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14jh006861-70900 科學教授法原理.pdf

From Wikimedia Commons,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 (945 × 1,241 pixels, file size: 18.44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546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

[edit]
科學教授法原理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美〕推士(George R. Twiss)著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科學教授法原理
Publisher
商務印書館[發行者]
Description

全書分科學之意義、科學教師應有之視點、科學之原始、科學與兒童、教授之方法、科學教授之設備、科學與課程表等24章。附錄:1.中學校圖書館應有各書選錄(西文);2.科學教師之參考用書目(西文);3.科學期刊類(西文)

目錄
第一章 科學之意義
十九世紀之科學
二十世紀之問題
科學與文明之關係
科學與創造
瓦特與蒸汽機
研究之必要
科學教授法與日用生活
科學之材料與科學方法
科學方法之舉例(牛頓)
兌維(davy)及水之成分
科學意義之總述
科學之分類
科學之三意義
研究用之問題
參考
第二章 科學教師應有之視點
人生觀之態度
教授科學之目的
尚格式與訓誨式教法之不宜
四個指導之原理
教師從科學意義得來之教訓
抽象教授法之誤
具體教授法之優點
研究用之問題
參考
第三章 科學之原始
簡單思想與具體思想
比較與分類
語言之效用
經驗法之學習
建設之思想法
思想之完全動作
經驗式之進步
抽象思想(希臘人)
中古時期
文藝復興時期
自格雷利倭(galileo)以至牛頓(newton)
研究用之問題
參考
第四章 科學與兒童
民族之經驗與兒童之經驗
兒童如何學習
兒童之經驗思想
施教必自兒童之經驗始
兒童之合理思想
科學思想
日用思想與科學思想
兒童思想之能力
以物思想者與以理思想者
思想技術之訓練
鼓動法之必需
研究用之問題
參考
第五章 教授之方法
研究熱之課程
課程計畫
有課程計畫之便利
課程之指定
普通預備
課程問題
特別預備
尋求有用之觀念
回想
臆說
臆說之發展與測驗
結論
最後之概論
應用
較遠之應用及有關係之現象
將材料加以組織與統系化
課程溫習大綱
過於注重組織之危險
研究用之問題
參考
第六章 科學之教育的價值與效用
科學對於學生之影響
效用與價值之關係
特別之習慣
成就習慣之定律
聯合定律在教授之應用
科學的知識
事實現象與過程
理想與意義定律與原理
臆說與理論
基本觀念
材料之選擇
選擇材料之根據
材料之精習
觀察讀參考書與採集感勵與科學理想
文學的感勵
教師與感勵
致感勵之講演歷史與傳記
科學的美術方面
感勵與高才之學生
研究用之問題
參考
第七章 科學之紀律價值與文化價值
心智之紀律
限制訓練轉移之情形
轉移原理之應用
方法觀念之造成
關於轉移訓練之理想
心思之科學習慣
科學歸納法之原理
相合之方法
相差之方法
聯用之方法
同生變化之方法
余剩之方法
可轉移紀律與不可轉移紀律之比較
論理的方法與科學教授
近世對於心智紀律之意見
施布可轉移訓練之箴言
解釋能力之發展
科學教授之基本原理
研究用之問題
參考
第八章 教室與實驗室之教授
目下沿用之方法
以問題為聯合之中心
教室討論會
教室工作之標準
實驗室之效用
實驗室之與教授
實驗室教授之方法
學生之幫助
良善實驗課程之性質
每班實驗之人數
雙時
筆記之格式
實驗室筆記本
筆記本之閱看
研究用之問題
參考
第九章 講演旅行及溫習
講演之效用
講演之技術
野外觀察
野外觀察之困難及如何消除
旅行宜如何進行
溫習
溫習課程之效用
分題溫習法
分題組織法之示例
默寫溫習法
聯合測驗溫習法
溫習比賽
口試法
科學教師所需之時間與機會
研究用之問題
參考
第十章 科學教授之設備
教室
教室之位置
教室之容量
科學教室之計畫
教室之光線(窗牖)
用影燈之遮簾
電光
其餘人造光
實驗用之電流
水與燃燒氣體
學生用台
講演台
儀器廚
置地圖及掛圖之廚
表示掛圖用之活索架
畫圖與影片之貯藏法
書廚
射光影燈
儀器之購置
研究用之問題
參考
販賣科學儀器及其他用品之公司
第十一章 科學與課程表
高等學校之入學條件
規定後之結果
需要之改良
研究科學之程序
四年之科學研究
課程之分配
科學課程表之次序
設計教授計畫
現用最佳之次序
將來之變動(初級中學與高級中學)
研究用之問題
參考
第十二章 生物學
生物學之問題
由生物研究所得之觀點
教授生物學程應注意之原理
(1) 模範觀念之養成
(2) 比較之原理
(3) 分類
(4) 形式構造與效用之關係
(5) 適合分工與合作
(6) 生命之繼續(生命歷史與種族歷史)
(7) 天演之理論
生物研究之普通方法
學程之遠大目的
特別方法
植物學動物學生理學之聯絡
研究用之問題
參考
生物學
植物學
生理學
動物學
第十三章 生物學之設備
選擇之方法
學生個人之設備
解剖用之顯微鏡
複式顯微鏡
培養生活動植物之處
普通儀器與設備
掛圖
模型
動物製備人體骨骼
顯微鏡用玻璃片與幻燈用玻璃片
政府印刷品可為學校利用者
生物設備不可少之原因
研究用之問題
參考
第十四章 地理學——基本原理
新地理學
地理學內容與方法之改變
何種地理學智識最有價值
地理學程之長短及其在課程表之地位
