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04jh002729-32978 中國訓詁學史.pdf

From Wikimedia Commons,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 (883 × 1,339 pixels, file size: 12.02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386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

[edit]
中國訓詁學史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胡樸安著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中國訓詁學史
Publisher
商務印書館[發行者]
Description

共6章。介紹爾雅派、傳注派、釋名派、方言派之訓詁,以及清代訓詁學的方法和訓詁學的趨勢等

目錄
緒言
訓詁學未興以前時代
今文家為微言大義之學
以通經致用為治學之準繩
以經術飾吏治
以六經為古聖賢之不刊之典
專守一家之學說
易之家法
書之家法
詩之家法
禮之家法
春秋之家法
訓詁學初興時代
古文家以考證為先務
訓詁之初起
古文讀有訓詁之必要
東漢之古文家
以考證為讀書之先務
兼治眾經不分今古並及緯書
各經兼習自有彼此異同之發見
鄭箋毛即根據訓詁
訓詁學起原之因
文字異同
毛詩是古文齊魯韓是今文因之異同極多
今文多本字
古文多借字
亦有例外
易禮春秋不同之文字亦多
師說各別
詩「關雎」「芣苜」「柏舟」不同之說
詩四始不同之說
春秋「聲子」「子氏」「仲孫」「杞侯」「尹氏」不同之說
益師辛不日異同之說
簡策錯亂
上古簡冊之情形
易之脫簡
書之脫簡
儀禮之脫字
訓詁之意義
訓字之解釋
分析內容形容其狀況
漢人著書以訓為名者
詁字之解釋
以今語釋古語以通言釋方言
漢人著書以詁為名者
訓詁學史之分期
爾雅派之訓詁
爾雅為訓詁最早之專書
傳注派之訓詁
經傳註疏皆是訓詁
釋名派之訓詁
專以聲為釋
方言派之訓詁
因時間之故占訓詁上重要之價值
清代漢學家之訓詁方法
建一訓詁學之輪廓
今後訓詁學之趨勢
爾雅派之訓詁
第一章 爾雅
爾雅之時代及其所作之人
作爾雅之人劉歆說
鄭康成說
張揖說
陸德明說
賈公彥說
歐陽修說
高承說
葉夢得說
四庫書目提要說
四庫書目所考頗為詳實
爾雅綴緝必於西漢時
爾雅之內容及其條例
爾雅一書為西漢以前古書訓詁書訓詁之總匯
十九篇之大概
釋詁一百八十二事
釋言三百六事
釋訓一百二十九事
釋親九十五事
釋宮八十八事
釋器一百二十八事
釋樂三十六事
釋天一百三十七事
釋地六十七事
釋丘四十九事
釋山五十事
釋水五十六事
釋草二百三十一事
釋木一百十四事
釋蟲八十二事
釋魚六十事
釋鳥一百十五事
釋獸七十事
釋畜九十六事
十九篇共二千九十一事
歸類不甚精密
一條之訓詁為轉注
一字之訓詁為假借
雅與雅同名而異實則別以俗
俗與俗異名而同實則同以雅
雅與雅異名而實則同以俗
雅與俗同名異實則各以雅與俗之異者異之
雅與俗異名同實則各以其同者同之
雅俗多同名而稍變其音
俗名多取雅之共名而以地別之
俗名多取雅之共名而以形別之
俗名多取雅之共名而以色別之
俗名多取雅之共名而以味別之
俗名多取雅之共名而以有實無實別之
以俗名釋雅名而以物之德名之
以俗名釋雅名而以他物相似之形名之
以俗名釋雅名而以雙聲疊韻名之
同類之異名
異類之同名
爾雅在訓詁學上之價值
說文與爾雅相為表里
文同訓異
文異訓同
訓同義異
訓異義同
相反為訓
同字為訓
同聲為訓
