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15jh002137-85847 各教程之問答.pdf

From Wikimedia Commons,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 (764 × 1,147 pixels, file size: 9.7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333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

[edit]
各教程之問答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李鈞編著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各教程之問答
Publisher
軍用圖書社[總發行者]
Description

分戰術學、軍制學、兵器學、築城學、地形學、交通學等6部分

目錄
第一 試述戰爭一般之目的及其手段如何
第二 述攻勢與守勢之關係如何
第三 何謂各個擊破並說明其成功之要件及施行時之注意
第四 內線作戰與外線作戰關於指導上之要領如何
第五 試略述戰鬥勝敗之素因
第六 試述攻擊防禦之利害
第七 試述戰鬥指揮之要訣
第八 指揮官最宜切戒者如何
第九 試述決心之要領
第十 試述狀況判斷之要領
第十一 戰鬥指導之一般要領如何
第十二 戰鬥部署之要訣如何
第十三 戰鬥部署欲使機動力強大之要件如何
第十四 述應如何選擇戰鬥正面及縱長區分試舉例以對
第十五 使用預備隊之注意如何
第十六 預備隊之位置及隊形應如何配置為適當
第十七 戰鬥間關於指揮官之位置所應顧慮之要件如何
第十八 戰況不利時各級指揮官之處置如何
第十九 命令之意義及其作為上之注意如何
第二十 各兵種之性能如何試分別說明之
第二一 步兵各部隊之特性如何
第二二 步兵各部隊戰鬥之本旨如何
第二三 攻擊時團營連長之位置應如何選定
第二四 步兵各部隊預備隊之用途及其行動如何
第二五 戰鬥前進之主眼如何
第二六 戰鬥前進時步兵部隊一般之要領如何
第二七 團展開部署之要領如何
第二八 何謂展開
第二九 展開實行時間長之處置如何
第三十 述機關槍連之陣地應如何選定其陣地進入及變換所應注意之件如何
第三一 述步兵炮隊之陣地應如何選定其陣地進入及變換所應注意之件若何
第三二 防禦時步兵各部隊預備隊之用途及行動如何
第三三 試述夜間戰鬥之利害
第三四 試述夜間攻擊之時機
第三五 夜間攻擊時關於計劃及準備之事項如何
第三六 步兵對於騎兵戰鬥動作如何
第三七 步兵對炮兵戰鬥之動作如何
第三八 步兵對於戰車戰鬥之動作如何
第三九 步兵對於飛機之動作如何
第四十 試述戰車之性能及任務
第四一 戰車隊戰鬥之要旨如何
第四二 戰車戰鬥準備上主要之事項如何
第四三 運用戰車隊攻擊之要旨如何
第四四 戰車隊攻擊部署之要件如何
第四五 騎兵戰鬥間之任務如何
第四六 炮兵戰鬥運用之要旨如何
第四七 師炮兵所擔任主要事項如何
第四八 使用飛行隊之要旨如何
第四九 輜重兵指揮之要訣如何
第五十 試述用煙之目的
第五一 搜索種類及目標有幾試述其概要
第五二 搜索與偵察之目的如何並述其互相之關係
第五三 述警戒之目的及所用之兵力應如何決定之
第五四 前衛之行動所應準據之事項有幾試條舉以對
第五五 側敵行側衛之行動所應準據之事項有幾試條舉以對
第五六 退卻行後衛之行動所應準據之事有幾試條舉以對
第五七 試述夜行軍之時機
