③ 民事第二審案件統計表
④ 民事第二審終結案件種類表
⑤ 最高法院受理民事案件收結統計表
⑥ 最高法院受理民事已結案件訴訟標的分省統計表
⑦ 刑事第一審案件統計表
⑧ 刑事第二審案件統計表
⑨ 最高法院受理刑事案件收結統計表
法則解釋
① 關於訴訟法之解釋
② 關於刑法之解釋
③ 關於民法之解釋
④ 關於軍法及軍法管轄之解釋
⑤ 關於強制執行法之解釋
考試
緒論
人事之調動
組織之變更
(一) 考試院
(二) 考選委員會
(三) 銓敘部
法規之修訂
(一) 考試部分
(二) 銓敘部分
各種考試
(一) 高等考試
(二) 普通檢定考試
銓敘事項
(一) 公務員甄別審查
(二) 公務員登記審查
(三) 公務員任用審查
三十一年高等考試應考及錄取人數統計表
三十一年高等考試錄取人員等第統計表
三十一年高等考試錄取人員籍貫統計表
中央機關公務員甄別審查統計表
地方機關公務員甄別審查統計表
現任暨退職公務員審查統計表
現任公務員動態登記表
監察
五權制下的監察觀念
監察院之組織系統
監察程序
彈劾
審計
一年來之監察工作
彈劾工作
審計工作
其他
附:民國二十五年後之監察大事
事變以前之監察
組織及人事之變遷
監察工作
彈劾工作
審計工作
還都以前之監察
還都以後之監察
監察之組織及人事
監察工作
彈劾工作
審計工作
其他
戰時經濟機構及其設施
全國經濟委員會
全國經濟委員會組織系統表
戰時經濟政策綱領
全經會第二、三次會議
省市經濟局之設立
統制物資之三機構
戰時經濟之推行
上海市經濟局之組織及其施政概況
一 調整滬市各業同業公會
二 辦理工商業登記
三 辦理主要商品登記
四 辦理物資移動報告及關於物資調查收買配給情形
五 辦理物價評議情形
附錄
一 全國經濟委員會組織條例
二 戰時經濟政策綱領
財政金融
財政
一 財務行政及財政方針
財務行政的組織
國家財政預算
國府財政方針
二 賦稅
江蘇省各縣田賦新舊副率表
間接稅
(甲) 關稅
(乙) 鹽稅
(丙) 統稅
(甲) 直接稅
(乙) 所得稅與通行稅
非常時期過分利得稅與遺產稅
三十二年上半年之稅收
三十二年蘇浙皖秋期鹽絲建設特捐徵收標準
(附) 各省市縣徵收捐稅及田賦附加限制辦法
三 公債
(附) 華北財務行政概況
① 接收青島鹽務管理局
② 成立華北禁煙總局
③ 發行公益獎券
④ 匯兌管理
⑤ 接收長蘆鹽務管理局稽徵所房屋
⑥ 提高海關金單位兌換率
⑦ 開始徵收第一類甲乙兩項所得稅
⑧ 恢復徵收山西捲菸麥粉火柴三項統稅全額
⑨ 統一通貨
⑩ 取締滿蒙等銀行幣券之流通
①① 取締小額通貨
①② 增設金融機關
金融與通貨
一 三十二年金融動態
機構的調查及強化
利率政策的採用
社會遊資的吸收
通貨的發展狀況
二 銀行
中國銀行制度的演變
中央儲蓄銀行的設立
中國聯合準備銀行概況
外商銀行概況
華商銀行概況
存款放款情形
(附) 中央儲備銀行概況
(一) 成立背境及籌備經過
(二) 三十年度概況
(三) 三十一年度概況
整理舊幣
協助中交兩行復業
設立檢查金融事務處
外匯局之設立
業務概況
發行情形
經理國庫情形
(四) 三十二年度工作情形
辦理廣東武漢區新舊幣最後交換
辦理同業短期拆放
限制放款提高同業存息
貫通華中華北金融物資交流
接辦中央儲蓄會
主持京滬票據清算
協助改組國貨、四明、通商、實業四銀行
中央儲備銀行高級職員名錄
中央儲備銀行總分支行處一覽表
三 錢莊
四 信託
上海各銀行錢莊及信託公司存款及準備統計表
上海各銀行錢莊及信託公司放款統計表
上海各銀行存款及準備統計表
上海各銀行放款統計表
上海各錢莊存款及準備統計表
上海各錢莊放款統計表
上海各信託公司存款及準備統計表
上海各信託公司放款統計表
五 保險
六 證券
公債
外股
華股
上海華商股票價格指數表
上海華商股票價格表
七 金市
上海及天津北京金價表
八 通貨
過去的通貨政策
軍票與儲蓄券
儲備券與聯銀券
貨幣價值之檢討
中國各種紙幣發行數額表
(附) 戰時偽造法幣治罪條例
九 上海金融市場的變遷
實業總論
工業
一 各種重要工業概況
(一) 棉紡織業
(二) 染織業
(三) 絲綢業
(四) 毛紡織業
(五) 上海新藥業
(六) 上海橡膠業
(七) 製革業
(八) 造紙業
華中主要華商造紙廠表
民國三十一年華商造紙廠生產狀況表
華中日方造紙廠表
民國三十一年華中日方造紙廠產量表
(九) 麵粉業
(十) 五金業
上海五金工業生產力指數表
(十一) 電器業
(十二) 搪瓷業
(十三) 火柴業
現有各火柴廠實際生產與生產能力百分比表
(十四) 肥皂業
二 還都後之重要工業行政
原有工廠之保護
軍管工廠之處理
實施工廠登記
小型制絲工場之維護
調查統計全國蠶絲事業
民營電氣事業之調查與整飭
中日合辦公司之調整
日用工業品增產計劃之推進
特種獎勵工業法規之擬訂
三 解除軍管之工廠
日方接觸華中軍管華商工廠廠名表
附一:華中振興公司與華北開發公司
一 華中振興公司概況
華中振興公司對各子公司投資總額表
振興公司屬下各公司之資本構成比例表
二 振興公司屬下各子公司概要
(一) 華中礦業股份有限公司
(二) 華中水電股份有限公司
(三) 上海內河輪胎公司
(四) 華中電氣通信公司
(五) 上海恆產公司
(六) 華中都市公共汽車公司
(七) 華中水產股份有限公司
(八) 大上海瓦斯公司
(九) 華中蠶絲公司
(十) 華中鐵道公司
(十一) 淮南煤礦公司
(十二) 華中鹽業公司
(十三) 中華輪船公司
(十四) 華中運輸公司
(十五) 華中火柴公司
(十六) 振興住宅組合
三 華北開發公司概況
華北開發公司對各子公司之投資額表
四 開發公司屬下各子公司概要
(一) 華北交通公司
(二) 天津駁船運輸公司
(三) 青島碼頭公司
(四) 華北電信電話公司
(五) 華北電業公司
(六) 煤礦三公司
(七) 煤礦七組合與四販賣機構
(八) 華北鐵礦之開採
