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01jh004379-12526 政治經濟學.pdf

From Wikimedia Commons,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 (1,239 × 1,754 pixels, file size: 39.64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480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

[edit]
政治經濟學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蘇〕拉比杜斯 〔蘇〕奧斯特羅維采諾夫合著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政治經濟學
Publisher
寒微社
Description

分9編:1.前於資本主義的構造(包括原始共產主義社會、奴隸制與封建主義3章);2.商品;3.貨幣;4.剩餘價值與資本;5.工資;6.資本的再生產與積蓄;7.資本的循環與周轉;8.社會資本的再生產與流通;9.剩餘價值轉化為利潤、平均利潤及其降低的趨勢

目錄
李達先生序
譯者小引
序論
第一節 關於政治經濟學對象的一般概念。生產力與生產關係
第二節 生產,分配與交換,[消費]
第三節 廣義的與狹義的政治經濟學
第四節 政治經濟學的黨派性。政治經濟學的伊里奇階段
第五節 在政治經濟學對象問題中機械論的與觀念論的曲解之批判
第一篇 前於資本主義的構造
第一章 原始共產主義
第六節 原始共產主義的發生,第一(前于氏族)時期
第七節 原始共產主義發展的第二(氏族)時期
第八節 原始共產主義社會的瓦解
第九節 關於原始共產主義問題的布爾喬亞理論與修正派理論之批判
第二章 奴隸制
第十節 原始共產主義的瓦解與奴隸制的發生
第十一節 奴隸制的生產方法之特徵。在希臘與羅馬帝國中的大奴隸生產之發展
第十二節 商業與貨幣高利貸資本在奴隸社會中的作用。在奴隸社會中的不生產者底消費
第十三節 奴隸社會的階段矛盾
第十四節 奴隸制之滅亡
第十五節 關於奴隸社會底布爾喬亞見解之批判
第三章 封建主義
第十六節 封建的剝削形態之一般特徵
第十七節 封建社會的發展在封建主義下的城市商業的作用
第十八節 封建主義的崩潰與滅亡。原始的資本積蓄
第十九節 關於封建主義底反馬克思主義的見解之批判
第二十節 單純商品經濟與資本主義經濟
第二篇 商品
第四章 商品及其二重性。創造價值的勞動之特性
第二一節 當作布爾喬亞社會的「細胞」以及當作資本主義生產方法研究之出發點看的商品
第二二節 商品底二重性使用價值與價值當作價值基礎的勞動
第二三節 具體勞動與抽像勞動
第二四節 單純勞動與複雜勞動
第二五節 個別勞動與社會一必需勞動。社會勞動生產性與價值
第二六節 結論在私的勞動與社會勞動間的矛盾——商品生產的主要矛盾。當作商品生產的主要矛盾之體現者看的商品之內在矛盾
第五章 價值形態
第二七節 價值實體及其外表。關於價值形態的一般概念
第二八節 價值之單純的或偶然的形態。價值之相對形態與等價形態
第二九節 價值形態的發展
第六章 商品拜物教及其神秘價值——商品生產運動之主要的法則
第三十節 商品生產之社會關係及其物的體現,商品拜物教的一般概念
第三一節 當作商品運動之主要法則看的價值
第七章 關於商品的馬克思——伊里奇學說與布爾喬亞的政治經濟學。關於商品的馬克思——伊里奇學說之曲解底批判
第三二節 布爾喬亞科學反對馬克思——伊里奇的勞動價值論的鬥爭。布爾喬亞學說底批判
第三三節 馬克思——伊里奇商品論之觀念論曲解底批判
第三四節 關於商品與價值的學說之機械論曲解底批判「均衡論」與「勞動支出法則」之批判
