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04jh002926-95039 社會科學家與社會運動家.pdf

From Wikimedia Commons,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 (818 × 1,339 pixels, file size: 12.46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372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

[edit]
社會科學家與社會運動家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劉炳藜編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社會科學家與社會運動家
Publisher
中華書局[發行者]
Description

內收十六世紀中葉至二十世初期的有重要影響的法學家、政治家、經濟學家、社會學家、社會主義者及民族運動領袖小傳,共38人。第一部分社會科學家介紹了洛克、孟德斯鳩、盧梭、亞當斯密、馬爾薩斯、李嘉圖、斯賓塞、塔爾德等20人,後附教育家杜威等5人。第二部分是社會運動家,介紹了聖西門、普魯東、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孫中山、甘地等13人

目錄
刊辭
第一部 社會科學家
第一章 法政學家
一 布丹
傳略與著述
國家論
主權論
主權者與法律及神法自然法契約憲法和道德
國家與政府
國家變化與唯物的民性觀
二 格老秀斯
傳略
重要著述
根本思想
自然法則
國際法
國家的主權
三 霍布斯
傳略
重要著述
根本思想
自然世界觀
自然權與自然法
主權與自由
四 陸克
傳略
重要著述
根本思想
自然世界觀
社會契約
政府的最高權力機關與人民的最高權
自然權與財產權
五 孟德斯鳩
傳略與著述
法學的根本原則
政府的性質與原理
政體的變化
三權分立與政治自由
制度與自然環境的關係
制度與禮俗及商業的關係
六 盧騷
傳略
重要著述
根本思想
人生觀與宗教觀
自然世界觀
社會契約
主權與法律
政府與人民
第二章 經濟學家
一 斯密司
傳略
著述
根本思想
國富論內容
分工論
資本論
貨幣論
價值論
工資論
地租論
利潤論
國家財政支出和租稅原則
二 馬爾薩斯
傳略
著述
思想的背境
人口論與國富論研究對象的比較
為斯密司的後者
人口論要旨
循環論
地租地主利益及生產過剩等觀察
三 李嘉圖
傳略
著述
價值論
價值與勞動
價值與資本
地租論
地租起源論
地租與穀物價格
地租法則總述
工錢論
工錢與勞動
勞動的自然價格
勞動的市場價格
利潤論
利潤為資本家所應得
四 李士特
傳略
國民經濟學說
保護貿易說
生產力說
生產力與價值之比較
五 羅伯爾圖
傳略
重要著述
勞動價值與勞動券
租金與分業
絕對地租說
工錢與恐慌
理想社會
六 穆勒
傳略
著述
思想的變化
經濟學概念
經濟學原理
資本論
工資論
價值論
七 馬夏爾
傳略
重要著述
繼續與調和
價值說
消費者的剩餘
需要供給的平衡
八 賁巴衛
傳略
著述
奧大利亞學派的根本思想
主觀價值說
資本觀念
利息學說
第三章 社會學家
一 孔德
傳略
哲學生涯與哲學系統
三期律
科學分類
社會學之創立
社會學對象
社會學研究法
社會動學與社會靜學
社會靜學中之合作觀
社會靜學中之政府觀
社會動學中之進步觀
境遇改良與本身改良
社會改良與社會進步
人類
對於個人主義與社會主義的批評
二 斯賓塞爾
傳略
社會學著述
社會靜學
社會哲學思想
正義與自由
罪惡的來源
進步、適應與幸福
社會學導言
社會學的需要
社會學的可能
社會學的本質
社會學的困難
社會學的程序
社會學原理
社會學的材料與範圍
社會是有機體
社會制度的進化
三 甘朴域斯
傳略
社會學著述
環境影響
種族鬥爭
世界現象趨於統一的證據
世界現象趨於統一的原因
個人與社會
四 華爾德
傳略
社會學著述
社會動學
社會進化的定則
社會的動力
社會活動的歷程
社會學大綱
社會學是什麼
社會學的材料與範圍
社會學的方法
社會學的對象
純粹社會學與實用社會學
比較
實用社會學的內容
五 達爾德
傳略
社會學著述
發明與模仿
重演
反對
適應
六 涂爾幹
