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15jh003476-85094 德國國社黨史.pdf

From Wikimedia Commons,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 (681 × 1,047 pixels, file size: 18.3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569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

[edit]
德國國社黨史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德〕郝登(Conrad Heiden)著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德國國社黨史
Publisher
商務印書館[發行者]
Description

講述國社主義的來源,希特勒的簡歷、思想、政策,奪權經過,德國國社黨的活動

目錄
第一章 一九一九年
一 三種來源
二 被遺忘的發起人安頓特萊斯勒
三 德意志工人黨之保護人
四 希特勒之黯淡的過去
五 追求政黨的軍人
六 綱領
七 進攻城市的兩個人
八 褲子摺痕之爭論
九 綱領之初次的修加
十 有權勢者的援助
第二章 一九二〇——一九二一年
一 希特勒為誰奮鬥呢
二 新的鬥爭方法
三 開始傳播恐怖的是誰
四 希特勒之獲得機關報
五 三千黨員
六 外交政策之攻擊
七 俄國人的影響
八 「法蘭西覺司來吧」
九 第一次怪會
十 「領袖」
十一 「處絞刑」
十二 內部發生革命
十三 特萊斯勒之與斯特來轍聯合反對希特勒
十四 希特勒到底靠什麼以維持生活呢
十五 希特勒之獲取國社黨的領導權
第三章 希特勒
一 出於本人心願之外的領袖
二 造就上之悲劇
三 「具有本能的人物」之故事
四 毅力不足道腦筋有足稱
五 低拙的預言家
六 希特勒之誘人方法
七 猶太主教們的陰謀
八 希特勒對於猶太人的信念
九 奇異的神經衰弱
十 耐犀利的外交辭令
十一 信約
十二 希特勒的外表
十三 一個榜樣
十四 希特勒的演講體裁
十五 批評
第四章 一九二一年
一 挺進隊之組織
二 一九二〇年之巴伐尼亞軍隊的狀況
三 義勇軍之沒落
四 o.c.之變為s.a.(挺進隊)
五 國社黨之精說份子
六 什麼是社會主義
七 希特勒運動中之階級觀念
八 精說份子之與群眾對立
九 國社黨對於君主政體的態度
十 因估量敵人錯誤了而得到的勝利
十一 國社黨所遭遇的困難
十二 挺進隊之開火的嘗試
十三 慕尼黑永為國社黨的活動中心
第五章 一九二二——一九二三年
一 p.p.暴動
二 羅姆與愛勃之不和
三 群眾之趨向國社黨
四 濫發紙幣時期之國社黨
五 希特勒夢想資產階級的生活
六 中等階級之國際的組織
七 熱烈的愛國主義
八 鮑爾雪維克的誘惑
九 南提羅爾之放棄
十 國社黨與教學的鬥爭
十一 國社黨之被禁止集會
十二 國防軍之上前線
十三 特萊斯勒暈倒會場
十四 勝利與訂立條約
十五 羅姆組織不合法的軍隊
十六 國防軍之制肘
十七 一九二三年五月一日的暴動
十八 希特勒之受人訾議
十九 希特勒之戰勝法庭
二十 富有誘惑性的建議
二十一 魯登道夫之捲入漩渦
二十二 羅姆再為希特勒取得權柄
二十三 魯博烈黑特王子
二十四 嘉爾之被任為政府特派員
二十五 慕尼黑之動員反抗柏林
二十六 贈資者
二十七 『許多頭顱將在地上打滾』
二十八 國防軍軍部之不可解的人
二十九 羅梭之百分之五十一的把握
三十 希特勒之茫無頭緒
三十一 『安頓你會保守秘密嗎』
三十二 布格博羅酒店之一呼槍聲
三十三 『明天不能戰勝使要死掉』
三十四 向柏林前進
三十五 陛下的生王
三十六 發誓
三十七 『我們怎麼能做這樣的事情呢』
三十八 動怒的將領們
三十九 被判罪者與抵押人
四十 太早了二十四個鐘頭的攻擊
四十一 佛力克謹慎的官僚
四十二 失機的魯登道夫
四十三 腓德赫恩廈的鬥爭
第六章 一九二四年
一 希特勒有逃避之權碼
二 國社黨屈膝於王子之前
三 希特勒想自殺
四 魯登道夫反對王朝與教堂
五 一個『擊鼓者』是什麼樣人
六 魯登道夫的『心不在焉』
七 寬仁的判決
八 魯登道夫領導國社黨
九 斯特拉塞之出台
十 羅姆組織新的隊伍
十一 困難時期
十二 從魯登道夫到黑爾德