(九) 華北礬土公司
(十) 山西產業公司
(十一) 華北窒素肥料公司
(十二) 山東電化公司
(十三) 華北鹽業公司
(十四) 山東鹽業公司
(十五) 華北重石礦業公司
(十六) 華北棉花公司
(十七) 興中公司
附二:中日經濟關係的華北各業組織概況
中日經濟關係的華北各業組織一覽表
附三:過去工業之回顧
一 中國近代工業建設之回顧
中國工業製品自給率表
八大都市工業概況表
二 戰時工業之動態
(甲) 戰初工業之毀損
① 棉紡織業
② 繅絲業
(乙) 戰時工業之復甦
上海工業生產指數歷年比較表
華中工業用電力消費量表
商業及中外貿易
國內商業
一 國內商業之趨勢
二 歷年來物價之變動及其因素
物價變動之情形
物價變動之因素
中國各主要都市批發物價指數表
中國各主要都市零售物價及生活費指數表
上海批發物價指數表
上海零售物價指數表
北京批發物價指數表
北京零售物價指數表
天津批發物價指數表
天津零售物價指數表
青島批發物價指數表
青島零售物價指數表
三 日本貿易政策和商業影響
對華中貿易的政策
對和平區互相間貿易的政策
華中物資運銷協會的組織
四 全國商統會之成立
成立經過
工作範圍
屬下機構
五 糧統會與棉統會之成立
米糧統制委員會
棉花統制委員會
六 商業之統制與棉紗布之收買
物資移動之限制
上海地區主要商品搬出入申請許可一覽表
囤積商品之取締
商品限價之執行
米糧及日用品之配給
主要商品之登記
棉紗棉布之收買及配給
(附)收買棉紗棉布分類明細表
七 公司增資情形
八 各種重要商業概況
(一) 棉花
(二) 棉紗
(三) 干繭生絲
民國三十一年上海乾繭市價表
民國三十一年上海廠絲市價表
民國三十一年上海輯里絲市價表
(四) 糖
民國三十一年各地糖業市價表
(五) 茶
民國三十一年茶業市價表
九 還都後之重要商業行政
調整中日合辦各公司
中日合辦公司一覽表
辦理公司補行登記及重行登記
限制公司增資
限制保險公司的設立
登記核發會計師證書
國府還都後實業部核發會計師登記證書一覽表
辦理商標事宜
實業部商標局商標呈請註冊逐月比較表
實業部商標局評定商標逐月比較表
實業部商標局異議商標逐月比較表
實業部商標局註冊商標逐月比較表
實業部商標局審定商標逐月比較表
中央貿易
一 對外貿易之趨勢
近年來中國進出口貿易淨價表
二 我國對南洋貿易概況
近三年南洋對華中之貿易類
(一) 馬來亞
我國輸往馬來亞主要商品總值表
馬來亞輸華主要商品總值表
(二) 東印度
東印度對東亞主要各國輸出入貿易表
(三) 菲律賓
我國輸往菲律賓主要商品總值表
菲律賓輸華主要商品總值表
(四) 泰國
我國輸往泰國主要商品總值表
泰國輸華主要商品總值表
(五) 越南
我國輸往越南主要商品總值表
越南輸華主要商品總值表
(六) 緬甸
三 上海對外貿易概況
近三年上海進出口貿易數值表
四 廣東對港澳貿易概況
三十一年七八九三個月由粵輸出至港物資品種及限額表
三十一年七八九三個月由港輸入至粵物資品種及限額表
三十一年七八九三個月由中山輸出至澳門之物資品種及限額表
三十一年七八九三個月由澳門輸入中山之物資品種及限額表
廣州輸出香港物資金額統計表
廣州輸出澳門物資金額統計表
五 對外貿易之統制
(一) 進口貿易之統制
(二) 出口及轉口貿易之統制
六 華北對華中之貿易管理
七 華中對各地之貿易管理
八 華中對外貿易之機構
軍配組合
輸配聯合會
物資動員
物資組合
華中日本貿易聯合會
其他機構
(附錄) 重要法規
一 全國商業統制總會暫行條例
二 全國商業統制總會直隸行政院辦法
三 工商同業公會暫行條例
四 工商同業公會暫行條例施行細則
五 物資調查委員會組織大綱
六 戰時物資移動取締暫行條例
(附) 囤積商品治罪條例
八 實業部主要商品登記規則
九 長江上游地域物資收買及移動統制暫行規程
十 收買棉紗棉布暫行條例
十一 收買棉紗棉布實施要綱
修正收買棉紗棉布實施要綱第二條條文
十二 收買棉紗棉布實施細則
十三 棉花統買統配暫行辦法草案
十四 公司增資登記限制暫行辦法
十五 華北物資物價處理委員會組織規程
十六 華北物資物價處理委員會物資平衡資金運用委員會組織規則
礦業
一 中國礦業之回顧
二 華北礦業近況
(一) 華北的重要礦業資源

石膏
礬土
鐵礦
(二) 華北礦業之經營
大同煤礦株式會社
井陘煤礦股份有限公司
山東礦業株式會社
華北煤礦販賣股份有限公司
蒙疆礦產販賣股份有限公司
龍煙鐵礦公司
華北礬土礦業股份有限公司
華北重石礦業株式會社
北支產金株式會社
三 華中礦業近況
鐵礦業
中國鐵礦儲藏量
中國主要銻礦區歷年產量表
煤礦業
銻礦業
民國元年至二十五年銻礦輸出外洋折合純銻數量表
四 我國鹽業概況
五 還都以來礦業行政概要
① 公布查驗礦業執照暫行規則
② 公布補發礦業執照暫行辦法
③ 取締私采各礦
④ 籌議恢復地質調查所
⑤ 推進礦業技師登記
⑥ 整頓礦區稅
⑦ 配給首都各機關冬季用煤
⑧ 接收烈山及雷家溝煤礦
⑨ 繪製礦業圖錶轉送大東亞戰爭博覽會
⑩ 民營礦業之復興及新礦業權能之設定
核准各省市設定礦業權礦質分類面積表
核准各省市設定礦區面積表
①① 饅頭山煤礦股份有限公司之成立
農林畜牧
農業
一 農業政策
二 農業機關團體
三 農業改進與農業增產
(一) 糧食增產
三十二年實施稻作採種縣區表
糧食部配發各地麥種品種及數量表
三十二年糧食部在各地舉辦之中堅農民訓練次數及受訓農民數表
魚苗配發一覽表
(二) 棉產改進
華中棉花增產要綱
二十八年至三十二年棉種配發數量表
三十二年各種棉種配發數量表
二十八年至三十二年採種圃設置面積表
二十八年至三十一年直營採種圃種子產量表
(三) 蠶桑改良
二十九年至三十一年鮮繭價格表
二十七年至三十二年華中蠶絲公司對各地配發蠶種張數表
(四) 其他農業增產
四 農業與農業經濟
(一) 糧食
華中六省二十六年至二十九年之米麥生產量當平常年之百分比表
