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01jh001439-11009 社會問題體系.pdf

From Wikimedia Commons,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 (4,727 × 7,254 pixels, file size: 20.84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271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

[edit]
社會問題體系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日〕河田嗣郎著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社會問題體系
Publisher
華通書局
Description

目錄
第一章 社會問題之意義
理論上的問題與實際上的問題
多數問題之連鎖
社會問題之意義
現代人之要求
人類生存之根本義
生存之意義與社會生活
平等待遇之要求
不可誤解了平等二字
人格尊重與平等觀
平等觀的平等待遇之要求
進步之象徵
社會問題即是解放問題
理想與現實的不一致
富於思考的現代人
社會問題中所含的經濟的意義
所得乃是經濟條件
勞動問題之重要
第二章 社會問題發生之理由
兩方面的原因
思想方面
啟蒙運動及其結果
啟蒙時代之特徵
個人主義和功利主義
現時的經濟組織
需要與供給的分離
業務上的競爭
現制謳歌者之所見
組織化之必要及主張
對於獨占的努力
資本集中的傾向
中產階級之沒落和中產階級問題
營利主義的傾向
非營利的產業之衰亡
食糧問題
昔時的生產是以勞動為主的
徒弟服侍老閻不過是為要學習手藝
現時的生產是以資本為主的
無產者之勞動者化
資本主階級與勞動者階級的分離及其服從支配的關係
關係之永續性
分配操縱於資本主之手
分配之實際的意義和勞動之買賣
勞動之報酬與生產之結果斷絕了關係
生產費與除剩的關係
利害反觀與勞動問題之發生
階級的區別與平等觀相衝突
利得過重之時弊
第三章 對於社會問題的各種見地
關於各種弊害及對策的議論
議論中的二分派
(一) 自然主義的見地
自然主義的根本觀
勞動問題之否定
具體的弊害之承認
自然的發展
資本的發展之必要
勞動者優待之必要及其理由
(二) 社會主義的見地
經濟組織及其所固有的弊害
經濟組織之基礎及其所生的弊害
根本的治療之必要
社會的統制之必要
同一見地之下的各分派
有一派注重在否認財產制
有一派注重在否認企業制
因看法不同所生的分派之色別
(三) 社會改良的見地
中立的見地
根本組織之維持及弊害之改善
私有財產制和企業制之承認
自助和政策之必要
人心之改善和政策之施行
改良主義中的區分
關於人心改良的兩個立腳點
社會改良主義與社會主義的異點
第四章 社會政策之意義和任務
國家對於社會問題的態度和機能
國家之改良主義的立場
廣義的社會政策
現今的社會政策
經濟政策與社會政策
社會政策之中心
社會政策之階級的色彩
社會政策之實行及效力之限界
社會政策向企業家和消費者所課的負擔
勞動政策向勞動者所課的負擔
社會政策之社會的負擔
社會經濟上的負擔是不應當非難的
社會政策之難點
第五章 社會政策之法的基調和道德的基調
社會政策與個人自由行動之束縛
社會政策與法規之制定
社會政策之主體與法規制定之機能
社會政策與國家之組織政狀
民主主義之必要
法的普遍性與道德的基礎
社會政策之道德的要求
法的規範之道德性與自由思想的矛盾
社會生活之根本的必要與人格的自由存在
人生最高價值的人格價值之認識
國家對於各人之自由的人格發展所應創定的外面的條件和內面的條件
國家之構成員對於社會政策所應有的認識和道德上的責任感
第二編 勞動者問題與勞動保護立法
第一章 勞動階級之發生及其境遇
工場工業之成立與勞動者之供給
少年勞動者之供給
奴隸制度之解放與勞動者供給
手工業組合制度之瓦解與勞動者供給
勞動者階級之新意義
勞動者之增加
農業人口之減少與工業人口之增加
勞動者階級之境遇
勞動契約與工資收入
無產者之意義
勞動契約之必要與契約上的地位之不利
法律觀念上的平等
事實上的不平等
由勞動之買賣所生的勞動者之不利益
勞動成了一種商品
勞動買賣與人的束縛
與需要無關係的勞動生產
對於勞動的需要有退減的傾向
不便於搬運的商品
不堪保存的商品
雇主與勞動者的關係之變化
第二章 與勞動之現制度相伴而生的各種弊害
勞動對於健康的傷害
勞動時間之過長
少年勞動
女子勞動
家庭生活之破壞
住居問題之困難
工資收入之不足
對於老病死的不安
影響到精神上的弊害
由技術的單調所生的精神之麻痹
匠人氣質之喪失
逸樂之要求
第三章 對於勞動者的保護政策
國家之改良主義的態度
極端的自由主義的見地之拋棄
國家對於勞動者的保護政策之意義
勞動保護政策之客體
以工業勞動者及礦業勞動者為主要對手的保護
勞動保護政策之眼目
關於勞動僱傭本身的政策
關於勞動僱傭條件的政策
關於勞動之結果的各種事體的政策
此外的保護政策
勞動保護政策之有效之限度
勞動政策設施之費用負擔
勞動政策之相對的性質
對於保護政策的疑義
勞動者對於僱傭條件的要求沒有實力
勞動者之無智和無關心
對於勞動者也有強制的必要
勞動保護之原動力
勞動為具有特異性的法的財
關於勞動契約的保護
勞動者在勞動上的權利有相對的及絕對的兩種意義
