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15jh000263-82028 財政學.pdf

From Wikimedia Commons,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 (866 × 1,322 pixels, file size: 24.74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720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

[edit]
財政學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尹文敬著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財政學
Publisher
商務印書館[發行者]
Description

目錄
第一篇 概論
第一章 財政
第一節 財政之意義
第二節 財政之特質
第一款 財政與私經濟不同之點
第二款 財政之內容
第三款 財政與各種經濟之關係
第三節 現代財政應守之原則
第二章 財政學
第一節 財政學之定義
第二節 財政學是否為一獨立科學
第三節 研究財政學之困難
第四節 財政學之分部與研究法
第三章 財政思想之發達
第一節 歐西最早之財政思想
第二節 重商主義下之財政思想
第一款 重商主義
第二款 計臣學派
第三節 自由主義下之財政思想
第一款 重農主義
第二款 亞當斯密
第三款 其他正統派學者
第四節 社會政策論之財政思想
第五節 共產主義之財政思想
第六節 中國之財政思想與財政家
第四章 現代之財政學界——參考書
第二篇 支出論
第一章 概論
第一節 支出之意義
第二節 支出之重要性
第二章 支出之分類及其應守之原則
第一節 支出之分類
第一款 科學的分類
第二款 預算式的分類
第二節 支出之原則
第三章 支出膨脹之趨勢
第一節 各國支出膨脹之實況
第二節 中國支出之膨脹
第三節 各國支出比較之困難
第四節 支出膨脹之原因
第一款 支出之真的膨脹
第二款 支出之假的膨脹
第四章 分論支出
第一節 憲法的支出
第一款 皇室經費與元首俸給
第二款 立法費
第三款 公債費
第四款 年金
第二節 軍費的支出
第三節 內政各費之支出
第一款 行政費
第二款 司法費與公安費
第三款 教育費與宗教費
第四款 公共營造費
第五款 生產費
第六款 社會立法與社會救濟費
第四節 國內支出與國外支出
第五節 中央支出與地方支出
第六節 中國支出概況
第五章 支出的技術程序
第一節 對人支出之技術程序
第一款 薪資
第二款 年金
第二節 對物支出之技術程序
第一款 公共營造
第二款 公署用具與公文印刷品
第三款 公共營造或公共用品之經理及其價格之決定
第四款 承辦人之選擇方法——投標
第三篇 收入論
第一章 概論
第一節 收入之意義
第二節 收入之發達
第一款 官有地收入時代
第二款 特權收入時代
第三款 租稅收入時代
第四款 公企業收入時代
第三節 收入之分類
第一部 經濟的收入
第一章 概論
第一節 經濟收入之意義與利弊
第二節 經濟收入之分類
第二章 獨占的經濟收入
第一節 緒論
第一款 獨占的經濟收入之意義
第二款 國家獨占事業之利弊
第三款 國家經營獨占事業之理由
第四款 國家獨占事業之種類
第二節 行政的獨占收入
第一款 鑄幣與發行紙幣
第二款 鐵道
第三款 郵政電報電話
第三章 非獨占的經濟收入
第一節 非獨占的經濟收入之分類與利弊
第二節 公有財政財產之收入
第一款 公有財產之性質與區別
第二款 財政財產之分類
第三節 公有不動產收入
第一款 公有土地
第二款 公有森林
第三款 公有水利
第四款 中國之公有不動產
第四節 公有動產收入
第一款 基金與資金
第二款 紅利與利息
第五節 公有企業收入
第一款 概論
第二款 礦產
第三款 工業
第四款 商業
第二部 強制的收入——租稅論
第一章 概論
第一節 租稅發生之根據
第一款 交換說
第二款 保險說
第三款 公需說
第四款 犧牲說
第二節 租稅之定義
第三節 租稅之發達
第四節 租稅之術語
第二章 租稅原則論
第一節 租稅原則論之發達
第二節 現代租稅原則之組織
第三章 國民經濟的原則
第一節 稅本之保護
第二節 稅源之選擇
第一款 稅源之種類
第二款 稅源之優劣與征課
第三節 負擔力之培養
第一款 稅率與物價
第二款 轉嫁與歸着
第四章 財政的原則
第一節 財政政策原則
第一款 充分之原則
第二款 彈力之原則
第三款 確實之原則
第二節 稅務行政原則
第一款 便利之原則
第二款 經濟之原則
第五章 社會的原則
第一節 公平的原則
第一款 所得之性質與多寡宜區別
第二款 納稅人之經濟狀況宜注意
