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07jh007363-19868 最詳銀行簿記.pdf

From Wikimedia Commons,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 (747 × 1,118 pixels, file size: 15.12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467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

[edit]
最詳銀行簿記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日〕守田藤之助著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最詳銀行簿記
Publisher
商務印書館[印刷] (上海)
Description

作者在華授課講義的修訂本。分緒論、銀行簿記法則、銀行簿記實踐3編。附錄:1.銀行簿記試驗問題;2.銀行薄記參考書目

目錄
東京高等商業學校校長 佐野博士序文
中國銀行上海分行長 宋漢章君序文
橫濱正金銀行上海支店支配人 兒玉謙次君序文
中國銀行南京分行長 談丹崖君序文
自序
凡例
第一編 緒論
第一章 簿記大意
第一節 複式之原理
第二節 簿記之應用
第三節 銀行簿記之必要
第二章 銀行大意
第一節 銀行之性質及業務
第二節 銀行之種類
第一項 由主要業務而視察之分類
(一) 存款銀行
(二) 不動產抵押之貸款銀行
(三) 動產抵押之貸款銀行
(四) 匯業銀行
(五) 紙幣發行銀行
第二項 由特別利便而視察之分類
(一) 商業銀行
(二) 農業銀行
(三) 工業銀行
(四) 庶民銀行
第三項 由法制上而視察之分類
(一) 普通銀行
(二) 特許銀行
(三) 儲蓄銀行
第三節 普通銀行經營之概況
第二編 銀行簿記法則
第一章 會計科目設定法
第一節 屬於負債之會計科目
第一項 對於內部之負債科目
(一) 股銀
(二) 所有物減價填補公積
(三) 倒賬填補公積
(四) 有價證券市價變動預備公積
(五) 生金銀市價變動預備公積
(六) 分紅平均預備公積
(七) 一班公積
(八) 法定公積
(九) 職員酬勞金
(十) 股東分紅
(十一) 未付前期分紅
(十二) 餘利滾存
第三項 對於外部之負債科目
[甲] 對於公眾者
(一) 往來存款
(二) 特別往來存款
(三) 定期存款
(四) 通知存款
(五) 證書存款
(六) 臨時存款
(七) 儲蓄存款
(八) 匯兌存款
(九) 流通兌換券
(十) 應付來匯
(十一) 暫收票款先還
(十二) 暫收貸款先還
(十三) 紙幣收回托存資金
(十四) 發行債票
(十五) 未付償還債票
(十六) 未付債票利息及彩金
(十七) 承認外國匯票
[乙] 對於同業者
(一) 借用款
(二) 再貼現票據
第三項 暫定負債科目
(一) 未付利息
(二) 未經過扣息
(三) 暫收金
第二節 屬於資產之會計科目
第一項 所有權之科目
[甲] 不動產及其附屬物
(一) 營業用地基
(二) 營業用房屋
(三) 營業用器具
(四) 沒收抵押不動產
[乙] 有價證券
(一) 公債票
(二) 財政部證券
(三) 公司債票
(四) 公司股票
[丙] 生金銀
(一) 生金
(二) 生銀
(三) 外國貨幣
[丁] 現銀
(一) 現銀
第二項 債權之科目
[甲] 對於內部之債權
(一) 未繳股銀
[乙] 對於公眾之債權
(一) 貸款
(二) 過期貸款
(三) 貼現票據
(四) 押匯
(五) 往來過付
(六) 外國匯兌轉收票據
(七) 有息票據
(八) 收買民國票據
(九) 匯兌豫約墊付
(十) 政府貸款
[丙] 對於同業者之債權
(一) 有期同業存出款
(二) 即還同業存出款
第三項 暫定資產科目
(一) 未收利息
(二) 暫付金
(三) 創辦費
(四) 現建營業房屋
第三節 資產負債共通之會計科目
(一) 他行
(二) 分行
(三) 總行
第四節 屬於利益之會計科目
第一項 資金運用上之利益科目
(一) 貸款利息
(二) 扣息
(三) 有價證券利息及分紅
(四) 存出款利息
第二項 資金周轉上之報酬科目
(一) 寄匯費
(二) 代收費
(三) 現錢兌換利益
(四) 有價證券經手費
(五) 保護寄品費
(六) 鑑定費
(七) 其他信託業報酬
第三項 臨時收入科目
(一) 諸手續費
(二) 債票中籤利益
(三) 雜項收入
第五節 屬於損失之會計科目
第一項 資金收集上之損失科目
(一) 存款利息
(二) 借用款利息
(三) 再扣息
(四) 債票利息
(五) 債票彩金
第二項 營業直接費之科目
(一) 通信費
(二) 諸稅
(三) 匯票經紀用錢
(四) 債票紙幣發行費
(五) 營業雜費
第三項 辦事費之科目
(一) 薪俸
(二) 賬簿單據費
(三) 旅費
(四) 修繕及保險費
(五) 房租及地租
(六) 水及燈油煤炭費
(七) 紙墨筆費
(八) 消耗品費
(九) 事務零用
第四項 營業援助費之科目
(一) 廣告費