展轉相訓
爾雅之注本
馬國翰所輯之劉氏注樊氏注孫氏注
董桂新爾雅古注合存
晉郭璞注本
宋邢昺疏
胡承珙爾雅古義
錢坫爾雅古義
邵晉涵爾雅正義
郝懿行爾雅義疏
翟灝爾雅補郭
周春爾雅補註
劉玉麘爾雅補註
潘衍桐爾雅正廓
張宗泰爾雅註疏本正誤
小爾雅
小爾雅之時代及其所作之人
戴震之說
四庫書目之說
漢儒多引小爾雅
胡承珙之說
小爾雅即非孔鮒所作必在許叔重之前
小爾雅之內容及其價值
廣詁五十一事
廣言一百五十八事
廣訓二十二事
廣義十二事
廣名十八事
廣服二十六事
廣器三十三事
廣物十三事
廣鳥四事
廣獸七事
廣度十一事
廣量九事
廣衡十事
十三篇共三百七十四事
廣詁三十六條不見於爾雅
大字一條「封」「巨」「莫」「莽」「艾」「祁」爾雅皆不收
「治」「易」與爾雅所釋不同
廣義以下十篇之大概
小爾雅之訓詁多見詩傳箋
其他見於易禮等注者尚多
小爾雅之注本
胡承珙小爾雅義證
王煦小爾雅義疏
胡世琦小爾雅義證
宋翔鳳小爾雅訓纂
葛其仁小爾雅疏證
朱駿聲小爾雅約注
廣雅
張揖之歷略與其著廣雅之動機
張揖之歷略見於魏書江式傳及顏師古漢書敘例
廣雅所以續爾雅
廣雅之內容及其條例
釋詁八百七事
釋言三百六十八事
釋訓一百三十七事
釋親八十四事
釋宮五十七事
釋器三百七十七事
釋樂十七事
釋天三十七事
釋地十八事
釋邱十五事
釋山十六事
釋水三十三事
釋草一百九十三事
釋木四十事
釋蟲四十六事
釋魚三十事
釋鳥三十六事
釋獸二十六事
釋畜六事
十九篇共二千三百四十三事
以偶名釋奇名例
以奇名釋偶名例
以今名別古名例
以通語釋異語例
異名同實分兩條以釋例
異名同實並一條以釋例
一物異年齡而異名例
一物異容量而異名例
大小同實異名不言大小例
大小同實異名一明言一不明言例
釋名物性質例
釋稱謂意義例
共名上加一字為別例
在原名上加一字自成一名詞例
以動詞為名詞例
連釋例
同實因所在而異名例
異實一部分同名例
同實以雌雄而異名例
同實以小部分不同而異名例
全體同名一部分異名例
屬例
廣雅之校注
廣雅為完全之書
王念孫廣雅疏證
王氏又補正五百事
劉燦續廣雅
俞樾釋詁疏證拾遺
王樹柟廣雅補疏
廣雅以後之群雅
著者目之所及十五種
未經寓目其書或已佚者十種
陸佃之埤雅
埤雅多采王安石字說
王慎中之駁埤雅
四庫書目持平之論
董桂新埤雅物異記言
羅願之爾雅翼
羅氏此書專為名物之辨
羅氏之釋有與自來之說不合者
四庫書目稱羅書在陸佃之上
陳櫟之刪爾雅翼
朱謀〓之駢雅
分目仿爾雅而少其七
四庫書目之駁駢雅非是
駢雅可議者四事
駢雅分之極細排列失其序次
不安二條第二條所收悉不平之訓
魏茂林駢雅纂訓
魏氏校正誤字七十餘條
校正駢雅所據本已改正而
駢雅尚沿舊本者四十餘條
校正所引各書而不見於各書今本者二十餘條
魏氏所未詳三十餘條
訓纂所徵引之書與駢雅之訓略異者七十餘條
矯矲魏氏未詳今能得其證
田寶臣之駢支
方以智之通雅
自第三捲起至四十九卷止略同於爾雅
通雅可為多識之助考訂之資
吳玉搢之別雅
可以通今古文字分合異同之由
別雅之漏略頗多
許瀚別雅訂
陳奐之毛詩傳義類
此書可謂之毛傳雅
善字大字安字長字四條毛傳爾雅詳略不同
毛詩傳義類有爾雅無者五十二條
朱駿聲之說雅
說雅之釋較爾雅為分析
程先甲之選雅
李善注有裨於訓詁
安字一條為「爾雅」「廣雅」「毛詩傳義類」「拾雅」所無者三字
洪亮吉之比雅
兩兩相比為訓詁
同一事物所釋不同意義仍相同
亦有確相反者
程際盛駢字分箋
夏味堂之拾雅
拾爾雅廣雅之遺
一拾爾雅已釋而未詳者
二拾廣雅已釋而未詳者
三拾爾雅廣雅所遺釋
不錄者有六
史夢蘭之疊雅
專輯群集中之重言
高字搜輯五十七疊字
盛字七十六疊字
行字七十疊字
聲之形容詞五十七類二百三十七形容詞
史書尚有漏略者
王筠毛詩重言
劉燦之支雅
其書分十目
釋詞一篇有三十六類
劉氏所引未注出於何書
墨莊氏之彬雅非雅體
類於雅之短篇小記
