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15jh003247-84812 現行民事訴訟法釋例彙纂.pdf

From Wikimedia Commons,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 (1,022 × 1,381 pixels, file size: 24.76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759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

[edit]
現行民事訴訟法釋例彙纂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黃榮昌編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現行民事訴訟法釋例彙纂
Publisher
法政學社
Description

據1921年7月22日北洋政府公布,1927年8月12日國民政府令准援用的《民事訴訟條例》註解,並收歷年大理院及國民政府最高法院判例解釋列於注釋之後

目錄
第一編 總則
第一章 法院
第一節 事物管轄
法條
(一) 初級管轄
(三) 地方管轄
(四) 依訟額核定管轄
(七) 合併計算價額
(一〇) 擔保權計算價額
(一一) 不動產上收益價額
第二節 土地管轄
(一四) 被告審判籍
(一五) 自然人審判籍
(一六) 法人審判籍
(一七) 財產權上特別審判籍
(二〇) 債務審判籍
(二五) 不動產審判籍
(二八) 承繼審判籍
(三〇) 代理訴訟費用之管轄
(三一) 參加訴訟之管轄
(三三) 選擇審判籍
第三節 指定管轄
(三五) 聲請指定管轄
(三六) 法院聲請指定管轄
第四節 合意管轄
(三八) 管轄權之調查
(三九) 合意管轄
(四〇) 管轄合意之明證
(四一) 不許合意之管轄
第五節 法院職員之迴避
(四二) 推事自行迴避
(四三) 當事人聲請迴避
(四五) 聲請迴避之方法
(四六) 聲請迴避之裁決
(四九) 迴避有疑義者
(五一) 書記官及通譯之迴避
第二章 當事人
第一節 當事人能力及訴訟能力
(五二) 有當事人能力
(五四) 訴訟能力
(五九) 法院代理權
(六〇) 訴訟允許
(六一) 調查補正
(六二) 選任特別代理人
第二節 共同訴訟
(六四) 普通共同訴訟
(六五) 主參加
(六七) 必要共同訴訟
(六八) 共同訴訟人之權利
第三節 訴訟參加
(六九) 〓參加
(七〇) 參加之程序
(七七) 告知參加
(八〇) 指名參加
第四節 訴訟代理人
(八二) 代理行為能力
(八三) 代理人之資格限制
(八四) 委任代理之成立
(八五) 代理權之範圍
(八七) 代理行為效力
(九〇) 代理變更消滅
(九二) 代理權之有無應調查
第五節 訴訟輔佐人
(九四) 輔佐地位資格
(九五) 輔佐行為效力
第六節 訴訟費用
(九六) 訟費之支出
(九七) 訟費之負擔
(九九) 原告負擔
(一〇一) 分別負擔
(一〇四) 撤回訟費原告負擔
(一〇五) 和解訟費各自負擔
(一〇六) 共同訴訟之負擔
(一〇八) 官吏或代理人負擔
(一〇九) 訟費之裁判
(一一四) 訟費之賠償
(一一六) 訟費調查計算
第七節 訟費擔保
(一二九) 擔保訟費方法
(一二〇) 提存之擔保物
(一二一) 擔保物返還
(一二三) 外國人訟費擔保
(一二五) 擔保訟費裁決
第八節 訴訟救助
(一三〇) 救助訟費要件
(一三一) 外國人救助
(一三二) 訴訟救助聲請
(一三三) 訴訟救助效力
(一三六) 救助撤銷裁決
第三章 訴訟程序
第一節 當事人書狀
(一四一) 訴訟之書狀
(一四二) 書狀應載事項
(一四七) 書狀之補正
第二節 送達
(一四九) 普通送達
(一五一) 囑託該管法院送達
(一五三) 對於無能力人之送達
(一五四) 對于洋傷公司之送達
(一五五) 對於軍人之送達
(一五六) 對於在監人之送達
(一五七) 關於商業事件之送達
(一五八) 關於代理人之送達
(一六二) 向數代理人之送達
(一六三) 受送達人不在時辦法
(一六七) 向數當事人之送達
(一七〇) 不受送達之辦法
(一七一) 實施送達之時日
(一七二) 送達之書證
(一七六) 囑託送達
(一八二) 公示送達
第三節 日期及期限
(一八八) 日期
(一九四) 期限
第四節 訴訟行為之遲誤
(二〇二) 遲誤行為效果
(二〇五) 回復原狀原因