第五八 試述諸兵種之運用及協同之要旨
第五九 試述步炮兵協同之必要及其應協定之諸件如何
第六十 試述攻擊之主眼及攻擊重點之指示法
第六一 試將敵之弱點及敵之痛苦方向條舉以對
第六二 攻擊方式有幾並詳述其利害及動作
第六三 何謂戰鬥前進又戰鬥前進之要旨如何
第六四 試述前進部署一般之要領如何
第六五 遭遇戰之要旨如何
第六六 遭遇戰時其展開之方式有幾
第六七 遭遇戰展開前關於師長之處置如何
第六八 遭遇戰在展開前關於炮兵使用之處置如何
第六九 試述遭遇戰前衛之動作及應獨立攻擊之時機
第七十 遭遇戰攻擊命令所應指示之事項
第七一 遭遇戰師炮兵指揮官之戰鬥部署要領如何
第七二 遭遇戰戰鬥開始後步兵之行動如何
第七三 攻擊經過中由晝至夜時之處置如何
第七四 諸兵連合運動戰中陣地攻擊之要旨如何
第七五 陣地攻擊就開進配置時所應考慮之事項如何
第七六 陣地攻擊師長使就開進配置之處置如何
第七七 陣地攻擊準備中關於搜索及偵查之事項如何
第七八 陣地戰攻擊計劃應如何考慮決定之
第七九 述師長使各部隊展開就攻擊準備位置之命令中應示之主要事項如何
第八十 陣地攻擊當展開時攻擊準備位置應如何選定
第八一 拂曉攻擊之展開所應注意之條件如何
第八二 攻略陣地內部時各兵種之行動如何
第八三 防禦之要訣如何
第八四 防禦陣地之要旨如何
第八五 主陣地帶選定上之注意為何
第八六 防禦陣地各部應具備之要件如何
第八七 側面陣地應具備之性能如何
第八八 試述側面陣地之利害
第八九 占領防禦陣地時陣地偵察之要領如何
第九十 防禦計劃應就何種事項以決定之
第九一 陣地占領部署軍隊之要旨
第九二 炮兵陣地選定之要領及炮兵配置上之着眼如何
第九三 防禦命令通常所應示之主要事項如何
第九四 占領前進陣地之目的及決定其兵力編組之要旨如何
第九五 警戒不對擔任之正面及其配置之要領如何
第九六 防禦時步兵抵抗地帶編成之要領如何
第九七 直接與步兵協同之炮兵指揮官應如何策定其防禦戰鬥計劃
第九八 試述防禦陣地編成之要領及設備之順序
第九九 抵抗地帶及炮兵陣地設備之順序
第一〇〇 防者常應盡各種手段使敵情明了其任搜索之各部隊究應如何行動試述之
第一〇一 試述防禦戰鬥之初期炮兵之動作如何
第一〇二 敵步兵接近我火網後步炮兵之動作如何
第一〇三 師長及炮兵指揮官對於敵戰車之處置如何
第一〇四 述防禦時命守兵就陣地之時機應如何決定之
第一〇五 對敵戰車之諸兵動作如何
第一〇六 敵之攻擊頓挫我陣地前進時之逆襲應如何處置之
第一〇七 為保持陣地所之逆襲其處置如何
第一〇八 固守一地時之逆襲其處置如何
第一〇九 攻勢移轉之時機及其實施之要領如何
第一一〇 攻勢轉移與逆襲之關係如何
第一一一 試述夜間防禦兵力部署之變更與陣地之諸設備
第一一二 追擊指揮之主眼若何
第一一三 於追擊時各兵種之行動如何試詳述之
第一一四 高級指揮官之追擊部署如何
第一一五 各級指揮官欲不失夜間追擊之好機應如何注意
第一一六 各部隊夜間追擊之要領如何
第一一七 各部隊退卻戰鬥指導之要領如何
第一一八 退卻開始時機決定之要旨及秘匿退卻企圖應取之處置如何
第一一九 試述脫離戰場之一般要領及收容戰線上各部隊所應考慮之事件
第一二〇 退卻時諸兵種之動作如何試分別說明之
第一二一 夜間退卻之準備及近敵時之脫離法並退卻地域分配之注意如何
第一二二 何謂持久戰又其部署及戰鬥指揮之要領如何
第一二三 試述以持久戰為目的之攻勢擊其取攻勢之時機如何
第一二四 持久戰防禦其指導上之着意如何試詳述之
第一二五 以騎兵為主體之諸兵連合戰鬥其攻擊一般之方法如何
第一二六 以騎兵為主體之諸兵連合戰鬥其防禦一般之方法如何
