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08jh013049-24694 教會歷史.pdf

From Wikimedia Commons,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 (827 × 1,137 pixels, file size: 8.61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214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

[edit]
教會歷史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美〕赫士(W.M.Hayes)編輯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教會歷史
Publisher
商務印書館[印刷者] ([出版地不詳])
Description

目錄
第一章 緒言
一節 教會歷史之要旨
二節 教會歷史涉及國事
三節 學教會歷史之益
四節 教會歷史之分世
第一段 古世教會
第二章 使徒時代
五節 使徒時代分層
六節 教會受迫
七節 古年異端
八節 耶路撒冷被滅
九節 大迫害第一
十節 大迫害第二
第三章 續使徒時代
十一節 聖道廣傳
十二節 猶太國被滅
十三節 教會受迫害之故
十四節 大迫害第三
十五節 大迫害第四
十六節 續使徒之教父
十七節 使徒訓誨
十八節 為聖道辯白
十九節 異端
二十節 教政
二十一節 禮拜之規
二十二節 曼他奴之旁門
奈西亞會前時代
第四章 聖教受迫得勝
二十三節 聖教廣傳
二十四節 學界攻擊
二十五節 大迫害第五
二十六節 大迫害第六
二十七節 大迫害第七
二十八節 大迫害第八
二十九節 大迫害第十
三十節 教會興古教滅
第五章 教父與異端
三十一節 教會立論隨地而異
三十二節 加拉亞西亞之教父
三十三節 非洲之教父
三十四節 亞力山大之教父
三十五節 新約成本
三十六節 信經
三十七節 三位一體之道
三十八節 主千年為王之道
三十九節 瑪尼教
第六章 教會政治與守道之規
四十節 政治底典
四十一節 教牧與教民
四十二節 主教之大權
四十三節 次等職任
四十四節 選舉任職者之例
四十五節 領職者之薪俸
四十六節 大主教得權
四十七節 羅馬教長推為第一之原因
四十八節 大會
四十九節 教會懲規
五十節 收回背教者之爭端
五十一節 聖禮
五十二節 聖節
五十三節 為聖節之爭論
五十四節 苦身之講解
五十五節 避世之風尚
奈西亞會後時代
第七章 教會在羅馬及鄰邦之情形
五十六節 堪司炭聽及其子
五十七節 羅馬分為東西二國
五十八節 古教滅
五十九節 波斯教會
六十節 阿米尼亞教會
六十一節 中國教會
六十二節 伊及教會
六十三節 阿比辛亞教會
六十四節 亞喇伯教會
六十五節 嘎特人入教
六十六節 凡大勒人入非洲
六十七節 法蘭克人入教
六十八節 撒克遜人入比炭
六十九節 哀耳蘭奉教
七十節 蘇革蘭奉教
七十一節 比炭歸天主教
七十二節 日耳曼奉教
第八章 奈西會後之教務
七十三節 任職者所沾逾格之利益
七十四節 附任職者
七十五節 任職者之資格
七十六節 總會
七十七節 主教權之進步
七十八節 教長
七十九節 羅馬教長
八十節 西羅馬國衰敗之故
第九章 教會之大爭辯
八十一節 為神子性情起紛爭之原始
八十二節 阿利安門
八十三節 阿利安門與排解門分離
八十四節 景教
八十五節 獨性門
八十六節 獨性門教會之建立
八十七節 皮拉古之謬解
第十章 奈西亞會時代之教父
八十八節 阿他那書
八十九節 猶西筆
九十節 盔搜吞
九十一節 奧革司聽
九十二節 耶柔米
九十三節 安玻司
九十四節 大巴色勒
第十一章 教會失郤真道之原因
九十五節 以聖餐為祭品
九十六節 聖日
九十七節 敬馬利亞之風
九十八節 敬拜聖徒及靈寶之風
九十九節 聖游
一百節 拜天使之風
百零一節 拜像之風
百零二節 洗禮
百零三節 豆那徒派
百零四節 避世之風尚
百零五節 任職者之婚娶
第二段 中世教會
教皇增權時代
第十二章 東方之教會
百零六節 東羅馬之領土
百零七節 東方教會之困難
百零八節 回教基礎之易立
百零九節 穆罕默德
百一十節 回教之盛衰
百十一節 回教之分門
百十二節 獨意志門
