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01jh002567-11600 經濟學原理.pdf

From Wikimedia Commons,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 (4,666 × 7,066 pixels, file size: 59.18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635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

[edit]
經濟學原理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吳世瑞著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經濟學原理
Publisher
商務印書館
Description

內分序論、消費論、生產論、價值論、分配論5編,共37章,詳細論述有關的各項原理

目錄
第一編 序論
第一章 經濟學之性質
第一節 經濟學之意義
第二節 經濟學之目的
第三節 經濟學之範圍
第四節 經濟學之定義
第五節 經濟學上之原理
第六節 經濟學與其他科學之關係
第七節 研究經濟學之方法
第二章 經濟制度
第一節 概論
第二節 經濟制度之類別
第三節 現代經濟制度之特點
第四節 現代經濟制度之限制辦法
第三章 經濟學上各種基本概念
第一節 名詞解釋之必要
第二節 願望與欲望
第三節 物及其效用
第四節 物之分類
第五節 消費物與生產物
第六節 財富與勞務
第七節 財富之特質
第八節 個人財富與社會財富
第九節 財富與進益
第十節 財富與錢幣
第十一節 財富與產權
第十二節 財富與價值
第十三節 生產與消費
第二編 消費論
第一章 總論
第一節 消費之意義
第二節 消費之種類
第三節 消費與生產之關係
第四節 消費之進化
第五節 消費論在經濟學上之地位
第二章 欲望之分析
第一節 欲望為經濟行為之動機
第二節 欲望之種類
第三節 欲望之特點
第四節 欲望之進展
第五節 改進欲望之途徑
第三章 彈性之研究
第一節 釋彈性
第二節 彈性因物價而異
第三節 彈性因物而異
第四節 彈性因人而異
第五節 彈性因時而異
第六節 彈性因幣價而異
第七節 彈性表示法
第四章 效用之研究
第一節 物之效用
第二節 效用之變更
第三節 總效用與效用之強度
第四節 最後效用之變更
第五節 負的效用與無效用
第五章 物品用途之選擇
第一節 數量上之分配
第二節 金錢上之分配
第三節 時間上之分配
第四節 偏重現在
第五節 注意將來
第六節 歷久性與占有欲
第六章 消費者之剩餘
第一節 消費者剩餘之概義
第二節 消費者剩餘與個人需求
第三節 物價不足代表其效用
第四節 物價與效用背馳
第五節 總效用視替代品與相輔品為轉移
第六節 必需品之消費者剩餘小
第七節 物質享受與精神享受
第三編 生產論
第一章 總論
第一節 生產之意義
第二節 效用之創造
第三節 生產要素
第四節 資本物與資本價值
第二章 分工
第一節 分工之重要
第二節 分工之種類
第三節 分工之利益
第四節 分工之弊害
第三章 實業區域
第一節 實業區域之產生
第二節 原料易獲
第三節 鄰近市場
第四節 水力便利
第五節 氣候適宜
第六節 工資低廉
第七節 投資踴躍
第八節 發軔較早
第九節 結論
第四章 大規模之生產
第一節 概論
第二節 大規模生產之利益
第三節 擴大市場
第四節 運用專精
第五節 採用機器
第六節 促進營業
第七節 利用副產
第八節 改善信用
第九節 解除糾紛
第十節 結論
第五章 大規模生產之限制
第一節 概論
第二節 督促較難
第三節 費用過鉅
第四節 銷路有限
第五節 人性缺憾
第六節 有害之競爭
第七節 限於營業之性質
第八節 協力合作
第九節 結論
第六章 生產組織
第一節 何謂企業家
第二節 企業家之選擇
第三節 企業家之任務
第四節 資本金之限制
第五節 企業之管理
第六節 企業之種類—獨資企業
第七節 公司之類別及其性質
第七章 加迭爾與托辣斯
第一節 概論
第二節 加迭爾之組織
第三節 加迭爾之種類
第四節 加迭爾之利弊
第五節 托辣斯之組織
第六節 托辣斯之種類
第七節 托辣斯之利弊
第八節 防遏加迭爾與托辣斯之方法
第九節 加迭爾與托辣斯之比較
第十節 結論
第八章 生產力遞減原則
第一節 概論
第二節 原則之釋義
第三節 原則之普遍應用
第四節 比例變動之原則
第五節 最低成本配合之原則
第六節 最高利潤之配合
第七節 邊際選擇
第九章 生產中之危險
第一節 生產中危險之性質
第二節 難定之原因
第三節 處置危險之方法
第四節 海琴
第五節 操縱市場
第六節 壟斷
第四編 價值論
第一章 總論
第一節 交易之重要
第二節 交易之利益
第三節 交易之場所
第四節 交易之標準—價值與價格
第二章 市場之分析
第一節 市場之意義
第二節 市場之進展
第三節 市場之限制
第四節 市場之職分
第五節 市場之種類
第六節 市場為推定原理之根據
第七節 結論
第三章 價值之概念
第一節 價值之意義
第二節 價值之認識
第三節 價值與估價
第四節 價值與價格
第四章 價值之起因與比量
第一節 勞力說
第二節 效用說
第三節 結論—效用與稀少
第四節 價值之比量
第五節 勞力時間說
第六節 勞力購買力說
第七節 價格說
第八節 金銀說
第五章 價值之決定
第一節 勞力說
第二節 成本學說
第三節 需求與效用說
第四節 均衡說
第五節 結論
第六章 需求之分析
第一節 概論
第二節 需求之性質
第三節 需求之種類
第四節 需求之彈性
第五節 需求之背景—邊際效用
第六節 應用邊際效用原則之困難
第七節 總效用與價值之決定無關
第八節 結論