教師之觀點
人民與環境之關係
地文學之過程與其結果
地文學之循環
地理之影響
地理學中之模範觀念與比較方法
原因觀念之應用
研究地理之心思效用
研究用之問題
參考
第十五章 地理學之方法
以本地之問題入手
教科書
野外旅行之工作
野外設計與問題
學生對於野外工作之態度
實驗室工作
實驗室之設計與問題
圖書館之應用
卡片摘要法
原理與方法
討論題之次序
研究用之問題
參考
第十六章 地理學之設備
設備之造成
掛圖
需要何種地圖
選擇地圖之當注意
表示地圖之方法
本地地圖
黑板大綱圖
大綱暗射圖
政府之地圖
美國地質調查所之地形圖
地形圖片之糊裱及收藏
集圖糊裱法
圍繞線美國大地圖
地文與地質手冊
海岸圖表
河圖與湖圖
氣候圖
地球儀
模型與凹凸地圖
氣象學儀器
礦物與岩石
圖畫
影燈片
黑板與模型台面之應用
表示四季之儀器
測日版
測斜器
研究用之問題
參考
第十七章 物理學——基本原理
常識觀念與物理原理
以直覺及常見事實為起點
符號與事物之聯合
觀念及籍以代表之符號
數種直覺觀念之說明
兒童對於物理所提疑問之一班
時間與精力之經濟
研究力學之組織
熱學研究之組織
研究電學之組織
研究聲學之組織
研究光學之組織
物理學全部材料之組織
物理學之基本觀念
研究用之問題
參考
第十八章 物理學之方法
分物理學程為二部分
課程綱要
美國北中央部協會之物理學分
圖書室之工作
實驗室工作
活潑的實驗問題之舉例
過於注重實用之危險
定性與定量之實驗
逐步進步之秩序
研究用之問題
參考
第十九章 物理教學之設備
設備之造成
開單定貨
手工器具
自製及臨時之儀器
必須購置之儀器
價錢之代替品
價較貴之有用儀器
哈脫爾之光盤(hartle optical disk)
日光燈
用人造光之射光燈(幻燈)
馮納篤拉夫之混色器(von nardroff color mixer)
講台用之合併測電器(galxanometer)電位表及電流表
威斯登公司之電位表及電流表
感響音叉
耳目之模型
可拆開之發電電動機
感應圈
靜電發生機
無線電儀器
倫德根光管及其他真空管
電錀版
交流電之改正
實用經驗數則
天秤與法碼
水壓器
真空內之鈴
空氣唧筒
研究用之問題
參考
第二十章 化學原理與方法
心理的基礎
起首之方法
如何用教科書之法
化學之內容與教授之方法
化學事實之教授
化學中數個緊要之事實
化學定律與理論之教授
定比例之定律
倍數比例之定律
歸納教授法之優點
物質不變之定律
蓋魯匯(gay-lussac)化合體積之定律
氣體之物理定律
尚事實說法與尚理論說法
化合量
化學符號與方程式
原子理論
分子與亞伏掰德路(avogadro)定律
遊子理論
研究用之問題
參考
第二十一章 化學——實用指導
教授化學之常識規則與原理
模範反應
實地應用
實地應用之時間
學程進行之指導
研究用之問題
參考
第二十二章 化學設備
需費之各項
學生實驗台
講演表示用之設備
通風廚
可代煤氣之設備
天秤與法碼
蒸餾器
鐵圈架
個人應有之儀器
其他儀器
普通儀器與用品
藥品
不費之設備
尚可注意之各點
實驗室規則
研究用之問題
參考
第二十三章 混合科學(普通科學)之課程
赫胥黎與科學入門
赫胥黎學程之內容組織及方法
現行方法與赫胥黎方法之比較
混合科學之目的
近日之學程
設計與問題方法
智識目的與設計目的之比較
設計方法乃合於論理之方法
設計方法缺點之辯護
數個設計法之舉例
由設計發生之緊要問題
設備
混合科學非萬應之學程
小學中之科學
科學教授之監察員
將來之趨向
研究用之問題
參考
第二十四章 考試與測驗
教師對於每日工作之估量
教師估量之不同(集中之趨向)
相差異之測定
分配表(平常分配)
真客觀測量之舉例
考試
普通舉行考試之方法
用考試分數測量能力之缺點
專為考試而教授
考試分數乃主觀的而不可靠
以名次法估量學生之程度
評判答案較良之方法
可用分點評判法之問題
可分點評判的問題之舉例
補足之測驗法
聯合之測驗法
用可見材料之聯合測驗法
認別之測驗法
考試卷批分之辦法
研究用之問題
參考
附錄a 中學校圖書館應有各書選錄
生物學
植物學
動物學
自然研究
地理學
物理學
化學
附錄b 科學教師之參考用書目
附錄c 科學期刊類
i 普通
ii 生物
iii 地理
iv 物理與力學
v 化學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民國二十二年[1933]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館藏信息
InfoField
MG/G40-05/2
主題
InfoField
科學教育學
中圖分類
InfoField
G40-05
載體形態
InfoField
[18,494,24]頁

Licensing

[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21:02, 11 June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21:02, 11 June 2023945 × 1,241, 546 pages (18.44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科學教授法原理 (1/1) by (美)推士(George R. Twiss)著 (batch task; nlc:data_416,14jh006861,70900; 民國圖書.8; 科學教授法原理)

The following page uses this file: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