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01jh004362-12680 地方銀行概論.pdf

From Wikimedia Commons,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 (1,239 × 1,754 pixels, file size: 25.58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329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

[edit]
地方銀行概論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徐學禹 丘漢平編著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地方銀行概論
Publisher
福建省經濟建設計劃委員會
Description

內分10章。講述中外地方銀行之沿革、現狀、業務、法務、與中央銀行的關係等,其中以本國地方銀行為主。附錄銀行等法規章程及全國省銀行、分支行一覽表等共13種

目錄

凡例
第一章 總論
第一節 銀行之發生與發展
巴比倫
希臘
羅馬
意大利
英國
法國
德國
美國
日本
俄國
中國
第二節 銀行之組織及分類
第一項 銀行之組織
銀行組織分類之標準
董事會
總行制與總管理處制
第二項 銀行之分類
以銀行地位為標準
以營業地域為標準
以有無特權為標準
以主要業務為標準
本書所采分類標準
第三節 地方銀行制度之趨勢
第一項 地方銀行之界說
以地方銀行與國家銀行對立而言
以營業之地域而言
第二項 地方銀行制度之動向
集權化
合併化
分行處之功能
蘇聯以分行制代替地方銀行
第二章 歐美日本之地方銀行
第一節 英國之地方銀行
第一項 英國銀行業之系統
英本國之行政區域
英格蘭及威爾士
蘇格蘭
愛爾蘭
地方銀行之內容
第二項 四大行政區之地方銀行
一 英格蘭(包含威爾士)
地方銀行產生之原因
地方私營銀行之增加
信託儲蓄銀行
私營地方銀行之消解
合併化之進展
二 蘇格蘭
地方銀行之勃興
兼併時期
信託儲蓄銀行
三 北愛爾蘭
地方銀行之發生
股份銀行代替地方銀行
第二節 法國之地方銀行
國家銀行之專利
地方銀行之發展
信用銀行之競爭
地方銀行之業務
第三節 德國之地方銀行
邦銀行及省銀行
儲蓄銀行
合作銀行
抵押銀行
銀行合併
第四節 日本之地方銀行
日本地方銀行包含三類
普通銀行
特殊銀行
儲蓄銀行
第五節 美國之地方銀行
一 自由銀行時代(一八六三年之前)
邦銀行之創立
邦銀行之種類
邦銀行之增加
二 國民銀行時代(一八六三——一九一三年)
邦銀行改組為國民銀行
國民銀行之增加
三 聯邦準備制度(一九一三年以後)
聯邦準備條例之內容
聯邦準備制之效能
一九一三至二九年間之發展
一九三三年之恐慌
一九三三銀行法
一九三五銀行法
聯邦土地銀行
第三章 本國地方銀行之沿革
第一節 地方銀行之萌芽
第一項 錢業之地位
初期之錢業
清代錢業分兩派
票莊之發達
票莊之失敗
錢莊發展之過程
錢莊之業務
錢莊為我國舊式銀行
錢莊為舊式地方銀行
錢莊漸為新式地方銀行所代替
第二項 省立銀行之創設
新式地方銀行分三類
初期新式地行僅省銀行足稱
省銀行之產生
省銀行大激增
省銀行之陸續設立
第二節 初期省立銀行之失敗
第一項 失敗之普遍及其原因
失敗之涵意
失敗之普遍
統一破裂為失敗主因
第二項 各行失敗之經過
初期成立之省銀行幾全停閉
停閉過程
第三節 地方銀行之趨入正軌
一 省銀行
省銀行之復興
東三省之金融
二 市銀行
三 縣銀行
縣銀行之創設
縣銀行之內容
第四章 本國省銀行之現狀
概述
江蘇銀行
山西省銀行
浙江地方銀行
江西裕民銀行
河南農工銀行
江蘇省農民銀行
湖北省銀行
湖南省銀行
河北省銀行
江西建設銀行
新疆省銀行
陝西省銀行
寧夏省銀行
廣東省銀行
山東省民生銀行
廣西銀行
富滇新銀行
福建省銀行
四川省銀行
安徽地方銀行
西康省銀行
甘肅省銀行
貴州銀行
第五章 本國省銀行之比較觀
第一節 組織與管理
資本來源
董監組織
總行制與總管理處制
行長或經理
內部組織
第二節 資力及規模
第一項 資本公積與存款
二十五年底資力統計
資本
公積金
存款
戰時資本之增加
第二項 分支行處
戰前
戰後
第三節 業務範圍
本國銀行之一般業務
省銀行業務之分析
存款
放款
有價證券投資
買賣金銀
匯兌
信託業務
儲蓄
發行
第六章 本國之市縣銀行
第一節 市銀行
戰前陣容
出資狀況
資本及存款