第七章 供給之分析
第一節 供給之性質
第二節 供給之種類
第三節 供給之彈性
第四節 供給之背景—邊際成本
第五節 生產成本與物品稀少
第六節 成本之性質
第七節 心理成本之種類
第八節 生產費用之種類
第八章 供求律
第一節 概論
第二節 漸增成本
第三節 遞減成本
第四節 恆常成本
第五節 需求方面之限制
第六節 供求之變動
第七節 范常價值
第八節 聯合成本
第九節 聯合需求
第十節 投機與價值
第九章 獨占與獨占價值
第一節 概論
第二節 獨占之性質
第三節 獨占之分類
第四節 獨占價值
第五節 差別價格
第六節 獨占之限制
第七節 獨占價格是否為高價格
第五編 分配論
第一章 總論
第一節 分配之意義
第二節 估價與分配
第三節 生產力遞減原則與分配
第四節 經濟部分與契約部分
第五節 分配與產權
第六節 結論
第二章 論地租
第一節 概論
第二節 地租之意義
第三節 土地勞務之性質—土質與地位
第四節 地租之起因
第五節 地力之比量
第六節 礦產地租
第七節 地租公式
第八節 地租公式之修正
第九節 結論
第三章 地租問題
第一節 概論
第二節 地租之漲落
第三節 地價之決定
第四節 地租與物價
第五節 地租是否為勞苦的進益
第六節 地稅能否轉嫁
第七節 土地單一稅之利弊
第八節 土地應否私有
第九節 土地國有論
第四章 論利息
第一節 概論
第二節 利息之意義
第三節 利息之起因
第四節 利率之決定
第五節 利率之變動
第六節 利率與估價
第五章 利息問題
第一節 概論
第二節 利息不可廢除
第三節 利息能轉移儲蓄
第四節 儲蓄與國力
第五節 利息應視為成本
第六節 消費借款應付利息
第七節 利息之限制
第八節 我國利息問題與農工商業
第六章 論工資
第一節 概論
第二節 工資之意義
第三節 勞力之貢獻及其比量
第四節 工資之決定
第五節 勞力供給之特點
第七章 工資問題
第一節 概論
第二節 工資支付標準
第三節 工團組織與工資
第四節 生活程度與工資
第五節 工資是否屬於預支性質
第六節 悲觀的工資學說之剖白
第七節 最低工資立法問題
第八章 論利潤
第一節 概論
第二節 企業家之貢獻
第三節 利潤之意義
第四節 純利潤之來源
第五節 利潤之比量
第六節 利潤之決定
第七節 利潤非功能上之分配
第九章 利潤問題
第一節 概論
第二節 利潤之存廢
第三節 生產為利潤抑為服務
第四節 公平之報酬
第五節 逾分利潤之徵稅
第六節 利潤之將來
第十章 結論
索引
圖表目錄
甲 圖
一、二、三 欲望與物量之關係
四 彈性表示法
五 效用與物量之關係
六 生產力遞減
七 最低成本配合與最高利潤配合
八 需求曲線
九 富有彈性需求曲線
十 缺乏彈性需求曲線
十一、十二 供給曲線
十三 價高供給減少曲線
十四 價低供給增多曲線
十五 富有彈性之供給曲線
十六 缺乏彈性之供給曲線
十七 下降供給曲線之彈性
十八 上升左向供給曲線之彈性
十九 供給曲線與可惡性及可欲性之關係
二十 漸增成本曲線與需求曲線
二十一 遞減成本曲線與需求曲線
二十二 恆常成本曲線與需求曲線
二十三 固定需求曲線
二十四 固定價格與供給曲線
二十五 需求變動曲線
二十六 供給變動曲線
二十七 市場供給曲線與表解需求曲線
二十八 市場需求曲線與表解供給曲線
二十九 固定需求曲線與表解供給曲線
三十 固定需求價格與供給曲線
三十一 水平供給線與需求曲線
三十二 恆常成本與表解需求曲線
三十三 遞減市場供給曲線與表解需求曲線
三十四 遞減表解供給曲線與市場需求曲線
三十五 供求曲線與多數交點
三十六 恆常成本與范常價值
三十七 漸增成本與范常價值
三十八 遞減成本與范常價值
三十九 恆常成本與獨占價值
四十 漸增成本與獨占價值
四十一 遞減成本與獨占價值
四十二 經濟地租
四十三 求精務廣邊際耕種與經濟地租
四十四 地租漲落
四十五 地租與物價之關係
四十六 地租與地稅之關係
四十七 利率與儲蓄數量
四十八 資本數量與價值
四十九 利率之決定
五十 勞工生產力
五十一 工資之決定
乙 表
一 產品之結果
二 施肥後產品之結果
三 施肥後產品之結果
四 施肥後產品價值之結果
五 務廣與求精耕種所得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民國36[1947]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館藏信息
InfoField
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中心 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中心
主題
InfoField
經濟學
中圖分類
InfoField
F0
拼音題名
InfoField
jing ji xue yuan li
載體形態
InfoField
2冊(26,577,25頁)

Licensing

[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16:51, 10 June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16:51, 10 June 20234,666 × 7,066, 635 pages (59.18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經濟學原理 (1/1) by 吳世瑞著 (batch task; nlc:data_416,01jh002567,11600; 民國圖書.1; 經濟學原理)

The following page uses this file: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