王念孫之釋大
莊綬甲之釋書名
程瑤田之「釋宮」「九榖考」「釋草」「釋蟲」「果贏轉語」
成蓉鏡之「釋飯鬻」「釋餅餌」「釋祭名」
孫星衍之釋人及葉德輝之釋人疏證
傳注派之訓詁
第二章 毛傳鄭箋
毛鄭之歷略
漢志後漢儒林傳鄭詩譜陸疏孔正義經義考關於毛傳之說
鄭氏箋毛兼習三家
魏晉以後習毛詩者大概沿鄭王是非之習
傳箋之例
傳箋多異同字
有毛既易字而鄭即如其意為說者
有鄭改字而不異於毛者
有鄭改字與毛異仍可通者
有相傳之本異者
有鄭已易義而不易其字者
有鄭已異義復異字而未嘗異者
有毛不定為易字鄭申之而始知者
有不易毛字而似易者
有鄭已易毛字而自謂不易者
有毛鄭俱易字而各異者
有毛鄭俱不易字因異義而其字遂各異者
有毛易字而鄭轉不易者
有毛鄭俱未異字但異其義而後人改之者
有毛借義而鄭易字與之同者
有毛不借字而鄭易之實即其字者
有鄭兩處同一字而毛各異者
有不借字實借義鄭始易其字者
有毛無文鄭亦不直易其字者
有鄭易毛而其字可通者
有鄭疑當易字而稍異其詞者
有鄭但舉其誤不為改字者
陳啟源鄭箋破字異同辨
陳喬樅毛傳鄭箋改字考
傳箋在訓詁學上之價值
馬瑞辰毛詩古文多假借考
毛詩與爾雅同訓
毛詩與爾雅不同訓
一字數義
數字一義
毛詩義類釋故篇皆以明數字一義之例
毛鄭學各家
陳啟源之毛詩稽古篇
李黼平之毛詩紬義
戴震之毛鄭詩考
段玉裁之詩經小學
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
胡承珙毛詩後箋
陳奐毛詩傳疏為專宗毛傳一派
朱珔為毛鄭調和派
梅植之為宗鄭派
陸德明之經典釋文
采漢魏六朝音切二百三十餘家
經典釋文九例
陸氏兼出異音有助異義之考證
盧文弨經典釋文考證
沈淑經典異文輯
沈淑經典異文補
馬敘倫唐寫本經典釋文殘卷校語補正
孔穎達賈公彥之義疏
戴氏震段氏玉裁關於註疏之言論
孔穎達之正義視漢人之訓詁為析
賈公彥之周禮義疏其析更甚
宋理學家之訓詁
陳淳北溪字義
王昭禹周禮詳解
景星學庸集說啟蒙
阮元之經籍纂詁
經傳本文之訓詁
傳注之訓詁
以訓詁代正文
王引之經傳註疏說
釋名派之訓詁
第三章 釋名
釋名之作者與其時代
劉熙釋名見於隋志等書
後漢書文苑傳劉珍有釋名三十卷
四庫書目之說
畢沅之說
錢大昕之說
畢錢二家對於釋名之作者以錢為善
釋名決為劉熙所作
釋名之內容及其條例
釋名之列目與爾雅異同
釋天九十七事
釋地十六事
釋山二十四事
釋水二十九事
釋丘二十四事
釋道十五事
釋州國五十九事
釋形體一百二事
釋姿容九十事
釋長幼二十事
釋親六十六事
釋言語一百七十一事
釋飲食八十三事
釋采色四十事
釋首飾五十事
釋衣服六十八事
釋宮室八十七事
釋床帳三十二事
釋書契三十六事
釋典藝三十三事
釋用器二十八事
釋樂器二十七事
釋兵器六十事
釋車八十二事
釋船十九事
釋疾病五十八事
釋喪制八十六事
二十七篇共一千五百二事
顧氏十例本字例
疊本字例
本字而易字例
易字例
疊易字例
再易字例
轉易字例
省易字例
省疊易字例
易雙字例
當增八例省本字而易字例
省本字例
加本字例
以意釋例
以形釋例
不釋例
隨事名之例
亦如例
釋名在訓詁學上之價值
釋名以雙聲疊韻釋義而雙聲尤多
疊本字以釋本字上下加一字以釋
就本字而釋
與經典同訓
與經典不同訓
與經典同訓而實不同
與經典不同訓而實同
與爾雅同訓
與爾雅不同訓
與爾雅同訓而實不同
與爾雅不同訓而實同
與說文同訓
與說文不同訓
與說文同訓而實不同
與說文不同訓而實同
與諸子同訓
與諸子不同訓
與諸子同訓而實不同
與諸子不同訓而實同
與緯同訓
可以解說經典者
可以解說爾雅者
可以與說文互相證者
可以解說傳注者
有孤說無他證者
有自為說者
有古語之遺者
有當時之方言者
有當時器物之稱謂者
有漢代之制度者
有可校正古書之誤者
釋名以後之續廣與補及校正
韋曜辨釋名
張金吾論劉熙釋名之漏略與牽強
