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15jh002541-86004 抗戰五年我軍戰見戰法之研討.pdf

From Wikimedia Commons,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 (666 × 1,054 pixels, file size: 12.32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400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

[edit]
抗戰五年我軍戰見戰法之研討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吳逸志編著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抗戰五年我軍戰見戰法之研討
Publisher
[出版者不詳]
Description

分3篇。第1篇戰見,共3章:戰見之重要性、戰術思想之演變、抗日戰見之今昔及其將來;第2篇戰法,共2章:敵慣用戰法與我之對策、我之戰法;第3篇試用戰法,共20種:螺旋戰法、烏鴉戰法、螞蟻戰法、蒼蠅戰法、蚊子戰法、釣魚戰法、打蛇戰法等

目錄
自序
目錄
緒論
第一篇 戰見
第一章 戰見之重要性
第二章 戰術思想之演變
第三章 抗日戰見之今昔及其將來
第二篇 戰法
第一章 敵慣用戰法與我之對策
甲、 包翼迂迴
乙、 錐形戰法
丙、 鉗形戰法
丁、 聲東擊西
戊、 蠶食戰法
己、 掃蕩戰法
一、 一般掃蕩戰法(討伐戰法)
子、 掃蕩戰之由來
丑、 掃蕩戰法之內容
a、 掃蕩戰法之目的
b、 掃蕩戰法之特質
c、 掃蕩戰之戰法
d、 掃蕩戰成敗之關鍵
二、 對游擊區之掃蕩戰法(討伐戰法)
子、 敵掃蕩隊(討伐戰)之作戰指導要領
丑、 敵掃蕩隊(討伐戰)戰法之特性
a、 攻擊
b、 防禦
c、 追擊 退卻
d、 通訊 補給 衛生
三、 對守備軍之掃蕩戰法
庚、 警備戰法
辛、 其他慣用戰法(見我軍之對策篇)
第二節 敵軍優劣戰之檢討
甲、 敵之優點及對策
乙、 敵之劣戰及對策
丙、 敵軍優劣各點之研究
第三節 對敵各種慣用戰法之對策
甲、 對敵包翼迂迴
乙、 對敵錐形突擊
丙、 對敵鉗形抄襲
丁、 對敵聲東擊西
戊、 對敵蠶食戰法
己、 對敵掃蕩戰(討伐戰)
一、 對游擊區(野戰區)討伐戰
子、 一般要領
丑、 攻擊
寅、 抵抗
卯、 追擊 退卻
辰、 通訊 補給
二、 對守備軍掃蕩戰
子、 對敵掃蕩戰之戰法
丑、 我軍作戰指導
三、 敵掃蕩戰轉變後之對策
庚、 對敵警備戰
一、 作戰指導要領
子、 通則
丑、 敵軍積極行動時之指導
寅、 敵軍消極行動時之指導
二、 對碉堡戰
子、 攻擊
丑、 封鎖
辛、 對敵湖沼地帶攻擊
一、 準備
二、 防禦
壬、 對敵流竄部隊
一、 對敵騎兵
二、 對敵便衣隊
三、 對敵降落傘部隊
癸、 對敵其他慣用戰法
一、 對雷擊戰之對策
二、 對敵鑽隙迂迴之對策
三、 對少數敵軍防守廣大地區之對策
四、 對敵湊集小部隊臨時編成增援隊之對策
五、 克復據點防敵反攻之對策
六、 敵軍堅守據點不出時誘其競殲之對策
七、 敵慣用機動防禦之對策
八、 敵慣用快速部隊向我軍一翼側後方挺進迂迴之對策
九、 敵慣用快速部隊向我陣地弱點方面深入擾亂之對策
十、 敵慣用廣正面前進以快速部隊攻擊要點之對策
十一、 敵攻擊重點指向主要道路附近之對策
十二、 敵慣用小部隊於廣正面行陽攻或威力搜索之對策
十三、 敵恃犀利武器在平坦開闊地形及良好天候作戰之對策
十四、 敵攻擊時每調集各方面兵力集中對我一點之對策
十五、 敵步兵炮多在第一線使用之對策
十六、 敵以單炮試射偵察我炮兵位置之對策
十七、 敵以少數騎兵任偵探牽制追擊擾亂之對策
十八、 敵對村落街市防禦之對策
十九、 敵以少數兵力警戒將主力向他方轉進之對策
二十、 敵前線被攻時以一部兵力機動解救之對策
二一、 敵利用堅固工率熾盛火力打擊我軍之對策
二二、 敵利用黑夜移動兵力之對策
二三、 敵使用開路車載車隊裝甲車隊掩護開路及運送糧彈之對策
二四、 對敵擲彈倚之戰鬥法
二五、 勢敵戰車之戰鬥法
第二章 我之戰法
第一節 戰法之演變
甲、 正規戰法時期
乙、 正規戰與游擊戰並用時期
丙、 全面攻擊時期