(二〇六) 聲請回復原狀
第五節 訴訟程序之停止
(二一三) 因事中斷
(二一八) 裁判中止
(二三一) 合意休止
第六節 言詞辯論
(二三五) 辯論之範圍
(二三六) 當事人陳述
(二四二) 審判長指揮權
(二四七) 當事人之弁論
(二五三) 法庭之筆錄
第七節 裁判
(二六一) 判決裁決區別
(二六二) 判決依弁論
(二六三) 判決之宣告
(二六六) 判決之作制
(二七一) 判決效力發生
(二七二) 更正判決
(二七三) 補充判決
(二七四) 裁決
第八節 訴訟卷宗
(二八一) 卷宗之編制
(二八二) 文書之抄閱
第二編 第一審程序
第一章 地方審判廳訴訟程序
第一節 起訴
(二八四) 訴狀廳紀事項
(二八五) 給付之訴
(二八七) 確認之訴
(二八八) 合併之訴
(二九〇) 不合法之訴
(二九一) 通知答辯
(二九三) 共同訴訟
(二九四) 訴訟拘束
(二九八) 訴之變更或追加
(三〇二) 反訴之提起
(三〇六) 訴之撤回
第二節 言詞辯論及其準備
(三〇九) 準備答辯
(三一〇) 準備書狀
(三一二) 準備程序
(三二二) 調查證據
(三二五) 更新審理
(三二六) 筆錄與書狀
(三二七) 自由心證
第三節 證據
第一回 通則
(三二八) 舉證責任
(三二九) 毋庸舉證
(三三〇) 自認及推定
(三三四) 立證與調查
(三三七) 調查證據
(三四四) 囑託調查
(三五〇) 調查證據與言詞辯論
(三五一) 調查證據費用
第二回 人證
(三五二) 證人義務
(三五三) 聲明人證
(三五五) 傳喚證人程序
(三六〇) 訊問證人程序
(三六四) 證人拒絕證言
(三六九) 證人之具結
(三七三) 證人隔別訊問
(三八〇) 證人之捨棄
(三八一) 證人費請求權
第三回 鑑定
(三八二) 鑑定准用人證規定
(三八三) 鑑定人義務
(三八四) 聲請鑑定
(三八五) 法院鑑定
(三八六) 鑑定人之任用
(三九〇) 拒卻鑑定人
(三九三) 鑑定人義務
(三九六) 鑑定人權限
(三九七) 鑑定人之費用
(三九八) 訊問鑑定人
(三九九) 囑託鑑定
第四回 書證
(四〇〇) 公證書
(四〇一) 私證書
(四〇二) 證書有疑義者
(四〇三) 聲明書證
(四〇五) 法院檢證
(四〇七) 提出證書義務
(四〇八) 自由心證
(四〇九) 聲明書證
(四一〇) 法院限命舉證
(四一二) 他人舉證義務
(四一五) 法院檢取證舉
(四一六) 第三人證書費用
(四一七) 證書提出
(四二一) 證書之真偽
(四二三) 私證書
(四二四) 核對筆跡
(四二八) 證書疑為偽造者
第五回 勘驗
(四三一) 聲請勘驗廳表事項
第六回 證據保全
(四三七) 聲請證據保全要件
(四三八) 聲請證據保全程序
(四三九) 聲請證據保全
(四四〇) 聲請保全裁決
(四四一) 調查證據
第四節 和解
(四四六) 試行和解
(四四八) 和解成立
(四五〇) 和解疑義
第五節 判決
(四五一) 終局判決
(四五二) 一部判決
(四五三) 中間判決
(四五五) 原告敗訴判決
(四五六) 被告敗訴判決
(四五七) 一造辯論判決
(四五八) 駁斥聲請裁決
(四六〇) 拒絕辯論
(四六一) 本案判決
(四六二) 宣示假執行
(四六四) 不准假執行
(四六五) 假執行之請判
(四六六) 假執行之捕判
(四六七) 假執行之宣示
(四六九) 無土地管轄權
(四七〇) 無事物管轄權
(四七一) 判決之拘束力
(四七二) 判決確定之時期
(四七四) 確定判決之效力
(四七五) 外國法院判決
第二章 初級審判廳訴訟程序
(四七六) 准用地方程序
(四七七) 言詞起訴
(四八〇) 準備弁論
(四八一) 弁論筆錄
(四八三) 訴訟價額
(四八四) 訴訟速結
(四八六) 傳喚證人
(四八七) 證人具結
(四八八) 勸論和解
(四八九) 弁論終結宣判
(四九〇) 判詞程式送達
(四九二) 訴之變更追加
(四九三) 聲請和解
(四九四) 和解之成立
第三編 上訴審程序
第一章 第二審程序
(四九五) 上訴之提起
(四九八) 捨棄上訴權
(四九九) 准用第一審程序
(五〇〇) 上訴之期限
(五〇二) 上訴狀廳記事項
(五〇三) 初級案件上訴
(五〇四) 追期上訴
(五〇五) 上訴之成立
(五〇七) 上訴之調查
(五〇八) 訴不成立判決
(五〇九) 訴之展限
(五一一) 上訴之範圍
(五一七) 上訴駁斥
(五一八) 原判變更
(五一九) 辯論裁判之範圍
(五二〇) 發回更替
(五二二) 判詞引用原審事實
(五二三) 假執行之裁判
(五二六) 撤回上訴
(五二七) 附帶上訴
(五二九) 上訴之終結
第二章 第三審程序
