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04jh000891-76430 最新刑事政策學.pdf

From Wikimedia Commons,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 (1,110 × 1,358 pixels, file size: 10.42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319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

[edit]
最新刑事政策學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郭衛著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最新刑事政策學
Publisher
上海法學編譯社
Description

分緒論、刑事學說、刑事學派概論、刑事政策之基本見解、犯罪之發生、犯罪之防壓等8章。著者對「刑事政策學」下的定義是:關於研究人類犯罪行為如何發生、如何防止,以及關於刑事法規的制定和運用的科學。實際上就其所講的內容看,是屬犯罪學範圍。書中介紹犯罪學中的人類學派、社會學派的主要觀點。包括絕對說、極應主義、相對說、預防主義、契約說、道德說等。著者把犯罪的原因歸結為身體、遺傳、習慣、年齡、氣候、地理等諸多因素,抹殺了犯罪的階級性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刑事政策學之地位及其目的
第二節 刑事政策學與刑法之關係
一 刑事立法上之關係
二 刑法運用上之關係
第三節 刑事政策學之研究方法
一 歷史學
二 政治學
三 社會學
四 倫理學
五 論理學
六 心理學
七 哲學
八 犯罪學
九 刑罰學
十 刑事技術學
第二章 刑事學說
第一節 刑事學說概論
第一 絕對說
一 報應主義
二 平復主義
第二 相對說
一 一般的預防主義
甲 威嚇主義
乙 制心主義
丙 示眾主義
丁 防衛主義
二 特別預防主義
第三 折衷說
第二節 刑事學說分論
一 契約說
二 正義說
三 神的正義說
四 報應說
五 純正報應說
六 防衛說
七 改善說
八 威嚇說
九 補償說
十 功利說
十一 滅損權利說
十二 戰爭權利說
十三 損害賠償說
十四 道德行為說
十五 心理的強制說
十六 意思必至說
十七 特別預防說
十八 警戒說
第三章 刑事學派概論
第一節 刑事學派之發生
第二節 刑事新學派與舊學派之區別
第四章 刑事新學派
第一節 刑事新學派之主張
一 防壓犯罪應於犯人身上或社會環境上予以人為的影響
二 對於犯罪應為目的而科刑
三 對於犯罪者應厲行改善主義
四 對於後悔之囚犯應予以假釋
五 對於偶發犯人應予緩刑
六 對於短期徒刑應予廢除
七 對於幼年及精神病者犯罪應注意予以相當之處置
八 對於出獄後之人應予以相當之保護
九 對於刑罰以外之預防政策應設法推行
十 對於性格待審查之犯人宣告不定期刑
第二節 刑事人類學派
第一 刑事生物學(即狹義的刑事人類學)
一 刑事生物學之界說
二 體相的關係
三 心相的關係
四 罪人定型說
五 生來犯人說
六 隔世遺傳犯人說
第二 刑事心理學
一 刑事心理學之界說
二 刑事心理學與刑事生物學之關係
三 刑事心理學之沿革
四 刑事心理學之研究方法
五 犯人之精神狀態
六 犯罪之遠囚
七 犯人性格與犯罪之關係
第三節 刑事社會學派
一 刑事社會學派之界說
二 社會現象
三 刻忒勒氏之主張
四 新刑事社會學派之主張
五 萬國刑事協會之傾向
第五章 刑事舊學派
第一 俾克邁爾氏之說
一 否認新派之理由
二 對於刑罰與保安方法之見解
三 主張之要點
第二 瓦哈氏之說
第六章 刑事政策之基本見解
第一節 學識基礎
第一 哲理範圍
第二 科學的範圍
一 人類的本能
二 人類之知性
三 進化之理法
四 歷史關係
五 社會
六 心理關係
第三 結論
第二節 刑事政策上的要求
一 刑罰目的
二 國家權力
三 刑罰必要
四 科罰條件
五 實害之斟酌
六 科罰本體
七 結論
第七章 犯罪之發生
第一節 犯罪發生之根本原因
第一 本身關係
一 身體上之關係
二 精神上之關係
三 精神病之關係
甲 精神病之種類
乙 心神喪失者
丙 心神耗弱者
四 遺傳關係
五 習慣關係
六 年齡關係
甲 少年時期
乙 壯年時期
丙 老年時期
七 性的關係
八 教養關係
第二 外界關係
一 氣候關係
二 地域關係
甲 城市與鄉村
乙 山地與平原
丙 地質之別
三 職業地位關係
四 經濟關係
五 習見關係
六 學說關係
七 政治關係
八 司法關係
甲 罪刑不當