二十九年華中華南農產表
民國三十年和平區內農作物面積統計表
民國三十年和平區農作物產量統計表
三十年至三十二年廣東省耕地面積及糧食產額表
江蘇省軍米區各縣三十年度產米表
三十二年華中小麥栽培面積及產量表
江蘇省清鄉地區軍米區各縣三十一年與三十二年產米表
(二) 棉花
二十六年至二十八年蘇浙皖三省棉產表
華中六省近三年棉產表
民國三十年華中六省棉產統計表
三十二年華中六省棉產估計表
(三) 蠶桑
廿八年江浙兩省各縣春繭產量表
廿九年江浙兩省桑田面積估計表
事變後歷年江蘇浙江兩省繭產量表
二十八年二十九年江浙兩省桑田面積表
二十九年江浙兩省蠶戶數估計表
廿九年江浙兩省蠶種催青張數表
卅年江浙兩省春蠶種催青張數表
二十八年江浙兩省改良種土種繭產表
二十九年江浙兩省改良種土種鮮繭產量表
三十年各地蠶種製造場春蠶種製造數量表
二十九年至三十一年蠶種製造數量表
事變後歷年江浙兩省改良蠶種製造狀況表
(四) 其他農產
(五) 田價
三十一年華中田地荒地價格表
(六) 農家經濟
民國三十一年農業改進區農民家計費用表
華中各地農產物生產費表
五 新興農業
六 華北農業
(一) 農業政策
(二) 農業機關團體
(三) 農業增產
華北合作社數增加表
三十二年度華北農產物增產對策要綱
(四) 農產現狀
華北四省二十五年至三十年棉產統計表
華北棉花增產八年前計劃表
華北四省事變前後五年棉產平均數比較表
華北大麻栽培面積及產量表
華北青麻栽培面積與產量表
華北花生產量表
林墾
一 林業
(一) 林業之改進
模範林場一覽表
(二) 採種育苗
實業部育苗場一覽表
樹種播種面積數量產苗株數及出山株數表
(三) 民營林之督造
(四) 森林之保護
(五) 計劃地方造林及公路植樹
(六) 整頓礦業林
(七) 舉行宜林荒地調查
二 墾殖
(一) 調查荒地面積計劃墾殖
(二) 設立林墾示範場
實業部墾殖示範場一覽表
實業部林墾示範場預計墾地及自墾招墾面積畝數一覽表
(三) 督勵墾荒
卅年南京市各區放領荒地面積表
(四) 辦理招墾
實業部林墾示範場招墾戶數暨承墾畝數一覽表
各林墾場作物種植面積表
(五) 防止洲地爭墾
(六) 改進推廣
畜牧
一 牧政
二 禽畜之飼養及分布狀況
三十年蘇浙皖三省京滬兩市耕牛數與田畝數表
三十年華中禽畜數表
二十九年至三十二年各地運至上海禽畜數量表
三十一年禽畜主要集散地表
青島市乳牛隻數表
三 家畜防疫
二十七年二十八年上海染疫家畜數表
三十一年一月至六月上海牲畜市場驗出之家畜傳染病表
三十一年一月至六月各港運至上海牲畜市場傳疫豬只數表
三十一年一月至六月各埠運至上海牲畜市場之傳疫牛羊數表
合作事業
一 中央合作行政機構與法規
二 中央合作施政概況
設立首都公務人員消費合作社
設立首都藥品消費合作社
訓練合作人員
指導中國合作學會之創設
三 華中合作事業之發展
最近四年中國合作社發展統計表
三十二年度生產互助社簡況表
三十二年度中國合作社各地概況表
中國合作社各地支社理事長指導員地址及設立日期一覽表
(附) 中國合作社各地區支社主任及指導員一覽表
四 華北合作事業概述
民國三十一年度春耕貸款要綱
附:中國合作事業之回顧
建設
一 建設總論
緒論
建設部之沿革
建設部之組織與人事
二 鐵道
鐵道建設之沿革
近年鐵道事業概況
(一) 華中方面
(二) 華北方面
(三) 西南方面
(四) 西北方面
三 公路
公路建設之沿革
近年公路事業概況
(一) 華中方面
(二) 華北方面
華北公路建設狀況表
(三) 華南方面
最近一年來的發展和修築計劃
(一) 華中方面
(二) 華北方面
(三) 華南方面
西南西北的公路建設
〔附表一〕 蘇浙皖贛鄂緗豫閩及西北各省事變前聯絡公路總長表
〔附表二〕 江蘇省事變前路線狀況調查表
〔附表三〕 浙江省事變前路線狀況調查表
〔附表四〕 安徽省事變前路線狀況調查表
〔附表五〕 最近華中鐵道公司行車路線表
〔附表六〕 最近華中鐵道公司汽車暫行停駛路線表
〔附表七〕 最近華中商辦汽車公司暫行路線表
〔附表八〕 廣東省事變後修復公路狀況表
〔附表九〕 廣東省事變後增築公路狀況表
〔附表十〕 廣東省最近一年修築公路狀況表
四 航運
一 水運
(一) 水運事業之回顧
(二) 近年水運事業概況
事變初期
維新政府時期
國府還都初期
(三) 華中兩大航運公司
中華輪船公司
設立經過
組織概況
資本
上海內河輪船公司
設立經過
組織概況
資本
(四) 一年來華中航運概況
中華輪船公司航運概況
航業
棧埠
輪舶
航線
內河輪航公司航運概況
航業
船舶
航線
(五) 華北航運概況
華北航業總公司
設立經過
組織概況
經辦事項
輪舶概況
華北交通公司的水運業務
開辦經過
擴展水運與五年計劃
營業近況概略
華北輪船聯營社
天津華商駁運公司
(六) 華南航運與海運
(七) 西南航運概況
二 航空
五 郵電
一 緒言
二 郵政
(一) 最近七年來之郵政概況
事變以前
事變以後
和運期間
國府還都以後
(附) 三十一年來上半年郵政統計
局所
郵路
業務
財政
員工
(二) 一年來之郵政興革
關於興革計劃
實施改進事項
收寄各項郵件數目表
收寄包裹件數表
各區財政狀況月報表
各區匯兌月報表
三 電政
(一) 五年來之電信概述
(二) 華中電氣通信公司概況
成立經過與業務進行
組織概況
電報電話局處一覽表
電報電話局處分區統計
電報局裝戶統計
電報價目表
電話價目表
國際無線電台直接通報線路表
國內無線電報重要通報線路表
國際無線電話直接通話線路表
國內長途電話重要線路表
六 水利
一 水利事業之回顧
事變前
事變後
和運期間
國府還都後
二 一年來水利概況
(一) 中央水利事業
江淮河海的防修
運河區域
淮河區域
長江流域
海塘區
農田水利的推進計劃
開闢蘇北新運河計劃
浚墾江南東太湖計劃
芙蓉圩水利改善計劃
利用農隙督導民間修治水利
蕪湖及貴池兩縣水災工賑
三十一年度防泛與災情