第一二七 當戰鬥結局時軍隊立即追擊敵人努力以完戰勝之效果同時則恢復秩序及戰鬥力等所應處理之業務頗多試述其概要以對
第一二八 山地站在戰術上之價值如何
第一二九 山地攻擊之一般要領及其迂迴成果如何
第一三〇 試述山地防禦一般之要領
第一三一 山地防禦戰鬥之要領如何
第一三二 試述各地之特性並其及於戰術上之影響
第一三三 試述河川之特性並說明及於戰術上之影響
第一三四 試述敵前渡河之要訣
第一三五 試述渡河點應具備之要件
第一三六 試述企圖決戰的河川防禦之要領
第一三七 森林及住民地關於戰術上之利用其利害如何
第一三八 試述通過隘路而行攻擊之要訣
第一三九 試述在隘路後方而行防禦之利害及其採用之時機
第一四〇 對於隘路直前敵人之攻擊要領如何
第一四一 試述在隘路前方而行防禦之利害及其採用之時機
第一四二 試說明在隘路內戰鬥之要領
第一四三 試述積雪地之特性及其對於戰術上之影響
第一四四 試述沙漠之特性及其對於戰術上之影響
第一四五 試述個種宿營法之利害及採用之時機
第一四六 試述戰時糧秣之定量
第一四七 試述野戰彈藥之區分及補充之系統
第一四八 試述兵站一般之任務
第一四九 試述陣地戰之攻擊方式並說明主攻擊正面選定之要領
第一五〇 試述陣地戰攻擊目標選定之要旨
第一五一 陣地戰攻擊計劃策定時應偵察之主要事項如何試舉以對
第一五二 試述陣地戰攻擊發起位置選定之要旨及時機
第一五三 奪取敵主陣地帶後師長之處置如何
第一五四 試述陣地戰防禦陣地一般之編成如何要領
第一五五 試列舉陣地戰之防禦時關於敵情應偵查之主要事項
第一五六 試述陣地戰之防禦戰鬥時攻擊準備妨害之手段
第一五七 試說明移於對陣狀態後應處置之主要事項
第一五八 試述要塞與作戰之關係
第一五九 試述攻圍時策定攻擊計劃大綱之時機及其要領
第一六〇 試述攻圍之攻擊正面之決定要領如何
第一六一 試概述攻圍時炮兵之用法
第一六二 試述攻圍時衝鋒準備之要領
第一六三 試述攻圍時各種衝鋒時機之利害
第一六四 試述本防禦線之攻擊及其攻略後之動作如何
第一六五 試述攻圍時關於解圍之處置如何
第一六六 試略述要塞防禦一般之要領
第一六七 試略述對於正攻擊而行防禦之一般要領
第一六八 試述本防禦線防禦之要旨
第一六九 試述內部防禦線而行防禦之要領
第一七〇 要塞對空防禦之要領如何試略述之
第一七一 上陸點之選定及上陸開始之時機如何決定試述其概要
第一七二 試述別動隊成功之要訣
軍制學之部問題目錄
第一 各國軍制規定之原則如何
第二 軍政與軍令之連繫如何試詳其理由
第三 國軍兵力決之標準如何
第四 人口及國民之狀態為決定兵額之要件究應取如何比例為適當試述其理由
第五 歲入為決定兵額之要件究應取如何之比例適當試述其理由
第六 試述國家政策與兵力決定之關係
第七 試述地理交通與國軍兵力之關係
第八 試述列國之情勢與國軍兵力之關係
第九 軍官以軍務為專任之常識專任之常識試舉其任務以對
第十 國軍編制兵力組織分干隊民兵混合三種試述各種組織之方法及其利害如何
第十一 試述決定各兵種應顧慮之要件
第十二 日本兵役之區分及年限如何規定試列表以對
第十三 試述設定平時編制應顧慮之事項
第十四 決定戰時編制應顧慮之要件如何試說明之
第十五 何謂戰鬥單位其應具備之性能如何
第十六 何謂戰術單位其應具備之性能如何
第十七 何謂戰略單位其應具備之性能如何
第十八 試述戰略單位用師之利
第十九 試述戰略單位用師之害
第二十 試述炮兵獨立單位之必要
第二一 試述炮兵獨立單位之必要
第二二 平時編制與戰時編制有何關係
第二三 試述戰時編制之概要
第二四 試述動員復員之義意及其完結
第二五 試述統帥權之意義及其所以獨立之必要
第二六 試述平時編制之概要
第二七 各國諮詢機關所司之事如何試舉數端以對