第七章 一九二五年
一 新國社黨
二 國社主義的道德觀
三 希特勒巴伐尼亞政策之失敗
四 斯特拉塞之成為障礙物
五 希特勒之與格拉夫宣戰
六 哈諾瓦之內訌
七 希特勒在政治上與在愛情上之不幸
第八章 一九二六年
一 希特勒之組織衛隊
二 主人翁之反對奴隸
三 斯特拉塞之被馴服
四 戈培爾之背叛斯特拉塞
五 埃塞之下台
六 新的黨規
七 希特勒對德國經濟界的演講
八 斐佛之不堅決的獨立意志
九 戈培爾之被派往柏林
第九章 一九二七——一九二八年
一 保羅·約瑟夫·戈培爾博士
二 爭奪柏林的激烈鬥爭
三 戈培爾之不合法的行動
四 從右翼政黨來的生力軍
五 軍人維持費之浩繁
六 斯特拉塞之再度抬頭
七 選舉鬥爭之失敗
八 丁脫之被開除黨籍
九 國社黨的改組
十 附屬的組織
第十章 一九二九年
一 柏林之民族的馬克思主義
二 國社黨之躲避工人問題
三 農民宣傳
四 資產者與無產者
五 斯特拉塞的社會理想
六 反對因果律的政黨
七 選舉人之蔑視
八 國社黨與國防軍之再度齟齬
九 『施萊轍應上絞刑台』
第十一章 一九三〇年
一 共和政府之傾頹
二 反對楊格計劃的運動
三 國社黨之因胡根堡的援助而強大
四 同盟乎革命乎
五 挺進隊之叛變與斐佛之下台
六 穆勒之坍台與布魯寧之錯謬
七 打倒政治
八 國社黨之藉『平民』的擁護而勝利
第十二章 一九三〇——一九三一年
一 希特勒之站在反政府的地位
二 撲滅法蘭西
三 國社黨之放棄沒收『金融界各大王』的財產
四 希特勒贊成罷工
五 ……但同時安慰資本家
六 領土之要求
七 『聯英反俄』
八 希特勒尊重法律之誓言
九 『砍下頭顱』
十 挺進隊之再度叛變
第十三章 德國政潮
一 德國德謨克拉西之虛構
二 斯特萊斯曼之徒無功的嘗試
三 布魯寧之虛有其表的權威
四 反對國社黨之各主教
五 共產黨之意志不堅決
第十四章 一九三一年十月至一九三二年十一月
一 興登堡的左右
二 布魯寧向希特勒建議
三 最後的議會制內閣之傾覆
四 興登堡之排棄希特勒
五 希特勒之失掉好運氣
第十五章 一九三二年十二月至一九三三年一月
一 國務總理施萊轍
二 挺進隊之募捐
三 格烈戈爾·斯特拉塞之脫離希特勒
四 希特勒之得到救援
五 施萊轍的大計劃
六 施萊轍之下台
七 達到目的——希特勒任國務總理
第十六章 一九三三年一月三十日至三月五日
一 中央黨之失掉機會
二 戈林之組織力量
三 『保護德意志人民』緊急條例
四 戈林下令開槍
五 警察別動隊
六 共產黨的地窟
七 國會縱炎案
八 『保護人民與國家』緊急條例
第十七章 一九三三年三月五日至二十三日
一 保守派之投降
二 波斯丹紀念日
三 國會之屈伏
第十八章 一九三三年四月至七月
一 各邦『總督』之創設
二 普魯士的光榮
三 各政黨之消滅
四 國防軍各總督與挺進隊
五 共和政治乎君主政治乎
第十九章 一九三三年八月至十月
一 國社黨之攫取工團
二 農業政策
三 小商業政策
四 希特勒之放棄理論的『統一指揮』
五 抵抗失業的鬥爭
六 猶太問題
七 革命的暴行
八 德國與國際
第二十章 結論
崇拜英雄的民族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民國二十五年[1936]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館藏信息
InfoField
MG/D751.664/3
中圖分類
InfoField
D751.664
載體形態
InfoField
21,545頁

Licensing

[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22:59, 11 June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22:59, 11 June 2023681 × 1,047, 569 pages (18.3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德國國社黨史 (1/1) by (德)郝登(Conrad Heiden)著 (batch task; nlc:data_416,15jh003476,85094; 民國圖書.9; 德國國社黨史)

The following page uses this file: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