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01jh003589-12503 國際貿易論.pdf

From Wikimedia Commons,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 (1,239 × 1,754 pixels, file size: 21.3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424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

[edit]
國際貿易論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美〕韜雪格(F.W.Taussig)原著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國際貿易論
Publisher
正中書局
Description

分三部分,共30章。第一部分闡述有關國際貿易的理論問題;第二部分分論英、美、加、德、日等發達國家的貿易政策及貿易狀況;第三部分討論不同貨幣制度下進行國際貿易的性質和技術問題

目錄
第一部 理論篇
第一章 三種事例
初步的假定
生產費之三種差別絕對差均等差比較差
第二章 生產費之絕對差
在最簡單狀態下兩種貨物之交換
物物交易條件
通貨之使用於貿易
國內供給價格
生產費之絕對差與兩種貨物交換之可能性
高貨幣工資之國家從交易方面之利得較大
生產費之絕對差大概發現於熱帶及溫帶諸國家之對外貿易
第三章 生產費之均等差
在生產費均等差狀態下所生產之貨物不能互為交換
貨幣工資及國內供給價格之運用與物物交易條件之考察
貨幣工資依勞動效能之差異而自行調整
第四章 比較生產費
生產時比較利益之二形式——較大利益與較小不利益
在物物交換下比較利益之運用
在貨幣施用於交易狀態下比較利益之運用
需要之變動對於物物交易條件之感應
物物交易條件之變動反映於貨物收入之變動
所謂物物交易條件變為有利或不利之解釋
對於外國貨物需要之伸縮性與物物交易條件之感應
對於國內貨物需要之伸縮性為一重要因素
第五章 各國之工資與物價國內價價格與國際價格
國際貨物與國內貨物之區別
高貨幣工資未必為高貨價之成因
何者決定貨幣工資與實質工資之範圍
高貨幣工資未必為一國幸福之所寄
錯誤觀念——貨幣工資具有國際平等之趨勢
貨幣工資與國內價格之關係
國內物價之推移最明顯表見於貨幣收入之推移
第六章 不同工資非競爭集團
一國貨物價格並不與生產時所需必要勞動量相符合工資費用之差異由於職業勞動者非競爭集團之存在
低工資費用可使勞動費用之比較不利益轉成比較利益
非競爭集團與國際貿易之關係
非競爭集團之相對地位及決定各集團員數之因素
相互的國際需要與相互的國內需要之關係
第十九世紀後期德意志之化學工業可為非競爭集團對於國際貿易之影響的例證
同時代美國產業不熟練勞工之雇用為可例證
第七章 資本與利息
原料費用應解釋為過去之利息與工資因而不能視為獨立的因素
利息支付對兩國貨物具有相同關係者則單純的利率差異不足以變更貿易狀態
某種貨物之單獨的利息支付亦不足以變更貿易狀態
利率的差異對於生產各種貨物時需要不同數量資本者對於國際貿易具有影響
此種影響之數量上的重要性
若干國家之資本較其他國家為有效的使用
資本有效使用產生比較利益之例證
鐵道運費率之低廉可以說明資本有效使用之可能性
第八章 不同生產費報酬遞減報酬遞增
關於不同生產費貨物之交易
不同生產費與國際貿易及地租之關係
不同生產費同樣發見於農業及製造工業
人的因素為工業生產費用差異之主要原因而於農業則否
歸功於自然因素之卓越生產力不能移動歸功於人的因素之生產力可以移動