(五三〇) 上訴之提起
(五三一) 不得上訴判決
(五三四) 違背法令裁判
(五三六) 上訴之期限
(五三七) 上訴狀廳記事項
(五三八) 上訴之範圍
(五三九) 提出答弁狀
(五四〇) 終審之判決
(五四三) 上訴駁斥
(五四四) 原判廢棄
(五四五) 發回更替
(五四六) 終審裁判
(五四八) 限制上訴
(五四九) 准用第二審程序
第四編 抗告程序
(五五〇) 裁決之抗告
(五五一) 不得抗告裁決
(五五四) 抗告裁決再抗告
(五五五) 抗告之期限
(五五六) 抗告之管轄
(五五八) 抗告之方法
(五六一) 抗告之效力
(五六二) 抗告應調查
(五六三) 抗告之裁決
(五六四) 抗告捨棄撤回
(五六六) 限制再抗告
(五六七) 裁決異議抗告
第五編 再審程序
(五六八) 再審之要件
(五七一) 再審之管轄
(五七三) 提起再審之期限
第六編 特別訴訟程序
第一章 證書訴訟程序
(五八三) 證書訴訟要件
(五八四) 證書訴訟程序
(五八七) 證書證據方法
(五八九) 不許提起反訴
(五九〇) 證書訴訟准駁
(五九三) 被告敗訴應假執行
(五九四) 留保判決
第二章 督促程序
(五九六) 支付命令要件
(六〇一) 支付命令裁判
(六〇三) 支付命令應載各事項
(六〇五) 支付命令異議
(六〇六) 支付命令執行
(六〇七) 債務異議期限
第三章 保全程序
(六一二) 假扣押之請求
(六一五) 假扣押之管轄
(六一六) 假扣押應表明
(六一九) 假扣押之裁決
(六二七) 假處分之請求
(六二九) 假處分之管轄
(六三〇) 假處分之裁決
第四章 公示催告程序
(六三四) 公示催告呈報
(六三五) 公示催告管轄
(六三六) 公示催告聲請
(六三九) 呈報權利期限
(六四二) 除權判決程序
(六五四) 公示催告聲請
(六五九) 呈報權利期限
(六六一) 除權判決效力
(六六四) 禁止支付命令
第五章 人事訴訟程序
第一節 婚姻事件程序
(六六八) 婚事之管轄
(六六九) 婚事之當事人
(六七一) 檢察官之職務
(六七二) 婚事訴訟程序
(六八三) 檢察官訴訟行為
第二節 嗣續事件程序
(六八九) 嗣續事件之管轄
(六九〇) 嗣續事件之當事人
(六九二) 嗣續事件之程序
第三節 親子關係事件程序
(六九三) 認領子女管轄
(六九四) 子女否認認領
(六九六) 親屬訴訟當事人
(六九八) 行親權訴訟管轄
(六九九) 撤銷失權之訴者
(七〇一) 檢察官訴訟
(七〇二) 關於親子事件程序
第四節 禁治產及准禁治產事件程序
(七〇五) 禁治產之聲請
(七〇七) 禁治產之程序
(七〇九) 檢察官訴訟行為
(七一〇) 調查證據
(七一一) 訊問及宣示
(七一三) 聲請費用
(七一四) 宣示及處分
(七一五) 駁斥聲請之裁決
(七一七) 宣示之裁決
(七二一) 不服宣示之訴
(七二八) 撤銷宣示
(七三一) 撤銷聲請
(七三五) 撤銷之裁決
第五節 宣示亡故事件程序
(七三九) 宣示亡故及聲請
(七四二) 公示催告
(七四四) 聲請人之參與程序
(七四八) 宣示之判決
(七四九) 訴費之負擔
(七五〇) 不服宣示之訴
(七五五) 撤銷更正判決效力
附錄
民事訴訟條例施行條例
附前大理院民事裁判書用語注意事項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民國二十一年[1932]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館藏信息
InfoField
MG/D929.6/2290
主題
InfoField
民事訴訟法
中圖分類
InfoField
D925.202
載體形態
InfoField
736頁

Licensing

[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22:44, 11 June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22:44, 11 June 20231,022 × 1,381, 759 pages (24.76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現行民事訴訟法釋例彙纂 (1/1) by 黃榮昌編 (batch task; nlc:data_416,15jh003247,84812; 民國圖書.9; 現行民事訴訟法釋例彙纂)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