兵器學之部問題目錄
第一 試述軍用火藥應具備之性能
第二 何謂火藥並其基於任務之成分如何
第三 試述有機化合藥之性能與用途
第四 試舉軍用火藥用途上之種類並述其對此應要求之性能
第五 試述無機化成火藥之特性及用途
第六 試述黃色藥茶褐藥及茶黃藥之特性及用途
第七 試述硝斗藥硝那藥鹽斗藥鹽那藥之特性及用途
第八 試述槍火藥之特性及用途
第九 試述發射藥燃燒之現象
第十 試述阻礙抗力及其主要之原因
第十一 試述軍用毒瓦斯應具備之性能
第十二 試述對於毒氣各個防護之方法
第十三 試述對於毒氣之集團防護之方法
第十四 試述發煙劑之用途及性能
第十五 試述槍炮彈結構上應具備之性能
第十六 試述槍炮彈之全質選定之要件
第十七 試述步馬槍應具備之性能
第十八 試述步馬槍口徑決定之要旨
第十九 試述機關槍之任務及性能
第二十 試述制退機之利益
第二一 試舉基於槍彈道形狀之火炮之種類並說明其用途
第二二 試述汽車附設變速機之理由及其要領
第二三 試述兵器發征預防法
第二四 試述兵器防擦脂油應具備之性能
第二五 試述防鏽脂油應具備之性能
第二六 試述真空中彈道之形狀及性能
第二七 試述空氣中彈道之形狀及性能
第二八 彈長與口徑之比通常應如何決定試說明其理由
第二九 如何能使彈道低伸或彎曲試述其理由
第三〇 試述射彈布之原因
第三一 何謂一定誤差不定誤差試說明之
第三二 試說明射彈散布之法則
第三三 試說明射彈破裂點散布之法則
第三四 試說明公算誤差半數必中界及必中界
第三五 何謂命中公算及命中百分數並說命中公算計算法
第三六 試略述空氣中彈道成為復曲線之理由
第三七 兵器精度之良否應如何判定其重要原因躲在何試選之
第三八 危險界之定義若何並述求水平上危險界之略近值
第三九 試說明遮蔽界及安全並述求水平地安全界略近值之公式
第四〇 試說明用火炮而行友軍超遇射擊時所應顧慮之諸件
第四一 試述各種彈丸之一般的效力
第四二 試述關於侵徹之實驗法則
第四三 試述左右爆發效力之要素
第四四 試述步馬槍彈應具備之性能
第四五 試說明部隊射擊之命中效力增減之原因
第四六 輕機關槍發數點射時其被彈地之從長及幅載步馬槍部隊之一點瞄準時如何分別論究之
第四七 重機關槍之連續射擊其被彈之從長及命中效力較步槍不對之射擊若何試分別論究之
第四八 試述火炮射擊一般之要領
第四九 試述射擊修正之目的及其程度決定之要領
第五十 試述火力集中之要旨
第五一 試述對於人員射擊實施之要領
第五二 試述對於步兵射擊實施之要領
第五三 試述交通遮斷射擊之方法及其實施上之注意
第五四 試述擾亂射擊之目的並說明其實施上之要領
第五五 試述妨害補休射擊之目的並說明其實施之要領
第五六 試述障目射擊及遮蔽友軍射擊之目的並說明其實施之要領
第五七 試述制敵炮兵之要領
第五八 試述破壞敵炮兵之要領
第五九 試述炮兵射擊戰車之要領
第六〇 試述航空機實施爆擊之一般要領
第六一 試述航空機爆擊瞄準動作之要領
築城學之部問題目錄
第一 試述野戰諸城之目的及其強度決定之要領
第二 諸城之素質及其應具備之性能如何試分述之
第三 經始散兵壕時為避敵炮彈及側射之危害應如何設備
第四 試述交通經始之種類及其利害
第五 試列舉壕構築法之種類及用處並述其經始之要領
第六 作業間有受敵攻擊之處時及在敵步兵火力之下作業之要領如何試分述之
第七 試述敵前最近距離隱匿作業之要領
第八 試述交通壕積土之要領
第九 試述掩蔽部之目的及抗力之大小並構築上之種別
第十 試述掘開式掩蔽部與坑道式掩蔽之利害及用途
第十一 掩蔽部通氣及漏水防止之設備如何試分述之
第一二 在大掩蔽部或深掩蔽部設備出入口之要領如何試說明之
第一三 坑道式掩蔽部之人口有乘坑道及平坑道其利害如何試說明之