第二節 革命戰法
甲、 革命戰法之內容
乙、 革命戰法之重要原則
丙、 全國營陣化之工事構築
丁、 正規軍之持久抵抗
戊、 半正規軍之群式戰法
第三節 並用戰法(正規戰法與革命戰法)
甲、 攻擊戰法
一、 主攻部隊
子、 挺進軍
a、 一般要領
b、 挺進軍根據地
c、 挺進軍擾擊戰法
d、 挺進軍襲擊戰法
e、 挺進軍追擊戰法
f、 挺進軍破壞戰法
丑、 攻城軍
a、 一般攻擊法
ⅰ. 要旨
ⅱ. 攻擊準備
ⅲ. 攻擊實施
b、 攻擊法
ⅰ. 據點(一般的)攻略法
1. 通則
2. 偵察
3. 敵據點工事之優點與劣點
a. 優點
b. 劣點
4. 攻擊要領
a. 戰術方面
b. 技術方面
5. 攻擊指導
6. 攻擊準備
7. 攻擊實施
ⅱ. 攻城法
1. 攻城一般要領
2. 對於築城設備之攻擊
a. 計劃攻法
b. 急攻法
「甲」 急攻法之種類
「乙」 急攻法實施要領
(a) 藉向城垣轟開破口實施攻擊法
(b) 實施攻擊之例證
(c) 攻擊之繼續實施
(d) 對設備簡單之城門作破口攻擊法
(e) 襲擊
寅、 突擊軍
a、 要旨
b、 行動要領
卯、 預備軍
a、 要旨
b、 行動要領
二、 助攻部隊
子、 箝擊軍
a、 要旨
b、 行動要領
丑、 游擊軍
a、 要旨
b、 行動要領
乙、 反擊戰法——誘殲戰法
一、 警備軍
子、 要領
丑、 警備
寅、 誘擊
二、 野戰軍
子、 要旨
丑、 行動要領
三、 決戰軍
子、 要旨
丑、 伏擊
寅、 側擊
四、 守備軍
子、 要旨
丑、 行動要領
丙、 對陣
一、 警備軍
二、 挺進軍
三、 預備軍
丁、 游擊戰法
一、 游擊戰產生之背景及其史績與重要性
子、 游擊戰發生之原因及其重要性
丑、 從游擊戰之史績證明游擊戰法為抗戰現階段所不可避免之必然產物
二、 游擊隊之任務
子、 消減敵人
丑、 摧毀敵物
寅、 游擊隊在正規軍戰鬥時期應自動服行之任務
三、 游擊隊之特色
子、 作戰上之四大特點
丑、 戰鬥上之五大要領
寅、 行動上之六大注意
四、 游擊戰法之一般原則
子、 游擊戰之靈活性
a、 行動上之靈活
b、 本身戰法上之靈活
丑、 游擊戰之主動性
a、 造機
b、 〓機
c、 伺機
寅、 游擊戰之積極性
a、 不追隨敵人動作不釀成膠着狀態
b、 爭取民眾不為敵用
卯、 游擊戰之秘密性
a、 從政治上團結秘密
b、 從行動上保持秘密
辰、 游擊戰之計劃性
a、 計劃提高戰鬥力量
b、 計劃擴大游擊隊鞏固根據地
c、 計劃準備戰鬥
五、 游擊隊之主要戰法
子、 游擊 伏擊
a、 襲擊
ⅰ. 奇襲
ⅱ. 急襲
ⅲ. 掩襲
b、 伏襲
ⅰ. 待伏
ⅱ. 進伏
ⅲ. 誘伏
丑、 擾亂
寅、 破壞
第三篇 試用戰法
第一 螺旋戰法
第二 鑿孔戰法
第三 鷹隼戰法
第四 烏鴉戰法
第五 螞蟻戰法
第六 蒼蠅戰法
第七 蚊子戰法
第八 釣魚戰法
第九 打蛇戰法
第十 水銀戰法
第十一 蛇鼠戰法
第十二 比武戰法
第十三 打虎戰法
第十四 打犬戰法
第十五 黨徽形戰法
第十六 蛛網戰法
第十七 蜂群戰法
第十八 不倒翁戰法
第十九 爛泥塘戰法
第二十 魚目戰法
結論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民國三十一年[1942]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館藏信息
InfoField
MG/E296.93/39
中圖分類
InfoField
E296.93
載體形態
InfoField
22,366頁

Licensing

[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22:00, 11 June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22:00, 11 June 2023666 × 1,054, 400 pages (12.32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抗戰五年我軍戰見戰法之研討 (1/1) by 吳逸志編著 (batch task; nlc:data_416,15jh002541,86004; 民國圖書.9; 抗戰五年我軍戰見戰法之研討)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