防泛情形
蘇皖兩省局部災情
民國三十一年皖蘇兩省局部水災損失調查表
三十二年度各省市防泛
(二) 籌堵黃河中牟決口委員會測量黃河
(三) 各省水利工程之進行
江蘇省
湖北省
上海市
浙江省
南京市
蘇淮特區
華北各省
三 西南西北的水利建設
七 都市建設
糧食管理
糧食政策與設施
戰時糧食的重要與自給
戰時糧食的統制
糧食管理的回顧
關於機構組織
關於管理區域
關於採辦業務
關於配給糧食
糧食統制的機構
行政機構
糧食部
糧食局
業務機構
中央儲糧局與米糧采銷總管理處
區辦事處與米糧聯營社
商人自治團體
糧食業同業公會及其聯合會
全國商業統制總會
米糧統制委員會
糧食的管理
糧食種類的規定
米谷運銷的管理
蘇浙皖米谷運銷管理區域表
糧食商的管理
米糧商
其他糧食商
軍需米區的接管
緝私機構的強化
糧食的儲備
購儲大宗米糧
建設各地倉庫
糧食的配給
實施票給制度
配給糧食之種類
配給之方法
配給之機構
配給之數量
配給各地民食
糧食部配給各地民食米數量表
配給軍警米
糧食部配給軍警米分月統計表
接濟華北民食
糧食的節約
用途的限制
限制釀酒及制糕餅
限制酒飯館
限制糧食以外的用途
加工的限制
代用食品的利用
糧食的增產
增產會議
第一次
(附錄) 增產方案
第二次
(附錄一) 稻作採種實施計劃
(附錄二) 小麥增產實施計劃
中央農業實驗所與農業改進實驗區
各地農業改進實驗區一覽表
三年增產計劃
(附錄) 三年增產計劃綱要
附:重要法規
一 糧食部組織法
二 省市糧食局組織條例
三 米糧采銷總管理處暫行組織規程
四 市縣米糧聯營社組織章程
五 糧食業同業公會組織通則
六 米糧商註冊暫行條例
七 米糧商註冊暫行條例施行細則
八 中央儲糧局組織暫行條例
九 蘇浙皖米谷運銷管理條例
十 揚子江下游清鄉地區米糧封鎖暫行辦法
十一 上海市米糧特殊搬出證辦法
教育
緒言
教育方針
行政系統
現行教育行政統計表
教育設施
(一) 教育部施政概況
恢復中央大學
創辦上海大學
交通大學等復校
籌設浙江大學
恢復中央研究院
派遣留學生
創辦國立師範
開辦模範男女中學
設立國立職業學校
設立國立中等學校理科實驗所
恢復國立編譯館
恢復國立中央圖書館
編印國定教科書
核發三省兩市教育補助費
核發上海特區私立中小學臨時救濟費
成立駐滬辦事處
編印國民歷
審編民眾讀物
提倡國民體操
接收英美系學校
(二) 華北教育總署施政概況
派遣留學生
恢復高等教育
訓練師資
設立農教人員養成所
試驗中小學農業教育
設立編譯館
接收國立北京圖書館
舉行華北教育會議
組織學生生活指導委員會
整頓社會教育
編印教科書
編輯興亞讀本
派遣專門學校教員赴日見學
選派國立各校院學生赴日見學
接收英美系教會學校
設立觀象台
各級教育
(一) 全國專科以上學校概況統計
(二) 二十八年至三十年全國中初等教育統計
(三) 三十一年度上學期全國中等學校統計
(四) 三十一年度上學期全國初等學校統計
(五) 三十一年度上學期全國社會教育統計
教育會議
(一) 全國教育行政會議
第一次全國教育行政會議
第二次全國教育行政會議
第三次全國教育行政會議
(二) 東亞教育大會
第一次東亞教育大會
第二次東亞教育大會
(三) 東亞運動大會
第一次東亞運動大會
第二次東亞運動大會
教育團體
(一) 中國教育建設協會
成立宗旨
沿革
工作概況
分會情形
重要負責人
(二) 全國大學教授協會
(三) 中國兒童教育協會
教育刊物
還都後教育刊物概況表
國立文化機關
建立教育新體制的倡議
現任及退任教育長官名錄
附:民國二十五年後之教育
事變前之教育
(一) 高等教育
(二) 中等教育
(三) 初等教育
(四) 社會教育
非常時期之教育
(一) 維新政府的教育概況
(二) 臨時政府的教育概況
(三) 上海租界教育的畸形發展
高等教育
中等教育
初等教育
其他
文化
文化政策
一 戰時文化宣傳政策基本綱要之頒布
戰時文化宣傳政策基本綱要
二 修正戰時出版法之頒布
修正戰時出版法(摘要)
文化機構與團體
一 國民政府宣傳部
二 中央電訊社
三 中國廣播事業建設協會
四 中日文化協會
五 東亞文化協議會
六 國立中央研究院
七 其他
八 全國重要文化團體一覽
文化會議與活動
一 全國宣傳會議之舉行
第一屆全國宣傳會議
第一屆全國宣傳會議政治總決議
宣傳工作人員訓條
第二屆全國宣傳會議
第二屆全國宣傳會議總決議文
二 文藝復興運動之展開
三 參加大東亞文學家大會
第一屆大會
第二屆大會
四 參加大東亞新聞記者大會
第一次大會
第二次大會
第三次大會
五 中日文化的交流
新聞
一 大東亞戰爭後的報界
二 上海的主要報紙
三 上海新聞聯合會的成立
四 南京的主要報紙
五 北方的主要報紙
六 南方的主要報紙
七 全國和平區報紙簡表
八 小型報的最近趨勢
出版
一 近年出版界概況
二 國定教科書與新興各書局
三 兼營出版工作之雜誌社及報社
四 國立編譯館之過去與現在
五 國立華北編譯館
六 新民印書館
七 京滬平三個書報販賣機構
雜誌
一 近年雜誌界概況
二 三十二年中的全國雜誌
三 對於雜誌界的檢討
四 上海雜誌聯合會的成立
圖書館•博物館
一 圖書館事業概況
二 國立中央圖書館之揭幕
三 國立南京博物館之創立
四 上海各大圖書館狀況
近代科學圖書館
新亞圖書館
鴻英圖書館
一區公署圖書館
震旦圖書館
兒童圖書館
明復圖書館
五 北京各大圖書館現狀
國立北京圖書館
故宮博物院圖書館
電影
一 近年電影事業概況
二 中華電影公司的活動
三 中華聯合製片公司的成立
四 中華電影聯合股份有限公司的成立
五 影片製作概況
六 文化宣傳影片一斑
七 電影巡迴宣傳
三十二年間中聯及華影產片一覽
新劇
一 近年話劇界概述
二 中華畫片劇協會
美術
一 事變以後的美術界
二 油畫作品的衰落
三 漫畫界的現狀及其再結合
四 中國木刻作者協會之成立
音樂