畢沅續釋名與釋名補遺
張金吾廣釋名
畢光釋名疏證
王先謙釋名疏證補與疏證補附及續釋名補遺
孫詒讓之說
王先謙之說
第四章 方言派之訓詁
方言
方言之作者及其時代
漢書揚雄傳藝文志皆無方言
揚雄作方言始見應劭風俗通
洪邁疑方言非揚雄作
戴東原駁洪邁之說
盧文弨錢繹王先謙皆確認揚雄作
方言不必確是揚雄作始有價值
方言是周秦漢人之語
方言之內容及其條例
釋詁二百四十五事
釋言一百七十二事
釋人三十四事
釋衣四十四事
釋食七事
釋宮四事
釋器五十二事
釋兵二十事
釋車十五事
釋丘二十六事
釋水四事
釋土五事
釋草五事
釋獸四事
釋鳥十事
釋蟲二十三事
十六目共六百六十九事
內容之時間性
內容之空間性
內容之性質
漢時之語音與晉同
漢時之語音與晉微異
漢時一方之言至晉為通語
漢時此方之言晉時見於彼方
古今語同而義之廣狹逈異
義之廣狹同而古今語異
方言在訓詁學上之價值
方言以前經傳中所用之文字見於方言者
方言以後載籍中所用之文字見於方言者
註疏引方言為字義之解釋者
可以考證假借字者
方言可以證金文
方言之注本
郭璞注最早
陳與郊方言類聚
戴震方言疏證
盧文弨重校方言
此外有五種
方言以後之續方言
杬世駿之續方言有佚者
戴震續方言手稿
其他方言之書三十六種
地方志中關於方言之記載六十六種
清代訓詁學之方法
第五章 文字通假
本無其字之假借
本有其字之假借
本字不廢本義並行之假借
明文字通假之例讀古書迎刃而解
此種假借之例不為雙聲即為疊韻
訓詁異同
籠統不分之弊
望文生義之弊
六藝本書中之訓詁
六藝注中之訓詁
本此以讀古書必能得古書之真
先儒解釋已誤本訓詁以求能擇善而從
聲韻流變
周禮漢讀考發明漢人聲讀之例
聲讀之字音義悉近者
聲讀之字音同義異者
本聲讀之例以治古書
以重言形容其聲者
以重言形容其狀者
以重言形容其貌者
阮元言聲韻流變有三
語詞辨別
辨別古人用字之例
王引之關於語詞之說
辨別古人造句之例
俞樾古書疑義五十一例
章句離析
離章者將古書一篇分為若干段落也
離章之舉例
析句者析其句讀也
武億讀經考異析句之舉例
錢大昕讀說文解字之發明
名物考證
專名見於說文解字者
清儒常能據說文考證古書之名物
群經中之名物考證於爾雅渙然冰釋
義理推求
分析綜貫
論語君子說
比較貫穿
詩關雎說
今後訓詁學之趨勢
第六章 考證法
甲骨文金文之考證
古文尚書正偽取證於甲骨文
詩經新證之七例本於金文
推測法
統計學之推測
論語言仁言命言利之統計
左傳真偽考
統計左傳論語孟
子中之助字而斷真偽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1939]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館藏信息
InfoField
802.09/215
主題
InfoField
訓詁
中圖分類
InfoField
H13
載體形態
InfoField
24,359頁

Licensing

[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10:38, 10 June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10:38, 10 June 2023883 × 1,339, 386 pages (12.02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中國訓詁學史 (1/1) by 胡樸安著 (batch task; nlc:data_416,04jh002729,32978; 民國圖書.2; 中國訓詁學史)

The following page uses this file:

Metadata