國家之任務乃在承認而且維持勞動者之權利
勞動政策之發動及其最高的決定力
第四章 勞動保護立法之沿革
對於勞動的法的干涉
工場法和礦業法
對於企業家的關係
英國工場法
日本工場法
勞動者保護法規定之內容
第五章 少年勞動保護及女子勞動保護
兩重的壓迫
少年勞動保護及女子勞動保護之必要
(一) 少年勞動保護
資本主義的產業組織與少年勞動者之供給
少年僱傭勞動之所以這麼流行的理由
勞動價格之低廉
勞動者家計之困難
國民教育之不完全
想早自樹立的虛榮心
父兄等之貪慾
對於二重壓迫的保護
使用少年勞動者的產業
工資之低廉
勞動條件之惡劣
職業轉換之頻繁
失業之機會多
因職業而罹病負傷的也多
當今的勞動取締大都站在保健和教育的見地上
少年者勞動的年齡問題
勞動禁止年齡與義務教育
十四歲說之反對論
對於反對論的反駁
技術的熟練與學校教育
一家之生計與兒童健康之犧牲
少年勞動者之使用及工資標準之低下
以少年勞動為必要條件的事業
妥協的見地
少年勞動之制限和禁止
法的制限及其勵行
日本之規定
十四歲以上至十六歲以下的少年勞動者
(二) 女子勞動保護
女子勞動在產業中的重要
惡劣的勞動條件改善之要求
女子勞動問題之核心
女子之工資
女子之智能
女子之體力
居住移轉之困難
勞動期間之短促
為補足的所得而從事勞動
自己評價之低下
組合團結之困難
同樣的工作應得同樣的工資報酬
女子勞動能率
女子之勞動教育
女子之勞動時間
勞動時間與勞動及能率的關係
轉職和失業的機會
血汗制之犧牲
女子勞動保護政策之眼目
女權論者之反對
反對論沒有理由
人格上和社會生存上的對等和體質上的顧慮
保護與自助力
夜工禁止
立法機關之問題
既婚女子之勞動
年時制
對於既婚女子勞動的政策
女權論者之反對
反對論之批判
第六章 對於成年男子勞動者的保護
成年勞動者保護之必要
自助的團體運動與勞動保護之實效
把勞動保護事業委之於企業家之發意之不徹底及其理由
國家行使勞動保護的正當理由
勞動時間之制限
與勞動時間之短縮相伴而生的利益
對於勞動時間制限的的反對論
勞動時間之短縮與生產效果
偏重生產利益的重商主義的議論
時間之餘裕與勞動者之墮落
勞動時間之短縮與工資收入
勞動時間之短縮與其他的情形之變化
勞動時間之短縮與工資之增加
八小時勞動制
對於勞動時間之一律制限的反對論
主張勞動時間之一律制限的見地
以八小時為最長勞動時間的學說
時間制限還應該因勞動之種類而不同
暇余勞動之承認
普通制限以下的制限時間之規定
始業時刻及終業時刻
勞動繼續中的休息時間之規定
勞動時間制限之兩面的理由
對於成年男子的勞動時間制限是不容易堅守的
勞動時間之絕對的限定之必要
八小時勞動制之實際狀況
比利時
瑞士
德意志
法蘭西
意大利
芬蘭
夜工禁止問題及星期日休假問題
有些產業是不能夠勵行夜工禁止和星期日勞動禁止的
有些業務是以季節為轉移的
星期日休假與習慣的關係
一日八小時一星期四十八小時勞動之大勢
有害於健康的勞動之禁止及設備
對於工資支付的政策
用法貨以支付工資與用實物以支付工資
工資之支付地點及支付日期
雇主替勞動者貯蓄工資
法令及政策之干涉與勞動者之自助力
第七章 勞動監督制
勞動保護法之實效
勞動監督之任務
要使法規能夠發揮其實效
要供給當該產業之豐富的知識
要努力於法規之完成
作勞動監督官的要件
勞動監督制度
人的問題與法的問題
勞動監督制與勞動組合之發達
第八章 關於勞動保護立法的國際協定
勞動保護立法之人道的見地
國際的協定與一國之經濟上的利害
國際協定之可以行使的範圍
國際協定之效力
國際協定之沿革
威爾賽和平條約中的進展
常設勞動機關之設置
所謂一般的原則
第一次勞動總會會議之議題
會議之結束所決定的事項
關於勞動時間的條約案
關於日本的特別規定
關於失業的條約案
關於產前產後的條約案
關於女子之夜間作業的條約案
關於幼年者之最低年齡的條約案
條約案之批准
第二次會議
第三次會議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民國19[1930]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館藏信息
InfoField
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中心 國家圖書館
主題
InfoField
社會問題
中圖分類
InfoField
C913
拼音題名
InfoField
she hui wen ti ti xi
載體形態
InfoField
287頁

Licensing

[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14:18, 10 June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14:18, 10 June 20234,727 × 7,254, 271 pages (20.84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社會問題體系 (1/1) by (日)河田嗣郎著 (batch task; nlc:data_416,01jh001439,11009; 民國圖書.1; 社會問題體系)

The following page uses this file: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