一 近年音樂界概況
二 李維寧演奏會
三 中青會主催之音樂會
四 唱片音樂會及其他
五 首都中國音樂協會之誕生
宗教
一 近年宗教界概況
二 中國佛教會等團體之成立
佛教會之組織
中華佛教聯盟會的結成
北京佛教同願會之成立
三 基督教近況
四 回教近況
附:民國二十五年後的學術界
國立中央研究院工作概況
設置國家科學獎勵金
設置楊銓、丁文江兩氏科學獎金
灌制方言音片
發掘漢太學遺址
地質研究所工作概況
氣象研究所工作概況
動植物研究所工作概況
物理研究所工作概況
化學研究所工作概況
天文研究所工作概況
應用科學研究所工作概況
歷史語言研究所工作概況
心理研究所工作概況
工程研究所工作概況
社會科學研究所工作概況
中央研究院之恢復
國立北平研究院
物理學研究所工作概況
化學研究所工作概況
鐳學研究所工作概況
植物學研究所工作概況
動物學研究所工作概況
藥物研究所工作概況
生理學研究所工作概況
地質學研究所工作概況
史學研究會工作概況
實業部地質調查所工作概況
事變前之沿革
事變後之概況
靜生生物調查所工作概況
考察各國生物研究情形
赴雲南採集植物及開發生產
與山東青島市市立博物館合作採集山東植物標本
撲滅牯嶺〓黑臭蟲
中國科學社工作概況
事變前之沿革
事變後之概況
禹貢學會工作概況
旅行調查
編輯計劃
專題研究
行政院文物保管委員會
成立經過及組織概要
工作概況
發見與發明
高粱杆造紙
四種新發明
省力磨谷機
萬歲歷盤
仿張衡地動機
發見恐龍化石
發見宗覃孝子墓及墓誌
杭縣發現黑陶文化遺址
掘獲唐代造像
上虞發現元代窯器
杭州發現慶忌塔址
發明核曜儀器
河北滄州古鐵獅
南開大學應用化學之新貢獻
安徽鳳陽發現石龍
新電子學說之發明
蠶體防僵粉之發明
保定發現舊書版
社會
社會行政
社會行政的回溯
和運創建時期的社會行政
國府還都後之社會部
社會運動指導委員會
社會福利部
勞動
勞動立法
工會組織
工會組織歷年數字
農民組織
勞動爭議
社會救濟
救濟概觀
前賑務委員會災荒賑濟之概況
前賑務委員會一年間賑款收支概況表
各省市賑款分配表
華北災荒及其救濟
華北災荒「代用食物」一覽表
上海各界華北急賑會
上海慈善救濟團體
社會事業
中國社會事業協會
中國社會事業協會各省市舉辦事業一覽
上海市民福利協會
中國農村福利協會
中國農村福利協會各農村服務所主辦事業一覽表
中國青年工讀團
中國青年工讀團事業一覽表
〔附錄〕 重要法規
一 社會福利部組織法
二 社會福利部民眾政治指導署暫行組織條例
三 社會福利部公益署暫行組織條例
四 社會福利部賑務局暫行組織條例
五 社會福利部社會簡易保險局暫行組織條例
六 各省市(特別市)社會福利局暫行組織條例
軍事
國軍的性格與任務
國軍的現行機構
參戰後的建軍成績
國軍的現有勢力
(甲) 陸軍
(乙) 海軍
(丙) 空軍
附:國府還都以來的海軍
緒言
新海軍之現狀
南京要港部
廣州要港部
威海衛要港部
漢口基地部
中央海軍學校
中央水兵訓練所
水路測量局
新海軍之特質
海軍軍港之開闢計劃
清鄉
清鄉的發軔
清鄉總機構之發展
第一階段
第一期清鄉委員會機構系統表
清鄉委員會名錄
第二階段
清鄉委員會第三期清鄉工作人員名錄
太湖東南第一期清鄉工作人員名錄
太湖東南第二期清鄉工作人員名錄
上海市第一期清鄉工作人員名錄
第三階段
第二期清鄉委員會清鄉機構表
清鄉黨務機構及與清鄉委員會之關聯表
鎮江地區清鄉工作人員名錄
蘇北地區清鄉工作人員名錄
第四階段
(附) 各級清鄉機構調整方案概要
江蘇省清鄉工作
各期之清鄉機構及地區
七縣清鄉
太湖東南地區清鄉
已清鄉地區土地面積統計
鎮江地區清鄉
蘇北地區清鄉
未清鄉前之輪廓
清鄉第一年之概況
黨務
民政
軍事
財政
建設
教育
保安
警務
糧食
宣傳
政工
封鎖
清鄉兩年來之概況
黨務
民政
財政
(一) 兩年來財務行政機構之改革
(二) 兩年來蘇省賦稅之整理
(三) 兩年來江蘇財政之收支概況
建設
(一) 水利方面之建設
(二) 航政方面之建設
(三) 公路方面之建設
(四) 市政方面之建設
(五) 農林方面之建設
教育
(一) 數字之增加
(二) 教育行政一斑
保安
(一) 組織情形
(二) 收編狀況
(三) 內部經理狀況
(四) 軍法狀況
(五) 清鄉地區各縣保安部隊兵力配置概況
警務
(一) 組織概況
(二) 官警訓練
(三) 經費概況
(四) 清鄉地區各縣之警務設施及工作
糧食
(一) 組織情形
(二) 清鄉地區糧食管理概況
(三) 江蘇省糧食管理概況
(四) 蘇省糧食局改組後之工作
宣傳
(一) 組織概況
(二) 清鄉宣傳事業概況
政工
(一) 組織情形及工作地區
(二) 政工任務
(三) 政工要領
封鎖
(一) 組織情形
(二) 機構概況
(三) 清鄉地區封鎖工作概況
(四) 清鄉地區各縣所屬大檢問所
(附) 清鄉地區交通並物資移動及搬出入管理規則
鎮江地區清鄉工作概況
(一) 組織機構
(二) 工作概況
蘇北地區清鄉概況
(一) 組織機構
(二) 工作概況
上海市清鄉工作
籌備經過
組織機構
清委會上海分會高級人員名錄
上海市清鄉地區
上海市清鄉工作
浙江省清鄉工作
籌備工作概況
清鄉會駐浙辦事處組織機構
清委會駐浙辦事處高級人員名錄
浙江清鄉地區
清鄉工作與轄境交換
其他各省市清鄉工作
安徽
廣東
新國民運動
新國民運動之發動
六屆四全會的決議案
新國民運動綱要之頒布
(附) 新國民運動綱要
宣傳工作之發動
新國民運動的推進
新運會的設立及改組
新運總動員令
各省市成立新運促進分會
新運促進會議的召開
青少年之組織與訓練
第一期青年組織訓練大綱
日本青少年組織訓練之借鏡
中國青少年團之組織
中國模範青年團之組織
中央青年幹部學校之成立
集訓及競技
優秀大學生集訓
新運暑期講習會
國慶紀念日首都學生運動會
慶祝青年節運動會
參戰紀念日划船競賽
慰勞教師遊藝大會
青少年團暑期集訓營之籌備
