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08jh005070-6674 思想的藝術.pdf

From Wikimedia Commons,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 (1,239 × 1,754 pixels, file size: 7.55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189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

[edit]
思想的藝術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法〕狄芒特(E.Dimnet)著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思想的藝術
Publisher
青年協會書局 (上海)
Description

分4篇:論思想,思想的障礙,思想的補助,創造的思想

目錄
原序
第一篇 論思想
一 關於思想
一種習見的景象
一辨士調換你的思想
思想種類頻繁多不能殫述
皆集中於『自我』
心靈之流
形象及其由來
它們的品級
形象與意念
形象與決意
所謂純粹的思想
二 怎樣估計思想
高尚和卑下的形象
愛與惡亦有高下
精神異態
我們的談話為估計思想的另一因素
心靈的彈力
摹仿
美國化
社會的摹仿者
三 真實的思想
思想家的出現
路旁的機械師
一位著名的醫師
藝術家的一瞥
會客室的光景
『汀汀乃喬』
我們對於思想的歆羨
思想的影響
四 思想藝術的可能性
我們在思想家面前所起的反應
他顯示對於思想藝術的信仰
我們自己所經驗的高尚思想
兒童是思想家
他們的優越性持續至多久
它的記憶根據於我們對思想藝術的信仰
力本德和巴爾扎克的造詣及其藝術上最偉大的時期證明思想藝術的並非虛構
第二篇 思想的障礙
引言
一 迷妄或卑微感
卑微感是我們所知道的
一個例證
幻想是思想的障礙
虛偽和取巧亦是
過於敏感亦是作家常是幻象的俘虜
幾個例證的研究
只有坦白可以避免它們
二 心靈的寄生物是怎樣產生的
(甲) 摹仿與合群
兒童們最初不受沾染
後來習於摹仿
習慣之後不易袪除
合群是美國的特色
由合群生活產生的幻象
例證
(乙) 教育
教育驟視之應是思想的藝術
但人人對它感覺不滿
對於教育的批評
對於教育方法意見的紛歧
美國教育的不善由於過重體育
崇尚行動與意志的自由以致影響智力的發展
輕視文化與藝術
從校報找到了例證
訪問西塞錄
美國並不常如現時的幼稚
求簡易的方法就是迷妄
功利主義是另一種缺點
文化被視作奢侈品
法國的教育正相反
不注重體育
過分重視文學
甚至文學史與腐詞被列在同等地位
此種缺點未被教師糾正他們大多數泥於文詞
他們的影響
對優秀青年的影響
在民族生活中明顯的結果
對政治不感興趣
三 生活受思想的阻抑
(甲) 思想家的生活
伯拉圖論經驗的負的價值
為促進思想作有組織的生活努力
(乙) 無思想的生活
人不論貧富皆為生活所困疲
被社交生活所曲解的價值
(丙) 極大的耗費
閱讀應能救助生活
讀書的概念的完全改變
所選的讀物亦完全改變
出版物數量今昔的比較
不善讀新聞紙所產生的惡果
耗費時間
閒談是另一種耗費
第三篇 思想的補助
一 生活一個人自己的生活
(甲) 外界的隔離
可愛而亦可怕的
孤獨
怎樣得到隔離的生活
(乙) 內心的清靜
心神的集中
甚至在群眾中
它的困難
怎樣制服它
興趣
傾向
體格狀況
記憶
和諧的形象
紙與筆
結果
(丙) 利用時間
關於節省時間
不消磨時間
先見
秩序
決斷
二 置身於高尚的境界
(甲) 產生思想的形象
低級的形象
瑣屑
歷史
當代的歷史
偉大的史的事跡
偉大的人物與偉大的生活
自然與藝術
(乙) 道德的修養是使思想崇高的一個條件
聖哲
利他主義者
在美國有特殊的機會
自由意志與思想
(丙) 從書本中吸收高尚思想
供你利用的書籍
不要為體裁而讀
不要讀好書只讀最好的
倫敦一個事務員對文學的欣賞
在火車上遇見的兩個女孩
可厭的方法但不可不一試近代的文藝
應讀的有多少
別種興趣
兒童的讀物
(丁) 怎樣閱讀才能幫助思想
不要讀只要想
無興味者不讀
書籍是你的僕人
目錄比內容更好
愛德華七世與其未讀的書
構成思想的書籍應有不同的讀法
創造的批判
(戊) 領會和批判
深沉與膚淺的區別
領會是堅忍的結果
批判
無畏的批判
使作家為你所有
藝術家的批判態度
(己) 怎樣讀新聞紙
紅鉛筆與剪刀
報紙等於教科書
三 發揮在心靈中貯蓄的材料
(甲) 溫習已得的知識
在監獄中
回復到學校的課本
智力煥彩的時間
藝術的美麗
偉大的生活
(乙) 沈思
一連串的形象
極難觀察
思想的訓練
寫作
(丙) 寫作是思想的輔助
我們對重大問題認識不清
新聞編輯家的傲岸
寫生
職業的作家與思想
青年的作家
(丁) 怎樣保持已得的思想
耕種後不去收穫
檔案和紀錄薄
怎樣保持思想
聖哲的筆記薄
(戊) 這種智力訓練所產生的心型
兩位聞名的作家
他們的天資都平凡
他們為什麼有偉大的成就
相反的例證
它們的因素
見聞與思想
(己) 原有思想的再調整
天資高超的人適用這個方法
芮南
這些人指出(1)思想的一種方法(2)集團的思想(3)想像在思想中的地位
結論
第四篇 創造的思想
引言
一 創造
它的瑰奇性和特殊性
對於天才的崇拜
它的危險
天才是有限度的
它也要藉助於材料
我們怎樣能踏入天才之林
一切的文藝和藝術的創造不都是名副其實的
二 理想是創造的根基
理想的簡樸性
它的結果的豐富性
怎樣獲得這樣的理想
我們靈魂中廣大的蘊藏
三 怎樣取用自己的理想
一切哲學家皆想給我們發見理想的方法
唯智主義者
神秘主義者
直覺主義者
他們都同意於兩點
保存真我和認識自己的地位
四 保存真我
它的障礙
虛偽
對於一般人
對於作家
無自信心
它的種種方式
幻象
補救法
五 發見自己的地位
勿執着
發見自己所處的環境
工廠旁的小溪
認識自己地位的方法
(甲) 發見自己的意興
(乙) 本着自己的意興寫作
(丙) 認識直覺的價值
(丁) 謹慎應付直覺
(戊) 養成喚起的心情
六 文藝的創作是人人可能的
書札
日記
思想
結論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民國27[1938]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主題
InfoField
青年修養
中圖分類
InfoField
B825
拼音題名
InfoField
si xiang de yi shu
載體形態
InfoField
175頁

Licensing

[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21:56, 10 June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21:56, 10 June 20231,239 × 1,754, 189 pages (7.55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思想的藝術 (1/1) by (法)狄芒特(E.Dimnet)著 (batch task; nlc:data_416,08jh005070,6674; 民國圖書.3; 思想的藝術)

The following page uses this file: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