第三篇 貨幣
第八章 貨幣底本質及其機能
第三五節 貨幣底本質
第三六節 貨幣底機能當作價值尺度看的貨幣價格與價值
第三七節 當作價值尺度與價格本位看的貨幣機能
第三八節 當作流通手段看的貨幣商品底變態
第三九節 貨幣流通為流通所必需的貨幣量
第四十節 鑄幣當作價值標誌的貨幣虛價貨幣與紙幣之發生
第四一節 單本位制與複本位制自由鑄造與強制鑄造
第四二節 在字之本義中的貨幣當作儲存物看的貨幣
第四三節 當作支付手段看的貨幣
第四四節 信用貨幣的發生信用貨幣與紙幣的區別
第四五節 世界貨幣
第四六節 匯兌國際清算總結
第九章 紙幣布爾喬亞的貨幣論與曲解馬克思——伊里奇貨幣論的批判
第四七節 紙幣的發生及其本質紙幣與黃金
第四八節 通貨膨脹及其意義
第四九節 戰時及戰後的貨幣流通各資本主義國底貨幣流通現狀
第五十節 布爾喬亞的貨幣論
第五一節 社會——民主派之曲解馬克思的貨幣論
第十章 在蘇聯經濟中的商品與貨幣
第五二節 馬克思與伊里奇論共產主義與社會主義的學說
第五三節 蘇維埃經濟
第五四節 蘇聯的商品形式之特性
第五五節 在蘇聯經濟規律性問題上的布爾喬亞光復的,托洛茨基主義的與右派機會主義的曲解之批判
第四篇 剩餘價值與資本
第十一章 貨幣之轉化為資本
第五六節 資本底一般公式及其矛盾
第五七節 勞動力之商品化
第五八節 勞動力這一商品底價值與使用價值
第十二章 剩餘價值的生產
第五九節 勞動過程與剩餘價值之形成過程資本的一般概念
第六十節 不變資本與可變資本
第六一節 榨取率
第六二節 布爾喬亞的與社會——民主派的資本論之批判
第六三節 在蘇聯的社會主義經濟中剝削之不存在
第十三章 絕對剩餘價值的生產
第六四節 絕對剩餘價值勞動日與其界限
第六五節 為勞動日而鬥爭
第六六節 相對剩餘價值的生產
第六七節 絕對剩餘價值與相對剩餘價值
第十四章 資本主義發展底三階段和相對剩餘價值
第六八節 單純協業
第六九節 工場手工業
第七十節 社會的分工和工場手工業的分工。各個企業內的生產組織化和全社會內的生產無政府狀態間之矛盾
第七一節 機械與大工業
第七二節 資本主義之發展與榨取之增大
第七三節 資本主義與在智力勞動和體力勞動間的矛盾之發展
第七四節 資本主義的根本矛盾及其發展
第七五節 社會主義協業與生產力之發展
第五篇 工資
第十五章 關於工資的一般概念。工資的形式
第七六節 工資——勞動力價值的轉形
第七七節 工資的形式計時的工資
第七八節 計件工資
第七九節 工資的賞與形態
第八十節 額外勞動工資的其他形態
第八一節 現物工資與貨幣工資
第八二節 名目工資和實質工資
第八三節 工資之國民的差異
第十六章 布爾喬亞的與社會——民主派的理論之批判蘇聯的工資問題
第八四節 布爾喬亞的與社會——民主派的工資論
第八五節 蘇聯工資的特性
第六篇 資本的再生產與積蓄
第十七章 再生產及積蓄之一般概念
第八六節 再生產之概念
第八七節 資本主義的單純再生產
第八八節 資本主義的擴大再生產
第十八章 資本積蓄與大生產底長成
第八九節 資本的集積與集中
第九十節 資本的有機構成及其隨資本主義的發展而高度化
第十九章 資本的積蓄與勞動階級的地位
第九一節 在以不變的技術為基礎的積蓄下之勞動者底工資
第九二節 技術的成長與勞動階級的地位
第九三節 預備軍及其對於工作的影響
第二十章 資本主義積蓄的一般法則資本主義積蓄與社會主義積蓄
第九四節 勞動階級的貧窮
第九五節 職工組合及其在為工資而鬥爭中的作用伊里奇論階級鬥爭之工團主義的與革命馬克思主義的暸解
第九六節 資本主義積蓄之史的趨勢
第九七節 在蘇聯經濟中社會主義關係的擴大再生產(社會主義的積蓄)
第七篇 資本的循環與迴轉
第二十一章 資本的循環
第九八節 資本循環的一般概念循環的三個階段與三種形態
第九九節 當作運行看的資本
第二十二章 資本的迴轉
第百節 資本迴轉的一般概念生產時期與流通時期生產時期
第百零一節 流通時期流通費