第一四 試述障礙物設置之目的及其主要之種類
第一五 試述偽裝之目的及其採取之手段
第一六 試述鐵道條網秘匿之要領
第一七 試述側防技能之破壞及其制壓法
第一八 試述防禦築城之價值
第一九 試述防禦陣地之編成設備及各部強度決定之要旨
第二〇 試述陣地編成時特須留意之要件
第二一 步兵陣地構築之要領如何並說明網構成之要領
第二二 試說明視察設備之一般要領
第二三 試述障礙物設備一般之要領
第二四 試述障礙物設置之順序
第二五 試述偽裝之一般要領
第二六 試述餘裕時準備偽裝所依據之事項
第二七 試述步兵營陣地編成之要領
第二八 步兵之主抵抗線設於反對斜面時其利害及設備如何試述之
第二九 試述營陣地編成之順序
第三〇 關於陣地編成計劃立案之順序如何試條舉之
第三一 試述選擇障礙物之種類及用途時應有如何之顧慮
第三二 試述炮兵陣地編成之要領
第三三 試述炮兵放列之設備
第三四 試述山地陣地編成之要領並說明高地顛頂及山地之利用法
第三五 試述利用高地時對於死角之處置及各種設備之注意
第三六 試述森林間之陣地編成及設備之要件
第三七 占領大小適當之森林或較兵力為大之森林時其設備若何並說明橫斷森林編成陣地時之設備
第三八 試述利用家屋及圍壁為陣地之要領
第三九 試述住民內各種設備之要領
第四十 試述築城之目的及作業上之注意
第四一 試述近迫作業之當初其攻擊陣地位置決定之要旨
第四二 試述衝鋒陣地位置決定之要旨
第四三 試說明衝鋒作業及陣地內部之攻略作業
第四四 試述掃蕩作業之必要手段
第四五 試述作業指揮之要訣
第四六 試述作業上偵察之要訣
第四七 試述作業計劃策定之要訣
第四八 要塞之配備雖無一定之方式然近世探用者通常為機線配備試舉以對
第四九 試述前進陣地之位置任務及其採用之方針
第五〇 試述本防禦線之任務
第五一 試述支撐點式本防禦線編成之要領
第五二 試述內部防禦線之任務及位置
第五三 試述圍郭及復郭之任務
第五四 試述世界大戰之教訓後對於斜堤及覆道之設備
第五五 世界大戰中法國北部要塞陷落之原因如何
第五六 試述永久築城所應着眼之要件
第五七 大戰後關於築城地帶編成其顧慮之主要事項如何
第五八 大戰後陸地築城編成上之主要事項如何
第五九 試述大戰後永久築城防禦地帶之編成及選定陣地之要領
第六〇 試述永久設施時監視所應具備之性能
第六一 試說世界大戰之教訓後關於火炮之設備
地形學之部問題目錄
第一 斜面影響軍事上之價值如何
第二 斜面影響軍隊之運動如何
第三 斜面之形狀有幾
第四 河川橫斷面各部之名稱如何試圖示之
第五 河川流速在何部表示而緩流急流各以若干距離為準試說明之
第六 試述各地底與斜面之關係
第七 試述地圖之目的斜面之關係
第八 試述水準圖式應具備之性能並其種類
第九 試述水平曲線之意義
第十 試述水平曲線間隔與地傾斜之關係
第一一 何謂標高式
第十二 各種水準圓式之利害及用途試分別說明之
第十三 註記之是否影響於地圖價值甚大試述其要領
第十四 試述應註記之事項
第一五 試述方眼之利用法
第一六 試述軍事利用地圖時判定其價值之要素
第一七 試述圖上土地之標高測定法
第一八 試述圖上土地之傾斜測定法
第一九 試述斷面圖之種類及編成之目的
第二〇 試述地圖調製之目的及其要領
第二一 試述地圖調製上特須注意之事項
第二二 空中寫真之種類有幾並述其利益
第二三 試述判讀結果之註記要領
第二四 對於陣地之偽裝關於判讀之主要注意事項如何
第二五 圖根之編成法按測量方法區分為幾種試舉以對
第二六 何謂交會法並說其利害及用途
第二七 何謂道線法並說明其利害及用途
第二八 試述併用交會法及道線之時機並說明其利害與用途