此種差異對於國際貿易效果之一可以保護關稅之運用為例證
報酬遞增之意義
內部經濟與外部經濟
基於人的因素的利益是積集的然未必永久持續下去其於國際貿易之影響
以採礦業為例證
第九章 不同利益
兩種以上貨物交換時各種物物交換之可能性各種生產效能下之例證
需要之變化引起物物交易條件之差異
一切輸入貨物之綜合的需要對於物物交易條件之影響從需要變化所引起新的交易條件如何適應於貨幣物價及貨幣所得之狀態
第十章 二國對於第三國之競爭
當兩國或兩國以上對第三國競爭時各種物物交易條件之可能性
任何一國對於某種貨物需要之增加引起所有國家物物交易條件之變化
從國際貿易獲得低廉貨物之二方法
三國間更復難的交換變化之例證
在貨幣物價及貨幣所得狀態下之考察
第十一章 商品以外之國際交易——納貢賠款海外旅行者之消費
商品貿易以外國際支付之繼增重要性
由國際支付所引起物物交易條件變更之實例
所謂貿易順差與貿易逆差
由納貢或賠款所造成價昂之二理由因其足以減少一國貨物之數量與在輸入時基於不利條件
總物物交易條件與純物物交易條件之區別
需要之伸縮性對於兩種交易條件之感應
國際貨價中之無形項目對於物物交易條件之感應不同
對於賠款與施行者費用影響之比較觀
饋贈與慈善事業之匯款
第十二章 商品以外交易項目國外放款與利息支付海運費用
一國人民之國外放款足以引起放款國現金之外流
對外放款直接引起貨物輸出時可以代替現金之外流
借款國依資本之移動具有二重利得輸入貨物供給之增加與在取得輸入貨物時基於有利之交易條件
由於國際支付之累積利得傾向遞減當年年利息支付超過每年借入時此二重利得即由借款國轉入放款國享有
此種變化系經現金流動貨幣物價及貨幣所得之修正而活動
資本輸出之不規則性
一國在借入初期具有輸入超過迄至後期具有輸出超過
從有利物物交易條件至不利物物交易條件之轉變所引起之損益不能精確平衡
國際貸借表中之海運費用
海運費用對於物物交易條件之效果與旅行者費用相同
海運費用讓由輸出國負擔之狀態
輸入c.i.f及輸出f.o.b.之評價方法引起統計上的困難問題
第十三章 進口稅與物物交易條件
收入稅對於輸入貿易之效果
物物交易條件對課稅國轉成更為有利
保護稅對於輸入貿易之類似效果
物物交易條件之更為有利適以抵衡他方面之損失
此項利得之存在只以其他國家並不採用同等政策為限
對於美國此種可能地位之考察
第二部 檢證問題
第十四章 檢證問題序論
抽象的分析方法限於初步應用
若干國際貿易現象顯與理論相符合
世界之物價與工資具有一致之傾向乎
國際工資及物價間之絕大差異見於英國與印度間見於英國與歐洲大陸間
貨幣工資之高低非為促進抑阻撓國際貿易之因素
西歐與東方間工資與物價之差異及其對於推理之關係
第十五章 勞動費用之差異
勞動費用及會計員之所謂原價
煤礦業勞動效能之國際間的比較觀
磚瓦業勞動效能之國際間比較觀
美國與德意志釀酒業之比較觀
英國與美國每人產鐵量之調查
美國生產之優異性及其原因
英美兩國馬口鐵業之生產比較觀
英美兩國製糖業之生產比較觀
就牛酪業及製冰業加以考察
玻璃手工業與玻璃機制業生產效能之比較觀
日本與美國棉紡織業之對照
第十六章 美國之比較利益與保護政策
美國保護政策之成效可依比較利益之原則加以考察
美國在農產品所得比較利益之因素
自然與人為因素之相互作用如何取消抑招致甜菜糖業之比較利益
就植麻業加以考察
就鋼鐵業加以考察
對於美國紡織工業之考察
美國人使用機器之特性
第十七章 國際支付與貨幣制度之關係
貨幣數量說某種形式之承認對於國際貿易學說之重要性
現金移動與物價變動之影響一點誠屬重要
果真一切交易媒介物感應於現金之移動乎
銀行貼現率首先感受現金移動之影響
儲金與現金準備之關係
英國貨幣制度對於現金運動之感應性
以加拿大為例證
以美國一八七九——一九一四年之間實況為例證
現金輸入或可引起物價之提高
