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06jh006780-1608 通貨新論.pdf

From Wikimedia Commons,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 (1,239 × 1,754 pixels, file size: 11.51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252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

[edit]
通貨新論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馬寅初著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通貨新論
Publisher
商務印書館[發行] (重慶)
Description

內分世界各國之金本位問題、金本位與銀本位之基礎、外匯平準基金、所謂新金本位、法幣何以訂定於外匯、匯兌本位之放棄、貨幣數量說、歐戰後各國整理貨幣之概要等24章。闡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各國調整通貨之方法與步驟,以及各種新的貨幣及本位學說

目錄
自序
第一章 中國之銀本位問題
一 銀之金價高與銀之金價低
1 何謂銀之金價
2 銀價趨賤之結果
3 銀價趨貴之結果
二 中國於銀價趨賤時之糾紛
1 禁銀進口
2 徵收白銀進口稅
3 有限銀本位
三 美國何以收買白銀與黃金
四 中國所受美國購銀政策之影響
五 通貨緊縮與通貨膨脹害處孰大
六 美國收買白銀對中國提出之理由
第二章 世界各國之金本位問題
一 金本位之條件
二 金本位與物價之關係(由單一國看)
1 準備率減低之場合
2 準備率增加之場合
三 金本位與物價之關係(續)(由多數國看)
四 金本位與國際匯兌之關係
五 穩定內價與穩定外價可得兼乎?
六 金本位之崩潰
第三章 金本位與銀本位之基礎
一 脆弱之基礎
1 信用膨脹與緊縮
甲 消費與生產之連帶關係
乙 信用膨脹之流弊
丙 信用緊縮之危險
2 金本位可以救濟信用之流弊
二 金本位之致命傷
三 應付辦法——改用紙本位
四 紙本位下之通貨控制法
第四章 從收支均衡說到金本位與紙本位之異同
一 支付均衡之意義
二 假定中國採用金本位
1 貿易差額與輸出現金
2 現金輸出之結果
三 金本位崩潰之原因
四 假定中國採用紙本位則外匯將何如?
第五章 內價與外價如何可以同時穩定
一 內價與外價難以同時穩定之理由
二 歐戰後印度維持物價之效果
三 英國財政部發表之國際貨幣合作計劃對於外匯之規定
四 時人何以往往驚視外匯之劇變
五 斐夏氏穩定物價之理論及其批評
六 管理貨幣制下救濟外匯變動之方法
1 期貨外匯
2 設立外匯平準基金
3 政府協助
第六章 內價與外價之關係
一 歐戰後馬克內價外價之分離
1 貨幣內價影響外價之理由
甲 補償說
乙 價格制度說
2 貨幣外價影響內價之理由
3 貨幣內價與外價相互影響之理由
二 戰時外匯何以有劇烈之變動?
三 外價與內價間之空隙
四 戰時之外價何以不易回復原狀
五 外價內價與貨幣數量說
第七章 外匯變動之風險如何免除
一 買賣期貨外匯
1 第一場合
2 第二場合
3 第三場合
4 第四場合
二 長期風險之免除
三 外人對華投資之障礙
第八章 外匯平準基金
一 外匯投機之流弊
二 設立匯兌平準基金之必要
三 美國之希望
四 投機未必一定有害無利
五 平準基金不能應付長期之貿易差額
六 中國平準基金設立之因素及其停頓之原因
1 敵人套匯
2 商人競買
3 投機盛行
七 中英兩國外匯平準基金之異同
第九章 所謂新金本位
一 再述金本位放棄之原因
二 放棄金本位與國際貿易思想之改變
三 國際貿易思想變遷所及於國際貸借之影響
四 英美法三國貨幣協定之締結
五 三國匯兌平準基金之設立及其作用
六 新金本位之意義與黃金移動之變質
七 信用準備金與匯兌平準基金之關係
八 以前數章之總括結論
第十章 匯兌平準基金與信用準備金之關係
一 黃金價值不因放棄金本位而失墜
二 經濟動態之勢力
1 人口之繁殖
2 資本之增加
3 新發明或新發現
4 管理之進步
5 欲望之變遷
三 動態經濟與準備金之關係
四 黃金不足之救濟方法
1 增加保證額之成數
2 重估金價
3 開掘金礦
五 維持匯兌平準基金之前提
六 戰後外匯市場應否繼續加以管制?
第十一章 黃金支配通貨乎?抑通貨支配黃金乎?
一 黃金與通貨
二 金木位制之缺點
三 美國之封存黃金
四 貨幣數量說與物價之操縱
五 美國何以能操縱他國物價
六 美國如何操縱國內物價(使投資等於儲蓄)
七 加薩爾數授與惠利思及確克博士意見之歧異
第十二章 投資等於儲蓄
一 儲蓄為放款之基礎
二 強制儲蓄
三 銀行之自動調節工作
四 動態的研究
第十三章 法幣何以釘定於外匯?
一 中國何以維持外價犧牲內價?
二 中國在當時何以加入英鎊集團而不加入美元集團?
1 因英國放棄金本位有經濟上的必要
2 因英國放棄金本位後並未將金磅貶值
3 因英國尚有自由金市場
4 因英國銀行制度較優
三 法幣與外匯聯繫之利益
四 法幣與英鎊如何聯繫?
第十四章 匯兌本位之放棄
一 匯兌本位之由來與其意義