新運與教育
學校推行新運實施方案
青少年團教程綱要之訂定
一般國民之訓練
宴會限制辦法
國民服制條例
元旦國民團拜
訂定 國父陵寢及銅像致敬辦法
規定國民結婚禮服
公務員集訓之籌備
新運會高級人員名單
(一) 總會委員名單
(二) 總會秘書處名單
(三) 各省市分會委員名單
(四) 中國青少年團重要指導人員名單
(五) 中央青年模範團重要人員名單
(六) 中央青年幹部學校重要人員名單
(七) 青少年團教材編輯委員名單
附錄
一 新國民運動促進委員會組織條例
二 新國民運動促進委員會分會組織通則
三 中國青年團組織原則
四 中國童子軍組織原則
五 中國青年團中國童子軍程序
六 中國青少年團總章
七 中國青年模範團暫行總章
八 中央青年幹部學校組織規程
九 中央青年幹部學校分校組織通則
十 學校推行新國民運動實施方案
東亞聯盟運動
東聯運動的展開
東亞聯盟運動的產生
日本東聯運動的演進
(附) 日本東亞聯盟協會支部概況表
滿洲東聯運動的演進
協和會的成立和使命
東聯研究會的成立
志友會的誕生
(附) 滿洲各地誌友會概況表
中國東聯運動的演進
東亞聯盟中國同志會
(附) 東亞聯盟中國同志會成立宣言
東亞聯盟中國總會
(附) 東亞聯盟中國總會會章
東亞聯盟中國總會各地分會
(附) 東亞聯盟中國總會暨各地分會概況表
中國東聯運動的機關雜誌
中國東聯的負責人
一 東亞聯盟中國總會
(一) 理監事
(二) 指導委員會
(三) 宣傳委員會
(四) 文化委員會
(五) 社會福利委員會
二 上海分會
(一) 理監事
(二) 委員會主任委員
三 南京分會
四 蘇淮特別區分會
五 江蘇分會
六 廣州分會
七 湖北分會理監事題名
中國東聯工作概況
一 東亞聯盟中國總會
(一) 指導委員會
(二) 宣傳委員會
(三) 文化委員會
(四) 社會福利委員會
二 南京分會
三 上海分會
四 廣州分會
五 蘇淮特區分會
六 湖北分會
七 華北東聯運動近態
邊疆
邊疆概況
中樞的邊疆行政
行政沿革
施政概況
躍進中之蒙疆
行政概況
建設一瞥
蘇聯掌握下的外蒙
「蒙古人民共和國」
(一) 政治狀況
(二) 經濟建設
(三) 社會情形
「遠東共和國」
新疆的新姿態
行政狀況
政治動態
建設情形
西藏之謎
政治情況
經濟建設
上海租界接收後之概況
新上海之區劃及重要人事
(一) 行政方面
(二) 警務方面
(三) 區域的劃分
施政工作概況
(一) 經濟方面
(二) 教育方面
(三) 社會方面
(四) 保甲自警及其他
市政諮詢委員會之成立
下編 大東亞共榮國現狀
大東亞過概觀
一 歷史•地理
十年前的亞洲
亞洲情勢的演變
大東亞戰爭後之新東亞
亞洲之現勢
大東亞圈的領域與人口
二 軍事•治安
太平洋作戰的三階段
日本占領地區的軍政
治安與民情的進展
南方防衛的建設
必勝態勢之整備
三 政治•外交
英美對東亞的侵略
東亞民族的抗爭
大東亞戰爭之意義與任務
建設大東亞的基本方針
道義外交之實踐
大東亞憲章之成立
物產•資源
食料資源
衣料資源
其他動植物資源
礦物資源
五 經濟•建設
大東亞經濟建設之方針
研究領導機構之成立
兩年來經濟建設之概況
財政、通貨與金融之穩健化
南方官民之協力建設
六 民族•文化•華僑問題
日本對南方各民族的方針
大東亞諸民族的新生
文化教育的新動向
南洋華僑與大東亞建設
日本
地理
面積
人口
首都
位置
地勢
氣象
歷史
從太古到平原二氏的專政
鎌倉、室町與江戶
自明治維新到大東亞戰爭
政治
年史
沿革
元首
憲法
行政
立法
司法
地方行政
外地行政
政黨
軍事
年史
概況
陸軍
海軍
外交
年史
沿革
日本外務省之陣容
日本駐華大使公使一覽
各國駐日大使公使一覽
經濟
年史
沿革
財政
幣制
金融
產業
貿易
交通
度量衡
社會
年史
沿革
社會構成
社會設施
文化
年史
沿革
教育
學術
藝術
文學
演劇、電影
新聞
出版
文化設施
宗教
(附) 外地與屬領
(一) 朝鮮
地理
政治
經濟
文化
(二) 台灣
地理
政治
經濟
文化
(三) 關東州
地理
政治
經濟
文化
(四) 南洋群島
滿洲國
地理
面積、人口
首都
國界、地勢
氣象
歷史
政治
年史
沿革
皇帝
輔弼機關
中樞行政
地方行政
基本國策
政治團體
軍事
年史
沿革
陸軍
江上軍
外交
年史
沿革
外務機構
滿洲國駐華外重要使節一覽表
各國駐滿重要使節一覽表
承認滿洲國之各國一覽表
經濟
年史
財政
金融
貿易
產業
開拓
交通
社會•文化
年史
教育與衛生
新聞通信及其他
電影•廣播及出版文化
宗教
(附錄) 滿洲國基本國策大綱
泰國
地理
面積
人口
首都
位置
地勢
氣象
都市
歷史
政治
年史
元首
攝政府
政體
行政
地方行政
現內閣
立法
議會
司法
政黨
軍事
年史
概觀
陸軍
空軍
海軍
外交
年史
沿革
經濟
年史
概觀
經濟的國民主義
財政
國債
幣制
金融
產業
貿易
交通
社會•文化
年史
民族成份
社會構成
衛生
宗教
教育
報紙
風俗
曆法
語言
越南
地理
面積
人口
首府
位置
區劃
地勢
氣象
歷史
政治
年史
政治區劃
行政機關
立法機關
司法機關
軍事
年史
軍事機關
陸軍
海軍
兵役
外交
年史
經濟
年史
財政•金融
產業
貿易
交通
社會•文化
年史
住民
文化概況
教育
學術
宗教
語言
風俗
緬甸國
地理
面積
人口
首都
位置
地勢
河川
氣象
歷史
政治
年史
基本法
內閣
地方制度
政黨
軍事
年史
外交
年史
經濟
年史
沿革
財政
金融
產業
貿易
交通
社會•文化
年史
社會概觀
民族成份
民族運動
文化概觀
宗教
教育
語言
風俗
菲律賓國
地理
面積
人口
首都
位置
地勢
氣象
歷史
初期的概況
西班牙的侵占
西班牙統制時代的獨立運動
美國的奪權
準備共和國的成立
大東亞戰爭發生以後
菲律賓共和國的誕生
政治
年史