歐洲各國貨幣制度之感應性
戰後聯邦準備制度下美國之貨幣制度
第十八章 國外匯兌與證券之國際運動
銀行家及經紀人之匯兌業務使現金運動減至最低限度
國際匯兌之操縱
國外支付差額之維持
證券之國際移動
關於國際投資運用之證券的短期運動
證券之移動與其緩和匯兌率之急切漲落有時反足搗亂之
一國國際收支平衡不能維持時終必招致國際間現金之再分配
時間因素之重要性
第十九章 檢證問題與加拿大之國際貿易
一九○○——一三年間舉借外債為加拿大國際貿易之重要事象
商品輸入之超過
現金流入與加拿大銀行負債之擴張
加拿大之補助準備庫
加拿大之匯兌率
加拿大物價之提高
輸出物價之提高不及國內物價但較輸入物價為甚
在輸出項目中許多國內生產品之消失
大部商品非從英國乃從美國輸入
貿易差額與國際收支之修正
加拿大之經歷可為李嘉圖理論本質之例證
本文結論與實驗相似
第二十章 檢證問題與英國之國際貿易
一八五二年前輸出超過及其後之輸入超過
國外投資利息之漸增及海運收入之增加為英國貿易趨勢逆轉之原因
資本輸出及其在商業循環各時代中之差參
一八八○年前事態之考量非為駁斥抑證實一般的理論
第二十一章 英國國際貿易——大戰前之交易條件
一九○四年後入超銳減由於資本輸出之激增
對於總物物交易條件及純物物交易條件之影響
一八九○年及一九一○年之總物物交易條件不若一九○○年之有利益
純物物交易條件呈現同樣趨勢
變化的途徑與理論相符合
以加拿大之事態相對照
一九○○年後總及純物物交易條件之成為更有利益
英國金之移動通用媒介物及物價之關係較加拿大更為複雜
國際支付與貨物移動之關係的淆混
第二十二章 一八七一年法德賠款與國際貿易之關係
賠款額及其性質
賠款基金之募集
賠款之移交德意志
賠款資金之一部藉助於法人對外投資的移讓
法蘭西運動證券之方法不適於非政治性質之巨額支付
德意志對於賠款資金之運用
對於德意志人民之影響
現金流入之持續
通貨膨脹與物價之提高
德意志一部份交易〓數年之久其影響之不易解釋
亞丹斯密說明的不滿意
李嘉圖說明之不能及於全體
德意志經驗暗示此種說明
時間因素重要性之再考察
第二十三章 檢證問題與美國之國際貿易(一)
一八七三年前後之貿易差額
一八七三年之恐慌引起急激的逆轉
一八六○年前銀行及金融制度之混亂加重分析之複雜性
一八六○——七九年間事態為脫節匯兌下貿易之一例李嘉圖學說之不適用
金本位制恢復後因國內金供給增加致分析不明
農作物的變動及銀問題亦為分析不明之成因
有價證券之不規則的運動亦為分析不明之成因
第二十四章 檢證問題與美國之國際貿易(二)
一九○○年後之狀勢國際貿易數量之驚人的膨脹隨着供給的增加
確定的輸出超過
輸出超過之說明
貿易差額與支付差額之比較與理論所推定者相一致
然總及純物物交易條件未必與吾人期待者相一致
可能的說明歸功於保護關稅之效果
第二十五章 檢證問題與美國國際貿易(三)
一九一四年之恐慌及其回復
國外對於美國貨物需要之激增同時隨着巨額金的輸入
交戰國借款的投資於美國藉以抵付美國的貨值
美國有價證券的收回
李嘉圖國際貿易學說的不適用
美國參戰後其國庫對於聯合國的貸款
巨額貸款與巨額輸出之直接關係
物價騰貴與聯邦準備制度
大戰後國際收支平衡之變遷商品外項目之分析
美國成為巨額資本的輸出國——自債務國至債權國地位之突然的轉變
大戰後金移動對於美國貨幣制度之影響一點並不與理論要旨相符合
輸出入貿易平衡的解釋
將來貿易趨勢之推測
第三部 不換紙幣下之國際貿易
第二十六章 基礎的概念
在缺乏現金移動時經過物價平準與貨幣所得之國際調整的機構必然差異
匯兌國外匯兌紙幣匯兌現金匯兌及脫節匯兌等名詞之解釋
李嘉圖學派對於不換紙幣之於國際貿易影響解釋之不當
卡塞爾的購買力平價說
關於具有不同貨幣本位國家間最單純狀態下國際貿易之分解
急激而大的搗亂因素對於國外匯兌價格之影響
國外匯兌之價格可不依一國物價平準變動之關係而變動