二 金本位為金匯兌本位所破壞
1 重述金本位之優點
2 重述金本位之弱點
3 金匯兌本位所以救金本位之窮
4 金本位之原意因此失去
5 金匯兌本位對金本位之致命打擊
三 中國匯兌本位如何釘住於英鎊與美元(實例)
四 維持匯兌本位之理由
1 利用外資
2 國際援助
3 便利資源開發
4 促進直接投資
5 保障國際貿易
五 放棄匯兌本位之理由
1 匯兌本位之足以擾亂國內金融及物價
2 匯兌本位下容易失去金融控制權
3 匯兌本位對接受存款國之不利
六 放棄後資金出入之處置
第十五章 紙幣之整理與物價指數之關係
一 物價指數之種類
1 國際物價指數與國內物價指數
2 一部物價指數與全部物價指數
3 物價指數與所得指數
二 物價指數更具體的分析
1 物品指數
2 生活費指數
3 生產所得指數
4 商業活動指數
三 中國整理貨幣時應採取何種指數為標準乎?
1 生產力所得指數
甲 穩定說
乙 逐漸上升說
丙 逐漸低降說
2 物價浙升與漸低之比較
3 生產力所得指數編制之困難
甲 進步之程度不易預測
乙 中立性貨幣之意義
丙 貨幣之流通速率不易預測
丁 債權人應得利益說之理由難以成立
第十六章 紙幣之整理與物價指數之關係(續)
一 生活費指數
二 一般商業活動指數
三 物品指數
四 國內一般物價指數說
五 購買力平價說之根本缺點
第十七章 中立貨幣之說能成立否?
一 由工人方面看
二 由脫拉斯或獨占者看
三 由技術方面看
四 由竟爭之情形看
五 由國際方面看
六 結論
第十八章 購買力平價與外匯
一 購買力平價說之產生
二 購買力平價究以何種物價為根據
三 金本位之匯兌平價果非購買力平價耶?
四 輸送貨物與輸送黃金有同樣之效果乎?
五 匯價完全由購買力平價決定乎?
第十九章 貨幣數量說(美國派)
一 美國派之貨幣數量說
1 世界萬事萬物互有關聯
2 貨幣數量說少實用上之價值
3 貨幣數量說忽視人類心理之要素
4 斐夏氏理論前後不一貫
5 物價與貨幣之質的關係
二 評貨幣心理說
第二十章 貨幣數量說(英國派)
一 馬夏爾之貨幣數量說
二 克恩斯氏之貨幣數量說及其批評
三 披古氏之貨幣數量說及其批評
四 斐夏克恩斯及披古三說之比較
五 評貨幣心理派之意見
第二十一章 歐戰後各國整理貨幣之概要
一 各國貨幣之整理足為吾國之借鑑者
1 奧國
2 匈牙利
3 比利時
4 法國
5 德國
6 蘇俄
7 各國皆願與美元聯繫
二 各國整理紙幣之方法
1 膨脹法(消滅法)
2 提高法(即緊縮法)
3 釘住法(貶值後加以釘住)
三 調整貨幣價值之途徑
1 內價與外價常不一致
2 照外價整理之利益
3 照內價整理之利益
4 照內價調整貨幣價值之途徑
5 照內價穩定,事實上亦最持平
四 應請注意之要點
第二十二章 再論調整貨幣價值之途徑
一 內價與外價一致之場合
二 內價與外價不一致時之基本調整方法
三 通貨漲價與跌價過程中內價與外價差異之原因
四 調整法幣內價與外價差異之途徑
1 第一途徑
2 第二途徑
3 第三途徑
4 第四途徑
五 中國法幣調整途徑的預測
六 本書各章的假設
第二十三章 整理貨幣時應有之預防
一 對內對外容易引起經濟之不安定
二 調整時應顧慮債權債務雙方之利益
三 調整時最好得到對手國之幫助
四 英幣在事實上之安定
五 黑市與套匯有助於幣值之穩定
六 自然之匯價不能為經濟力量之指標
第二十四章 中國社會組織與傳統的經濟思想之關係
一 中國戰後第一步設施莫要於安定人心
二 無論何種民族何種社會未有不受傳統思想之薰陶
三 中國之傳統思想重在一「安」字,西洋則重在一「強」字
四 儒道兩派學說雖取徑不同而其求「安」則一
五 中國社會組織是儒家兼愛的學說根據歷史上「安」字的精神所創造的
六 以事實證明中國民族精神重在一「安」字
七 「安」由「均」而得「均」為求「安」之手段「安」為行「均」之目的
八 安貧的思想不適合於今日之世界,應創造「均富」的新思想以替代之
附錄 英美加法國際貨幣計劃及檢討及批評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民國33[1944]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館藏信息
InfoField
083/661-5
主題
InfoField
貨幣制度
中圖分類
InfoField
F820.2
拼音題名
InfoField
tong huo xin lun
載體形態
InfoField
232頁

Licensing

[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18:28, 10 June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18:28, 10 June 20231,239 × 1,754, 252 pages (11.51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通貨新論 (1/1) by 馬寅初著 (batch task; nlc:data_416,06jh006780,1608; 民國圖書.2; 通貨新論)

The following page uses this file: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