第三款 重複課稅之事實宜避免
第二節 公平原則與稅率之關係
第一款 比例稅與累進稅
第二款 累進稅制之利弊
第三款 各國累進稅制概況
第三節 普及之原則
第一款 普及原則之適用
第二款 普及原則之例外——免稅
第六章 稅之分類與稅之組織
第一節 租稅之分類
第二節 單一稅與複合稅
第一款 單一稅之理論
第二款 單一稅之利弊
第三款 複合稅
第三節 租稅之組織
第四節 直接稅與間接稅
第一款 直間兩接之利弊
第二款 各國直間兩稅之比較
第三款 直間兩稅之體系
第七章 收益課稅
第一節 地稅
第一款 地稅之意義與征課法
第二款 各國地稅制度
第二節 房屋稅
第一款 房屋稅之種類與課稅法
第二款 各國房稅制度
第三節 資本收益稅
第一款 資本收益之種類與賦課法
第二款 各國之資本收益稅
第四節 營業稅
第一款 營業稅之優點與征課法
第二款 課稅標準
第三款 各國之營業稅
第八章 收入課稅論
第一節 職業收入稅
第二節 所得稅
第一款 所得稅之起源——人頭稅與階級稅
第二款 以所得稅為中心之租稅系統的組織問題
第三款 所得稅之徵課法
第四款 各國之所得稅制度
第九章 利得課稅論
第一節 繼承稅
第一款 繼承稅之理論
第二款 繼承稅種類與課稅要件
第三款 各國之繼承稅
第二節 土地增價稅
第一款 土地增價稅之理論
第二款 各國之土地增價稅
第三節 其餘之利得課稅
第十章 消費課稅論
第一節 貨物稅
第一款 貨物稅品之選擇
第二款 貨物稅之微課法
第三款 各國之貨物稅
第四款 中國之貨物稅
第二節 關稅
第一款 關稅之種類與利弊
第二款 關稅政策與關稅率
第三款 課稅標準保稅倉庫與轉嫁
第四款 中國之關稅
第三節 使用稅
第一款 住宅稅
第二款 奢侈稅
第四節 交通稅
第十一章 流通課稅論
第一節 流通稅之意義
第二節 登錄稅
第一款 登錄稅之意義與種類
第二款 各國之登錄稅
第三節 印花稅
第一款 印花稅之意義
第二款 各國之印花稅
第三款 中國之印花稅
第四節 交易稅
第一款 交易稅之意義
第二款 各國之交易稅
第三章 財政獨占
第一節 財政獨占之意義與種類
第二節 鹽獨占
第三節 煙酒獨占
第四節 彩票獨占
第五節 其他各種獨占
第三部 事務的收入——規費
第一章 規費之意義
第二章 規費之種類
第一節 司法規費
第二節 行政規費
第三章 規費之徵課
第四篇 公債論
參考書
(一) 較早之公債論書籍
(二) 晚近之公債論書籍
(三) 有關各國公債問題之專門書籍
(四) 有關中國公債問題之書籍
第一章 公家信用
第一節 公家信用之理論
第二節 公家信用之沿革
第三節 公家信用發展之條件
第二章 公債
第一節 公債之利弊
第二節 公債與支出之關係
第三節 戰費與公債
第一款 戰費之選擇
第二款 戰時經濟狀況
第三款 公債與租稅之比較
第四款 事實上不得已之例外——公債作戰費
第四節 公債之分類
第一款 內國公債與外國公債
第二款 還本公債與年金公債
第三款 長期公債 短期公債 國庫券
第四款 有抵押公債與無抵押公債
第五款 自由公債與強迫公債
第三章 公債各方面之研究
第一節 公債經濟方面之研究
第一款 公債之用途
第二款 借貸資金之來源
第二節 公債社會方面之研究
第一款 公債與後代人之關係
第二款 公債與現代各社會階級之關係
第三節 公債政治方面之研究
第一款 國會幹預募債完全為政治理由
第二款 公債之否認
第三款 舉債事權之劃分
第四節 公債法律方面之研究
第一款 法律責任不可侵犯之特質
第二款 反法律責任說
第三款 國家債與私人債之比較
第四款 國家破產之法律的研究
第四章 公債技術方法之研究
第一節 公債之金錢的條件
第一款 資金之安全
第二節 資金之誘募方法
第一款 財政方面之直接方法
第二款 司法方面之附帶利益
第三節 公債發行之方法
第一款 公募法
第二款 銀行競賀
第四節 公債之形式
第一款 記名式公債
第二款 不記名式公債
第三款 混合式公債
第四款 登錄式公債
第五節 公債之擔保
第一款 人的擔保
第二款 物的擔保
第六節 公債之償還
第一款 公債應否償還的討論
第二款 公債償還之方法
第三款 減債基金制度
第四款 公債償還的手續
第五章 各國公債之一瞥
第一節 英國之公債
第二節 法國之公債
第三節 義國之公債
第四節 美國之公債
第五節 德國之公債
附最近世界各國公債一覽表
第六章 中國公債概略
第一節 外債
第一款 中國外債之沿革
第二款 中國外債之分類
第三款 有確實擔保品之外債
第四款 無確實擔保品之外債
第二節 內債
第一款 中國內債之沿革
第二款 北京政府發行之內債
第三款 國民政府發行之內債
第五篇 預決算論
第一章 概論
第一節 預算之定義與名稱
第二節 預算語源
第三節 預算之重要性
第四節 預算之本質
第一款 預算之財政的意義
第二款 預算之法律的意義(預算之法理)
第三款 預算之政治的意義
第五節 預算制度之起源
第一款 英國