所謂國際支付金額衝激說
匯兌率的變動得在某一時期激勵輸出
在脫節匯兌下具有正常的國外匯兌率否
匯兌率的變動對於國內物價輸出物價及輸入物價之影響
脫節匯兌下的最後結果與現金狀態下相同
物物交易條件之變動
匯兌率及物物交易條件變動之限界
結論
附錄
第二十七章 脫節匯兌之研究
貨物移動同時為國外匯兌率變動之原因與結果
物物交易條件依需要變化而修正需要之變化通常為徐徐的因而分析困難
供給之變動易於感覺然其效果通常在第一時期易於追究
金本位國與銀本位國間之匯兌
英國與印度間貿易之考察
匯兌率與貨物移動同樣的為貨物移動之原因與結果
單純的銀之金價的變動為一複雜因素
第二十八章 投機匯兌之安定金匯兌本位
脫節匯兌之短期間的變動
脫節匯兌下投機交易之重要性
投機果能減輕紙幣匯兌率之動搖否
投機與基本力之關係
根本狀態變化之急激或緩和其感應因而不同
投機不能更動終局的結果
匯兌安定策之應用及其效果
金匯兌本位不過為匯兌安定策之一種
匯兌安定策之利益
確定匯兌率不能與相對物價及收入相符合時引起困難問題
利率的變動果能永久修正根本因素之力乎
主張金匯兌本位及管理通貨者不容忽視長期間的問題
第二十九章 關於紙幣數量變動之影響
漸進的減價與安定的減價之區別單純的紙幣數量之增加未必為輸出獎勵金
銀匯兌下之狀態
紙幣國匯兌率之上漲甚於物價時才為輸出獎勵金
然匯兌率之上漲有較物價落後者因而轉成輸入獎勵金
輸出獎勵金之耐久性須視輸出貨物供給如何而定
紙幣大量增髮結果使適度的膨脹成為不可能
紙幣減價招致資金逃匿且其自身成為輸出獎勵金
第三十章 不換紙幣下之經驗
適切的歸納研究之缺乏
一八六六——七九年之美國提供適切立證之一例
格累安氏物價移動與國際貿易之分析
結果與理論所期待者相一致
對於複雜現象過分單純化分析之危險
關於終局結果之未有結論
威廉氏對於阿根廷貿易的分析
貨物移動隨着巨額借入此點與理論相符合
紙幣數量與金價相一致
金之升水滴落足以阻礙輸出
關於阿根廷經驗解釋之限制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民國32[1943]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館藏信息
InfoField
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中心 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中心
主題
InfoField
國際貿易-經濟理論 經濟理論-國際貿易
中圖分類
InfoField
F74
拼音題名
InfoField
guo ji mao yi lun
載體形態
InfoField
[15],406頁

Licensing

[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20:21, 10 June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20:21, 10 June 20231,239 × 1,754, 424 pages (21.3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國際貿易論 (1/1) by (美)韜雪格(F.W.Taussig)原著 (batch task; nlc:data_416,01jh003589,12503; 民國圖書.1; 國際貿易論)

The following page uses this file: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