沿革
憲法
獨立宣言
政府組織
企畫院
參議會
軍事
年史
外交
年史
經濟
年史
財政、金融
產業
貿易
交通
社會•文化
年史
民族成份
社會生活
宗教
教育
語言
馬來
地理
面積
人口
首府
位置
地勢
氣象
歷史
政治
年史
沿革
軍政組織
參政機關
義兵制度
經濟
年史
財政
金融
產業
貿易
交通
社會•文化
年史
民族成份
宗教
文化設施
教育
衛生
報紙
語言
(附) 馬來諸島
拉部安島
科科斯群島
克里斯馬斯島
東印度
一 東印度群島概觀
地理
面積
人口
首府
位置
地勢
氣象
歷史
政治
經濟
財政
金融•通貨
產業
貿易
交通
社會•文化
民族成份
宗教
教育
風俗
出版
二 東印度軍政地域
(一) 爪哇
地理
面積
人口
首府
位置
地勢
氣象
歷史
政治•軍事
年史
軍政
議會
防衛
民運
協力體制
鄰保組織
經濟
年史
財政•金融
產業
貿易
交通
社會•文化
年史
民族
宗教
語言
教育
衛生
蘇門答臘
地理
面積
人口
首府
位置
地勢
氣象
歷史
政治•軍事
年史
軍政
諮詢機關
防衛
經濟
年史
財政
金融
產業
交通
通信
社會•文化
年史
民族
語言
宗教
教育
衛生
北婆羅洲
地理
面積
人口
首府
位置
地勢
氣象
歷史
政治•軍事
年史
軍政
防衛
經濟
年史
產業
貿易
交通•通信
社會•文化
年史
民族
語言
宗教
教育
〔附〕 保護領
① 婆羅乃王國
地理
首府
歷史
政治
經濟
② 殺撈越王國
地理
首府
歷史
政治
經濟
社會•文化
(四) 南婆羅洲
地理
面積
人口
首府
位置
地勢
氣象
歷史
政治•軍事
年史
軍政
防衛
經濟
年史
財政
金融
產業
交通
貿易
社會•文化
年史
民族
語言
宗教
教育
衛生
(五) 西里伯斯
地理
面積
人口
首府
位置
地勢
氣象
歷史
政治•軍事
年史
軍政
參政
防衛
經濟
年史
財政
金融
產業
交通
貿易
社會•文化
年史
民族
語言
宗教
教育
文化
(六) 新幾內亞
地理
面積
人口
首府
位置
地勢
氣象
歷史
政治
政區
軍政
經濟
產業
貿易
交通
社會•文化
民族
語言
宗教
教育
文化
衛生
〔附〕 附近諸島
① 摩鹿加群島
② 小巽他群島
(七) 帝汶
地理
面積
人口
首府
位置•地勢
氣象
歷史
政治
經濟
文化
印度
地理
面積
人口
首都
位置•境域
地勢
氣象
歷史
政治
年史
沿革
英國支配下的政治系統
戰時體制
統制機構
憲法
行政
立法
司法
地方行政
政黨
印度臨時政府的政治系統
政府組織
印度獨立聯盟
外交
年史
機構
軍事
年史
英國支配下印度之軍備
陸軍
海軍
空軍
印度臨時政府之軍備
經濟
年史
沿革
戰時經濟
財政
幣制
金融
產業
國外貿易
國際收支
交通運輸
社會•文化
年史
社會概觀
社會構成
民族運動
勞動
工會
合作社
宗教
風俗
文化概觀
學術
藝術
教育
語言
出版物
錫蘭
地理
面積
人口
首府
位置
地勢
氣象
歷史
政治
統制體制
行政
國會
司法
地方行政
軍事
經濟
財政
金融
貨幣
產業
交通
通信
社會•文化
民族分布
宗教
教育
〔附〕 馬爾代夫群島
面積
人口
首府
位置
地勢
歷史
政治
經濟
社會
法屬印度諸領
地理
面積
人口
首府
概說
本地治理
開利開爾
成德納哥
瑪瑙汪
歷史
政治
經濟
產業
財政•貿易
社會•文化
葡屬印度諸領
地理
面積
人口
首府
概說
果阿
達曼
提鳥島
歷史
政治
經濟
產業•貿易
交通•通信
社會•文化
不丹
地理
面積
人口
首都
位置
地勢
歷史
政治
元首
政情
經濟
社會•文化
尼泊爾
地理
面積
人口
首都
位置
地勢
歷史
政治•軍事
元首
政情
軍備
經濟
幣制
產業
貿易
社會•文化
印度洋諸島
一 烈士群島
地理
面積
人口
首府
位置
地勢
氣象
歷史
政治
經濟
農業
林業
牧畜
漁業
礦業
交通
社會•文化
民族
宗教
生活
風俗
社會組織
二 自治群島
地理
面積
人口
首府
位置
地勢
氣象
歷史
政治
經濟
農業
水產
貿易
通貨
社會•文化
民族
風俗
宗教
澳大利亞聯邦
地理
面積
人口
首都
位置
地勢
氣象
歷史
政治
年史
概述
現總督
內閣
議會
政黨
軍事
年史
陸軍
海軍
空軍
軍事領袖
經濟
年史
財政
產業
貿易
交通
社會•文化
年史
社會構成
衛生
教育
新聞
語言
宗教
新西蘭
地理
面積
人口
首府
位置
地勢
氣象
歷史
政治
現總督
內閣
議院
政黨
軍事
陸軍
海軍
經濟
財政
產業
貿易
交通
社會•文化
社會
宗教
教育
太平洋諸島
一 日領及日本軍政區
(一) 日領南洋群島
地理
面積
人口
首府
位置
領域
氣象
歷史
政治
行政
司法
經濟
財政
金融
產業
貿易
交通
社會•文化
民族
宗教
教育
衛生
(二) 大宮島(關島)
地理
面積
人口
首府
位置
地勢
氣象
歷史
政治
經濟
產業
貿易
交通
社會•文化
民族
宗教
教育
衛生
(三) 大鳥島(威克島)
地理
面積
人口
位置
地勢
歷史
政治
經濟
(四) 俾士麥群島
地理
面積
人口
首府
位置
地勢
氣象
歷史
政治
德領時代
澳領施政
日本軍政
經濟
產業
貿易
交通
通信
社會•文化
民族
宗教•教育
文化
(五) 所羅門群島
地理
面積
人口
首府
位置
地勢
氣象
歷史
政治
經濟
財政
金融
通貨
產業
貿易
交通
通信
社會•文化
民族
語言
宗教
教育
衛生
(六) 吉爾伯特與愛里士群島
地理
面積
人口
首府
位置
地勢
氣象
歷史
政治
經濟
產業
貿易
交通
社會•文化
(附) 附近諸小島
(一) 匹德開恩島
(二) 巴爾美拉島
(三) 美爾登島
(四) 查維斯島
(五) 斯太波克島
(六) 度西島
(七) 培克群島
二 大東亞戰爭地域
(一) 菲濟群島
地理