第百零二節 固定資本與流通資本
第百零三節 固定資本流通的特性固定資本的還原
第百零四節 在再生產中迴轉資本的間斷與補充資本的必需性剩餘價值的資本化與閒放的貨幣手段之一時的積蓄
第百零五節 資本迴轉的一般速率資本迴轉的速率及其對於藉這資本而榨取得的剩餘價值量之影響
第二十三章 關於馬克思底資本流通學說之觀念論與機械論的曲解
第百零六節 關於馬克思——伊里奇的與布爾喬亞的政治經濟學中的流通問題解釋之一般的評註。社會民主派的流通論之批判
第百零七節 關於流通說之機械論的曲解
第八篇 社會資本的再生產與流通
第二十四章 關於社會資本的再生產與流通的馬克思——伊里奇學說
第百零八節 社會資本的運行與各別資本運行之區別資本主義的矛盾及其在社會資本運行中的表現
第百零九節 馬克思先輩的社會資本之再生產與流通的問題
第百十節 在簡單再生產的條件下社會資本全部的運行
第百十一節 擴大再生產
第二十五章 曲解社會資本再生產論的批判馬克思的圖表應用於蘇聯經濟的問題
第百十二節 社會民主派曲解馬克思底社會資本再生產論的批判
第百十三節 徒干伯拉諾夫斯基的市場論之批判
第百十四節 盧森堡的再生產論之批判
第百十五節 馬克思圖表對於蘇聯經濟之適用性的問題
第九篇 剩餘價值的轉化為利潤平均利潤及其降低的趨勢
第二十六章 生產費與利潤利潤率
第百十六節 引言
第百十七節 生產費
第百十八節 利潤與利潤率
第百十九節 決定利潤率高度的因素
第二十七章 平均利潤率的形成生產價格
第百二十節 平均利潤率的法則及其意義
第百廿一節 生產價格的一般概念
第百廿二節 生產價格與價值
第百廿三節 價值轉化為當作商品資本主義經濟之史的發展的產物看的生產價格
第百廿四節 在社會價值中個別價值之對等額外利潤
第百廿五節 關於馬克思——伊里奇底平均利潤與生產價格學說的曲解之批判
第百廿六節 論在「資本論」第一卷與第三卷間之歧異的意見
第百廿七節 在蘇聯經濟中的「利潤」與價格的問題
第二十八章 平均利潤率下降之趨勢的法則及其意義
第百廿八節 平均利潤率下降之趨勢的法則使下降遲緩的反作用的傾向
第百廿九節 利潤率低落的傾向與資本主義的生產方法的矛盾的發展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民國24[1935]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館藏信息
InfoField
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中心 國家圖書館
主題
InfoField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中圖分類
InfoField
F0-0
拼音題名
InfoField
zheng zhi jing ji xue
載體形態
InfoField
458頁

Licensing

[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22:09, 10 June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22:09, 10 June 20231,239 × 1,754, 480 pages (39.64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政治經濟學 (1/1) by (蘇)拉比杜斯,(蘇)奧斯特羅維采諾夫合著 (batch task; nlc:data_416,01jh004379,12526; 民國圖書.1; 政治經濟學)

The following page uses this file: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