傳略
社會學著述
社會學方法論
觀察社會的法則
觀察社會的格言
解釋社會的法則
社會學對象論
社會現象的特性
社會種類
道德、法律、宗教與教育
道德社會學
法律社會學
宗教社會學
教育社會學
附 教育家
一 俾斯塔羅齊
傳略
著述
教育思想:基本觀念
普通原理
實際規律
總結
二 海爾巴特
傳略
教育著述
教育思想:道德的目的
普通原理及心理學
教授論
教材的選擇
三 福祿培爾
傳略
著述
根本思想
教育思想:進化觀念的原則
內在聯絡的原則
自我活動的原則
教育實施:幼稚園
遊戲
手工
四 杜威
傳略
著述
根本思想:哲學背境
哲學本質
哲學中之德謨克拉西
教育思想:教育即生活
學校教育
過去教育學說的批評
教育的目的
方法論
教材論
五 蒙台梭利
傳略
教育原理
自由說
自動說
訓練說
實際應用
日常生活的訓練
感覺的訓練
知識的訓練
第二部 社會運動家
第一章 空想的社會主義者
一 聖西門
傳略
著述
對於自由的意見
階級分化觀
新基督教思想
對於私有財產的意見
「各盡所能,各取所需」
二 傳立葉
傳略
著述
社會批評
根本思想
社會理想
歷史觀
三 歐文
傳略
著述
根本思想
溫情主義思想的表現
社會主義思想的表現
關於勞動貨幣思想的表現
第二章 無政府主義者
一 哥德文
傳略
根本思想
政治思想
對於法律的批評
對於國家的批評
經濟思想
對於財產的批評
二 斯騰匿爾
傳略
自我
對於國家的批評
對於共產主義的批評
組合
對於財產的意見
三 蒲魯東
傳略
著述
對於私有財產制度的批評
對於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批評
經濟思想
政治思想
四 巴枯寧
傳略
著述
對於國家的批評
對於私有財產制度的批評
集產主義
社會生活與自由聯合
五 克魯泡特金
傳略
著述
根本思想
否認國家之存在
組合
對於私有財產制度的批評
對於實行共產主義的意見
對於生產的意見
第三章 科學的社會主義者——馬克思及馬克思主義者
一 馬克思
傳略
著述
唯物史觀
階級鬥爭
剩餘價值
二 恩格司
傳略
馬克思與恩格司之性情及精神發展狀況之比較
重要著述
工人階級狀況:要點
家族私有財產制度及國家的起源
三 列寧
傳略
著述
革命家的列寧
中心理論
帝國主義特質論
無產階級獨裁論
『重要綱領』
第四章 東方民族運動領袖
一 孫中山
傳略
著述
三民主義
民族主義
民族概論及列強對中國之壓迫
中國民族主義之消滅及其對弱小民族之責任
抵抗列強壓迫及恢復民族地位之方法
民權主義
民權定義與民權運動之倡導
民權與自由的關係
民權與平等的關係
政權與治權及權與能
民生主義
民生釋義及其在原理上與共產的異同
辦法上分別共產與民生的異同:平均地權與節制資本
農業政策與工商政策
知難行易
十大例證
飲食為證
金錢為證
作文為證
建屋為證
造船為證
築城為證
開河為證
電學為證
化學為證
進化為證
知行總論及其他
思想概觀
二 甘地
傳略
愛與犧牲
人生觀
提倡紡織
反對外國布疋
反對機器
反對與機器相應的世界
印度文化
慈愛
無抵抗
不合作
批評與敬仰
重要參考書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民國20[1931]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館藏信息
InfoField
788.5/890
主題
InfoField
思想家
中圖分類
InfoField
B1
載體形態
InfoField
[14],350頁

Licensing

[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11:36, 10 June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11:36, 10 June 2023818 × 1,339, 372 pages (12.46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社會科學家與社會運動家 (1/1) by 劉炳藜編 (batch task; nlc:data_416,04jh002926,95039; 民國圖書.2; 社會科學家與社會運動家)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