百十三節 東方敬像之風
百十四節 瑪尼教之復興
第十三章 西方之教會
百十五節 大貴勾利為教皇
百十六節 教皇為王
百十七節 大喀利皇帝
百十八節 法蘭克王侵權
百十九節 主教教牧等之身家
百二十節 教會之政治
百二十一節 論耶穌為神子之妄說
百二十二節 西方敬像之風
百二三節 講書與樂法
教皇爭權時代
第十四章 教皇秉權之原因
百二十四節 教皇及國皇爭權
百二十五節 偽造之判論
百二十六節 偽造之文書
百二十七節 尼叩拉第一赫地安第二約翰第八
百二十八節 教皇之積德
百二十九節 更正教會
第十五章 北歐洲及斯拉夫族奉教
百三十節 安嘎布道於丹麥及瑞典
百三十節 丹麥國奉教
百三十二節 挪威國奉教
百三十三節 斯拉夫族
百三十四節 布勒嘎利奉教
百三十五節 某雷非歸天主教
百三十六節 玻希米亞奉教
百三十七節 波蘭奉天主教
百三十八節 俄羅斯奉希利尼教
第十六章 為道而出之辯論
百三十九節 神預定人得救之道
百四十節 聖餐之辯論
百四十一節 東西教會之分別
百四十二節 希利尼天主二教之分離
第十七章 暗世之道德
百四十三節 重浮文而輕實意之澆風
百四十四節 教會之益人
百四十五節 奴僕之情形
百四十六節 私鬥
第百四十七節 教會政治
百四十八節 禮拜之規例
百四十九節 隱士院之規例
教皇擅權時代
第十八章 教皇及皇帝爭權
百五十節 貴勾利第七
百五十一節 更正教弊
百五十二節 日皇之背約
百五十三節 教皇與日皇排解
百五十四節 羅馬民主國建立
百五十五節 國皇教皇失和
百五十六節 英王亨利第二
百五十七節 印耨森第三
百五十八節 教皇國皇再失和
百五十九節 日耳曼復興
百六十節 法王在教會得權
百六十一節 教皇爭權自害
第十九章 聖戰
百六十二節 聖戰之由來
百六十三節 聖戰第一二
百六十四節 聖戰第三四
百六十五節 童子聖戰
百六十六節 末三次之聖戰
百六十七節 聖戰之效果
第二十章 暗世之隱士院規與文學
百六十八節 隱士院自立
百六十九節 修道會
百七十節 凡司堪會
百七十一節 豆米尼堪會
百七十二節 暗世之學問
百七十三節 學士分兩大門
百七十四節 安森
百七十五節 阿比拉德
百七十六節 貝那德
百七十七節 排解者
百七十八節 豆米尼堪會之大學士
百七十九節 凡司堪會之大學士
百八十節 反對辯學之文士
教皇權衰時代
第二十一章 教皇失權之原因
百八十一節 班伊斐第八
百八十二節 教皇遷都於法
百八十三節 教皇與日耳曼失和
百八十四節 教皇歸羅馬
百八十五節 四十年大分裂
百八十六節 康士炭斯總會
百八十七節 巴勒總會
百八十八節 舊世之風尚
百八十九節 惡劣之教皇
百九十節 猶流第二利歐第十
第二十二章 學問
百九十一節 學問總論
百九十二節 辯學家
百九十三節 神奧之學
百九十四節 格致學
百九十五節 文學
百九十六節 聖經學
百九十七節 發印聖經
第二十三章 教會之道德
百九十八節 任職者之穢行
百九十九節 教皇之進款
二百節 斷獄
二百零一節 魔法
二百零二節 窪典西會
二百零三節 韋克勒
二百零四節 胡司約翰
二百零五節 撒佛那拉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民國4[1915]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拼音題名
InfoField
jiao hui li shi
載體形態
InfoField
194頁

Licensing

[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19:04, 21 April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19:04, 21 April 2023827 × 1,137, 214 pages (8.61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教會歷史 (1/1) by (美)赫士(W.M.Hayes)編輯 (batch task; nlc:data_416,08jh013049,24694; 民國圖書-PD2022.2; 教會歷史)

The following page uses this file: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