歷史
政治
經濟
財政
產業
貿易
交通
社會•文化
(二) 東加群島
地理
歷史
政治
經濟
社會•文化
(三) 科克群島及紐島
地理
面積
人口
首府
自然
歷史•政治
經濟
財政
物產
貿易
(四) 瑙魯島
地理
面積
人口
位置
歷史
政治
經濟
財政
產業
貿易
運輸
(五) 新赫布里底群島
地理
面積
人口
首府
自然
歷史
政治
經濟
財政
產業
貿易
交通
(六) 新喀里多尼亞
地理
面積
人口
位置
首府
領域
自然
歷史
政治
經濟
財政
產業
貿易
交通
(七) 法領殖民地
一 緒論
面積
人口
首府
位置•領域
歷史
政治•經濟
二 社會群島
大溪地島
摩來亞島
三 馬貴斯群島
四 土摩圖群島
五 甘卑、土布愛、拉巴群島
(八) 夏威夷(檀香山)
地理
面積
人口
首府
位置
地勢
氣象
歷史
政治
軍事
陸軍
海軍
空軍
經濟
財政
產業
貿易
交通
社會•文化
宗教
教育
(九) 薩摩亞群島
一 西薩摩亞
面積
人口
首府
自然
歷史
政治
經濟
文化
二 東薩摩亞
面積
人口
首府
自然
歷史
政治
經濟
文化
(十) 利華德群島及其他
一 利華德群島
二 中途島
三 約翰斯頓島
四 蘭音群島
五 巴干島
附:各州現勢
一 歐洲
二 北美洲
三 南美洲
四 非洲
五 大洋洲
便覽
中國政府重要職員名錄
中央政治委員會
中央政治委員會各專門委員會
法制專門委員會
財政專門委員會
經濟專門委員會
內政專門委員會
外交專門委員會
交通專門委員會
教育專門委員會
軍事專門委員會
社會事業專門委員會
最高國防會議
國民政府
政務參贊
文官處
國民政府參事處
參軍處
國民政府行政院
內政府
外交部
財政部
教育部
司法行政部
實業部
宣傳部
銓敘部
社會福利部
建設部
衛生署
清鄉事務局
全國商業統制總會
收買紗布辦事處
米糧統制委員會
棉花統制委員會
物資統制審議委員會
合作事業委員會
農業增產策進委員會
治理運河籌備處
敵產管理委員會
文物保管委員會
海陸空軍法規編審委員會
中央研究院
國史編纂委員會
國民政府立法院
國民政府司法院
最高法院及最高檢察署
行政法院
中央公務員懲戒委員會
國民政府考試院
國民政府監察院
審計部
軍事委員會
總務廳
軍事參議院
陸軍部
海軍部
政治部
陸海空軍修械所
經理總監署
參贊武官公署
第一方面軍總司令部
第二方面軍總司令部
第三方面軍總司令部
第二集團軍總司令部
第五集團軍總司令部
第二十四集團軍總司令部
豫北剿共軍總司令部
武漢綏靖主任公署
警衛師司令部
首都警察總監署
廣州要港司令部
南京要港司令部
威海衛要港司令部
廣州警防司令部
中央憲兵司令部
首都警備司令部
華北綏靖軍總司令部
駐徐州綏靖主任公署
駐廣州綏靖主任公署
駐開封綏靖主任公署
駐蘇北綏靖主任公署
上海特別市保安司令部
湖北省保安司令部
江蘇省保安司令部
安徽省保安司令部
江西省保安司令部
蘇北清鄉地區保安司令部
淮海省保安司令部
中央陸軍將校訓練團
中央陸軍軍官學校
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廣州分校
中央海軍學校
首都憲兵學校
中央空軍學校
中央警官學校
全國經濟委員會
新國民運動促進委員會
憲政實施委員會
物資調查委員會
時局策進委員會
籌堵黃河中牟決口委員會
華北政務委員會
建設公債管理委員會
國民政府特別法庭
各省省政府
江蘇省政府
淮海省政府
浙江省政府
安徽省政府
江西省政府
湖北省政府
廣東省政府
山東省政府
河北省政府
河南省政府
各特別市政府
南京特別市政府
上海特別市政府
廈門特別市政府
北京特別市政府
天津特別市政府
青島特別市政府
國定紀念日表
世界重要度量衡折合表
上海新舊路名對照表
本年鑑撰稿人略歷
介紹國內重要出版物
中華日報及小叢書
中報
新中國報及中國周報
新申報及大陸新報
平報及海報
申報
雜誌(綜合性月刊)
風雨談(文藝月刊)
政治月刊
文友半月刊
古今
天地
作家(文藝季刊)
小說月報
紫羅蘭(文藝月刊)
鍛鋉(青年月刊)
新學生(月刊)
太平書局新書
新中國叢書
作家叢書
申報社評選
吉田東佑言論集
日華問題之全面的解決
日本之反省與中國之革新
日本概觀
現代日本史
經濟日本
南洋貿易論
大東亞戰爭與日本海軍
大東亞新形勢圖
上海工商名錄
晉唐宋元明清名畫實鑒
入獄記
本社徵求資料啟事
本社徵求資料啟事
本社徵求各種組織概況啟事
本社徵求各種期刊概況啟事
本社徵求出版家概況啟事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民國33[1944]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中圖分類
InfoField
Z52
載體形態
InfoField
38,1527頁

Licensing

[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15:39, 22 April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15:39, 22 April 2023768 × 1,054, 1,591 pages (81.49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申報年鑑 (1/1) by 申報年鑑社編輯 (batch task; nlc:data_416,09jh000639,29520; 民國圖書-PD2022.2; 申報年鑑)

The following page uses this file: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