特種業務
戰時變化
廣州市立銀行
南昌市立銀行
南京市民銀行
上海市銀行
青島市農工銀行
北平市銀行
天津市市民銀行
昆明銀行
第二節 縣銀行
組織狀況
資本
統計表
第七章 地方銀行之法務
第一節 銀行與法律之關係
銀行在法律上之性質
銀行與法律之關係分二類
事務關係
業務關係
第二節 外國地方銀行特別法規
一 英國
二 德國
人民銀行
土地銀行
抵押銀行
三 日本
農工銀行
儲蓄銀行
第三節 本國地方銀行特別法規
第一項 省市銀行特別法規
全國經濟會議之提案
設立省銀行及發鈔辦法
發行一元券及輔幣券辦法
省地方銀行監理員章程
改善地方金融機構辦法綱要
第二項 縣銀行之特別法規
農工銀行事務局
農工銀行條例
現行縣銀行法
第八章 地方銀行經營論
第一節 本章之旨趣
討論分事務業務兩點
討論對象以本國為限
第二節 省銀行之經營
第一項 事務問題
一 資本來源及數額
省營民營及合資之利弊
資本數額問題
全國經濟會議關於地行資本之主張
物價與資本額
二 董監組織問題
應采分權制之理由
名稱應趨一致
三 分行制度與營業區域
銀行組織由獨立而分立
獨立組織之缺點
分行制之便利
本國省銀行分行發達之經過
設立省外分行問題
第二項 業務問題
一 營業範圍與業務重心
二 戰時業務之演進
特殊演進
共通軌道
第三項 省銀行之相互聯繫
法規上之依據
省銀行之自動聯合
財部召集之金融會議
東南五省聯合辦事處
第三節 市銀行之經營
本旨及組織
業務範圍
盈餘處理
聯繫問題
第九章 國家銀行與地方銀行之關係
第一節 國家銀行之職能
國家銀行之基本任務
國家銀行之活動方法
第二節 外國國家銀行與地方銀方之關係
一 英國制度
英國金融市場之習慣
貼現
公開市場政策
二 歐陸制度
歐陸國家貼現方式
發行政策之運用
三 美國制度
金融市場之特點
貼現市場
公開市場運營
四 日本制度
第三節 本國國家銀行與地方銀行之關係
第一項 關係之展開
中國銀行時代
三行合力時期
國家銀行地位之增進
第二項 內容之分析
一 發行兌換券與領用兌換券
二 貼現與放款
三 存款準備之保管
第十章 本國地方銀行之展望
第一節 省銀行之歸趨
第一項 一般趨勢
資本
分行
業務
第二項 多行制與一行制
多行制之歷史
多行制之理論基礎
實現多行制之阻力
第二節 縣銀行之前途
縣銀行不發達之原因
縣銀行之資本數額問題
附錄
一 銀行法
二 非常時期管理銀行辦法
三 儲蓄銀行法
四 縣銀行法
五 縣銀行章程準則
六 管理各省省銀行或地方銀行發行一元券及輔幣券辦法
七 設立省銀行或地方銀行及領用或發行兌換券暫行辦法
八 省銀行或地方銀行印製輔制券暫行規則
九 省地方銀行監理員章程
十 縣鄉銀行總行章程
十一 地方金融機關辦理小工商業貸款通則
十二 全國省銀行一覽表
十三 全國省銀行分支行處表
浙江地方銀行
安徽地方銀行
江西裕民銀行
山東省民生銀行
河南農工銀行
湖北省銀行
湖南省銀行
福建省銀行
廣東省銀行
廣西省銀行
四川省銀行
西康省銀行
甘肅省銀行
富滇新銀行
陝西省銀行
江蘇省農民銀行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民國30[1941]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館藏信息
InfoField
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中心 國家圖書館
主題
InfoField
銀行
中圖分類
InfoField
F830.3
拼音題名
InfoField
di fang yin hang gai lun
載體形態
InfoField
290頁

Licensing

[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22:07, 10 June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22:07, 10 June 20231,239 × 1,754, 329 pages (25.58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地方銀行概論 (1/1) by 徐學禹,丘漢平編著 (batch task; nlc:data_416,01jh004362,12680; 民國圖書.1; 地方銀行概論)

The following page uses this file: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