乙 有罪不罰
丙 審判失其獨立
九 煙酒淫賭
甲 煙之關係
乙 酒之關係
丙 淫之關係
丁 賭之關係
第三 隱於不知
一 不知法令
二 誤解法令
三 認為習慣所許
第二節 犯罪發生之臨時動機
一 激於一時之義憤
二 激於一時之公憤
三 激於一時之差惡
四 激於一時之爭執
五 為偶然之情事所迫
六 當一時之情誼所迫
第八章 犯罪之防壓
第一節 對於已犯之制裁
第一 歷代刑罰之種類
一 唐虞三代之刑罰
二 秦漢之刑罰
三 魏晉至南北朝之刑罰
四 隋唐至明清之刑罰
第二 現代刑罰之種類
一 生命刑
甲 死刑之目的
乙 死刑之效用
丙 我國歷代對死刑之觀念
丁 主廢者之說
二 自由刑
甲 自由刑之目的
乙 自由刑之效用
丙 我國歷代對自由刑之觀念
丁 自由刑與法定勞役
戊 自由刑在我國刑法上之地位
三 無期徒刑
四 有期徒刑
五 拘役
六 罰金
甲 主存者之說
乙 主廢者之說
七 沒收
甲 違警物
乙 供犯罪所用及犯罪預備之物
丙 因犯罪所得之物
八 褫奪公權
九 體刑之廢止
十 流刑之可用
甲 能消滅犯人之惡勢力
乙 能變更犯人之習尚
丙 能使犯人謀相當之職業
丁 能隔離犯人之徒黨
戊 能使犯人易於悔悟
第三 刑罰之運用
一 運用刑罰之主義
甲 擅斷主義
乙 法定主義
丙 相地的法定主義
二 運用刑罰之標準
甲 死刑之運用
乙 無期徒刑之運用
丙 有期徒刑之運用
丁 拘役之運用
戊 罰金之運用
己 沒收之運用
庚 褫奪公權
三 運用刑法之標準
甲 犯罪之原因
乙 犯罪之目的
丙 犯罪時所受之激刺
丁 犯人之心述
戊 犯人與被害人平日之關係
己 犯人之品行
庚 犯人智識之程度
辛 犯罪之結果
壬 犯罪後之態度
四 對於初犯之特別處置
甲 放免制度
乙 不定期刑制度
丙 試驗制度
丁 殺刑制度
戊 假釋制度
己 換刑處分
五 對於少年犯之特別處置
甲 嚴加訓誡
乙 交由學校校長嚴加訓誡
丙 命期自書改悔誓約
丁 附加條件引渡於保護人
戊 委謝世寺院保護團體及適當之人嚴加管束
己 交由少年保護司隨事督察
庚 送交感化院
辛 送交矯正院
壬 送交或委託醫院療治
六 對於老年犯之特別處置
七 對於精神病人之特別處置
甲 心神喪失者之責任
乙 心神耗弱者之責任
丙 自招精神病者之責任
丁 酗酒行為之責任
八 對於瘖啞者之特別處置
九 對於累犯之特別處置
甲 一般累犯主義
乙 特別累犯主義
丙 折衷主義
第二節 對於將犯之消弭
第一 視察
一 注意其出入之地點
二 注意其隨行之伴侶
三 注意其往來之友人
四 注意家宅之設備
五 注意家宅之供給
第二 搜檢
一 搜索
二 檢查
第三 預戒
一 訓戒
二 監視
三 責付
四 監禁
第四 制止
一 直接制止
二 間接制止
第三節 對於未犯之防杜
第一 使無業者有業
一 廣設習藝所
二 保障實業
甲 入股之危險
乙 開礦之困難
丙 設立工廠之困難
三 設立職業籌劃所
四 設立資本貸出所
五 移民墾荒
六 遊蕩之取締
第二 使有業者安業
一 訂定調協勞資之辦法
二 嚴定官吏任用之程序
第三 個人性之療治
一 設立感化院
二 設立精神病院
三 擴充平民教育
第四 社會環境之改良
一 煙賭之取締
二 投機事業之取締
三 學說之取締
四 新法令之傳播
五 司法之持平
第四節 對於出獄人之處置
一 設法恢復出獄人之地位
二 設法介紹出獄人之職業
三 設立出獄人療養院
四 設立出獄人留養院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民國22[1933]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館藏信息
InfoField
D929.4/0717
主題
InfoField
預防犯罪
中圖分類
InfoField
D917
載體形態
InfoField
26,278頁

Licensing

[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09:50, 10 June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09:50, 10 June 20231,110 × 1,358, 319 pages (10.42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最新刑事政策學 (1/1) by 郭衛著 (batch task; nlc:data_416,04jh000891,76430; 民國圖書.2; 最新刑事政策學)

The following page uses this file: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