第二款 法國
第三款 美國
第四款 德國
第五款 中國
第二章 預算之編制
第一節 預算之種類
第一款 總額預算與純額預算
第二款 臨時預算分預算追加預算
第三款 總預算分預算特別預算
第四款 上年度事後承諾預算本年度預算下年度預算
第五款 概算擬定預算法定預算行政預算
第二節 預算之術語
第三節 預算之編制機關
第一款 立法編制
第二款 行政編制
第三款 各國之預算編制機關
第四款 中國之預算編制機關
第四節 預算之編制方法
第一款 預算書式
第二款 預算之分科
第五節 預算時期
第一款 會計年度
第二款 歲出入所屬年度
第三款 預算之編制時期
第四款 出納整理期間
第六節 歲出入之稽算法
第一款 歲入之計算法
第二款 我國之歲入計算法
第三款 歲出之計算法
第四款 中國歲出之計算法
第三章 預算之議定
第一節 預算之議定權
第一款 英國之預算議定權
第二款 美國之預算議定權
第三款 法國之預算議定權
第四款 德國之預算議定權
第五款 中國之預算議定權
第二節 預算議定之時期與範圍
第一款 預算每年議定之理由
第二款 預算每年議定之範圍
第三節 預算議定後之補救辦法
第一款 追加預算與非常預算
第二款 預備金
第三款 經費流用
第四章 預算之不成立
第一節 預算不成立之原因
第二節 預算不成立之影響
第三節 預算不成立之補救方法
第一款 前年度預算延長制
第二款 編制臨時預算制
第三款 假預算制
第五章 預算之施行
第一節 預算施行之意義
第一款 預算施行與歲入歲出
第二款 預算執行之責任者
第三款 憲法的預算(議定預算)與行政法上預算(執行預算)
第二節 預算決定後之變動
第一款 預算決定後變動之意義
第二款 預算決定後變動之原因
第三款 預備金外之支出(預算決定後變動原因之五)
第四款 財政上之緊急處分(預算決定後變動原因之六)
第三節 國庫制度
第一款 國庫之意義
第二款 金庫制度
第三款 存款制度
第四款 各國之國庫制度
第四節 預算之施行機關
第一款 歲入執行機關
第二款 歲出執行機關
第五節 預算施行之方法
第一款 歲入徵收之方法
第二款 歲出支付之方法
第三款 各國收支款項程序
第四款 中國收支款項程序
第六節 官廳簿記
第一款 官廳簿記之方式與分類
第二款 登記賬簿之程序
第七節 預算施行之監督
第一款 預算監督之方法
第二款 行政監督制度
第三款 我國之預算監督制度
第六章 決算
第一節 決算之概念
第一款 決算與預算之關係
第二款 決算之沿革
第二節 決算之編制——中國決算之編制方法
第一款 編制方法
第二款 國家決算之編審程序及時期
第三款 地方決算之編審程序及時期
第六篇 戰時財政論
第一章 戰爭與財政
第一節 戰費之意義與範圍
第二節 戰費與國民經濟
第三節 戰費之籌措法
第二章 貨幣政策——戰費籌集法之一
第一節 硬幣改鑄
第二節 通貨膨脹
第一款 通貨膨脹之起源與種類
第二款 通貨膨脹之作用
第三款 通貨膨脹之危險性
第四款 歐戰後各國之通貨膨脹
第五款 通貨膨脹後之整理方法
第三章 公債政策——戰費籌集法之二
第一節 公債與通貨膨脹之聯鎖關係
第二節 戰後各國公債之積累
第三節 公債破產與財政國際管理
第四章 臨時財產稅——戰費籌集法之三
第一節 臨時財產稅之歷史與概念
第一款 臨時財產稅之歷史
第二款 臨時財產稅之概念
第二節 歐洲各國之臨時財產稅制度
第一款 德國
第二款 義國
第三款 波蘭
第四款 捷克斯拉夫
第五款 澳大利匈牙利希臘
第六款 蘇俄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民國三十七年[1948]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館藏信息
InfoField
MG/F810/55
主題
InfoField
財政學
中圖分類
InfoField
F810
載體形態
InfoField
2冊(686頁)

Licensing

[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23:19, 11 June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23:19, 11 June 2023866 × 1,322, 720 pages (24.74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財政學 (1/1) by 尹文敬著 (batch task; nlc:data_416,15jh000263,82028; 民國圖書.8; 財政學)

The following page uses this file: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