第二九 試述前方交會法
第三〇 試述各種交會法之利害及用途
第三一 何謂陣地測圖並述其實施上應注意之要件
交通學之部問題目錄
第一 何謂一般道路並說明構築路面之要領及基礎之目的
第二 道路之要素為何試述其理由
第三 選定中心線應顧慮之要件如何試條舉以對
第四 選定可利用之道路須考慮之事件如何
第五 為軍隊通遇而偵察道路時應依據事項如何
第六 判斷道路在技術上應顧慮之事項如何
第七 試述急造道路之經始法
第八 試述長時日使用道路之經始法
第九 構築道路之部署如何
第十 試述保護道路之手段
第一一 試詳述軍用通信法
第一二 構築電話線路其選定線路之要領如何
第一三 選定電話通信所特應顧慮之件如何
第一四 試說明無線電信之要領
第一五 試述短波無線電信機之特徵
第一六 構成電話網一般應顧慮之要件如何
第一七 試述回光通信之要件
第一八 選定回光通信所位置應顧慮之件如何
第一九 鴿之性能及其用途如何試說明之
第二〇 選定架橋點在技術上應具備之件如何
第二一 河川測量為決定架橋計劃必要之資料其理由安在
第二二 架橋計劃須決定之事項如何
第二三 試述橋梁保護之要領
第二四 漕渡作業計劃所應決定之事項如何試條舉之
第二五 試述徒涉時偵察上應注意之事項
第二六 試述關於徒涉場設備之一般要領及其通過法
第二七 試述氣流對於軍事上所及之影響
第二八 試述地貌地物及平氣流之影響
第二九 試說空中電氣述爾所知
第三〇 試說明氣象與毒瓦斯關係
第三一 試說明氣象與航空機之關係
第三二 試述飛行可能之原理
第三三 試述平衡之條件
第三四 試述滑走地區應具備之性能
第三五 試述各種軍用飛機應具備之性能
第三六 試述軍事上飛機之用途
第三七 標定地圖所應具備之要件如何
第三八 試述鐵道之價值
第三九 試述鐵道編成軍上應顧慮之事項如何
第四〇 鐵道之素質如何
第四一 試述道床之目的及使用道床之材料
第四二 試述軍用鐵道建設之主眼並一般順序
第四三 試試述各種鐵道線路選定之要旨
第四四 試述應為鐵道偵察之時機
第四五 港灣應具備之要件如何
第四六 試述軍用汽車之用途及其使用之種類
第四七 使用探照燈所應知悉之事項如何
第四八 試說明觀測者位置與觀測景況之關係
第四九 試述道路及鐵路破壞地點之選定要領並破壞之方法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民國二十八年[1939]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館藏信息
InfoField
MG/E-44/2
主題
InfoField
軍事科學
中圖分類
InfoField
E-44
載體形態
InfoField
292頁

Licensing

[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21:32, 11 June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21:32, 11 June 2023764 × 1,147, 333 pages (9.7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各教程之問答 (1/1) by 李鈞編著 (batch task; nlc:data_416,15jh002137,85847; 民國圖書.9; 各教程之問答)

The following page uses this file: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