(二) 調查及團體費
(三) 圖書費
(四) 學徒教育費
(五) 交際費
第五項 臨時損失科目
(一) 倒賬損失
(二) 雜項損失
第六節 損益共通之會計科目
(一) 所有物買賣及評價損益
(二) 有價證券買賣及評價損益
(三) 生金銀買賣及改鑄損益
(四) 外國匯兌買賣及評價損益
(五) 債票發行價格損益
(六) 他行匯兌殘額利息
(七) 總行(分行)匯兌殘額利息
(八) 貨幣市價損益
(九) 結賬損益
第二章 主要賬簿組織法
第一節 傳票
第一項 傳票之性質
第二項 收款傳票及付款傳票
第三項 轉賬傳票
第四項 傳票之效用
第二節 日記賬
第三節 附設日記賬
第四節 總目元賬
第三章 補助賬簿組織法
第一節 普通商業銀行之補助簿
(一) 關於存款之賬簿
(二) 關於貸款之賬簿
(三) 關於貼現之賬簿
(四) 關於匯兌之賬簿
(五) 關於代收票款之賬簿
(六) 關於他分行往來之賬簿
(七) 關於證券抵押品保存品等之賬簿
(八) 關於匯劃票據之賬簿
(九) 關於出納之賬簿
(十) 關於庶務之賬簿
(十一) 關於樞機之賬簿
(十二) 關於文牘調查之賬簿
第二節 儲蓄銀行之補助簿
第三節 發行紙幣銀行之補助簿
第四節 外國匯兌銀行之補助簿
第五節 英國普通存款銀行之賬簿
第六節 美國商業銀行之賬簿
第四章 日計表及月計表製成法
第一節 日計表
第二節 月計表
第五章 他分行往來賬目之整理法
第一節 他分行間往款與來款之區別
第二節 利息起算日
第三節 他分行間暫記與實記之區別
第四節 匯兌統轄記賬法
第一項 同行之彼此分行往來
第二項 分行與他行之往來
第三項 獨立分行及隸屬分行
第五節 匯兌尾之處分法
第一項 對於同一他分行而轉換其往款與來款
第二項 對於相異之他分行彼此轉換
(一) 他行與他行之轉換
(二) 同一銀行分行與分行或分行與總行之轉換
(三) 本銀行分行與他行之轉換
第三項 撥現法
第四項 輸送現銀法
第六章 利息計算法
第一節 貸款利息
第二節 定期存款利息
第三節 儲蓄存款利息
第四節 特別往來存款利息
第五節 往來存款利息
第一項 尋常往來存款
第二項 往來過付
第六節 存出款利息
第七節 匯兌殘額之利息
第七章 結賬法
第一節 各行內部之整理
第一項 補助簿與總目元賬之對照整理
第二項 已到期科目
第三項 暫收暫付科目
第四項 浮懸科目
第五項 所有物科目
第六項 債權科目
第七項 第一整理日記
第八項 第一試算表
第二節 總分行間之整理
第一項 分行損益之處分
第二項 未達往來之挪上記賬
第三項 各行殘額之對照確認
第四項 第二整理日記
第五項 第二試算表
第六項 第三試算表
第三節 賬簿之結束
第一項 主要簿之結束
第二項 補助簿之結束
第四節 賬簿之接續
第一項 主要簿之開賬
第二項 補助簿之開賬
第五節 損益處分
第一項 淨利分配
第二項 淨損處理
第六節 營業報告
第一項 呈告監督官
第二項 報告股東
第三項 公告社會
第八章 雜種貨幣統一記賬法
第一節 定價本位集中法
第二節 各地本位分立法
(一) 末日市價一律法
(二) 原生市價混用法
第三編 銀行簿記實踐
第一章 事務手續之大要
第一節 銀行之分課組織
第二節 事務分掌通則
第三節 顧客須為之順序
第四節 銀行須為之手續
(一) 收納課
(二) 支付課
(三) 存款課
(四) 貼現課
(五) 代收款課
(六) 貸款課及抵押品課
(七) 匯兌課
(八) 他分行課
(九) 股票課
(十) 票據匯劃課
(十一) 保護寄品課
(十二) 計算課
第二章 簿記實踐之通則
(一) 記賬上之注意
(二) 計算上之注意
第三章 商業銀行第一期營業例題
第四章 商業銀行第二期營業例題
附錄一 銀行簿記試驗問題
附錄二 銀行簿記參考書目
正誤表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民國4[1915]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主題
InfoField
銀行會計
中圖分類
InfoField
F830.42
拼音題名
InfoField
zui xiang yin hang bu ji
載體形態
InfoField
428頁

Licensing

[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00:40, 22 April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00:40, 22 April 2023747 × 1,118, 467 pages (15.12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最詳銀行簿記 (1/1) by (日)守田藤之助著 (batch task; nlc:data_416,07jh007363,19868; 民國圖書-PD2022.1; 最詳銀行簿記)

The following page uses this file: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